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30)
2023(4378)
2022(3672)
2021(3682)
2020(3016)
2019(6870)
2018(6774)
2017(12075)
2016(7065)
2015(8404)
2014(8689)
2013(8093)
2012(8036)
2011(7418)
2010(7931)
2009(7434)
2008(7855)
2007(7267)
2006(6560)
2005(6027)
作者
(22956)
(19358)
(19273)
(18281)
(12422)
(9343)
(8659)
(7486)
(7355)
(7123)
(6687)
(6631)
(6284)
(6234)
(6133)
(5894)
(5881)
(5669)
(5650)
(5632)
(5087)
(4928)
(4883)
(4548)
(4387)
(4342)
(4271)
(4270)
(4085)
(3981)
学科
(26629)
经济(26582)
管理(18296)
(15739)
(14151)
企业(14151)
方法(11384)
理论(10583)
(10256)
教学(9136)
数学(8293)
数学方法(7974)
中国(7188)
(6667)
业经(6215)
教育(6175)
(6081)
学法(5491)
教学法(5491)
(5489)
(5189)
(4629)
金融(4628)
(4570)
银行(4550)
(4483)
贸易(4480)
(4375)
农业(4351)
(4289)
机构
大学(116413)
学院(113264)
研究(40108)
(37741)
经济(36673)
管理(36162)
理学(30822)
理学院(30287)
管理学(29264)
管理学院(29063)
中国(28879)
科学(27444)
(26096)
(21701)
(20453)
研究所(19871)
(19706)
师范(19430)
(19429)
(18476)
中心(17674)
业大(17154)
北京(16559)
农业(16309)
师范大学(15784)
财经(15368)
(14712)
技术(14112)
教育(13880)
(13859)
基金
项目(69109)
科学(52783)
研究(49941)
基金(48087)
(43033)
国家(42639)
科学基金(35095)
社会(28709)
(26920)
社会科(26821)
社会科学(26811)
教育(26046)
基金项目(24792)
(23392)
自然(23366)
自然科(22834)
自然科学(22822)
自然科学基金(22423)
编号(21075)
资助(20241)
成果(19564)
重点(16553)
课题(15940)
(15298)
大学(13831)
(13763)
(13527)
(13168)
教育部(13034)
科研(13018)
期刊
(46337)
经济(46337)
研究(34843)
中国(26727)
教育(24941)
学报(22534)
科学(19479)
(18894)
大学(16963)
学学(15565)
(15556)
管理(14859)
农业(12843)
技术(11158)
财经(8526)
(8334)
金融(8334)
(7451)
(7275)
图书(6816)
(6687)
经济研究(6394)
职业(6186)
业大(6111)
问题(5868)
业经(5747)
(5360)
论坛(5360)
(5107)
农业大学(5104)
共检索到175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维  徐文彬  
隐喻思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思维。一直以来,教学隐喻都是教学研究者认识教学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理论"受众"达成教学理解的有效方式。在当前多元教学研究范式并存与融合的趋势下,教学隐喻仍可在教学理论的假设、论证和表述中发挥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认知功能。但在使用教学隐喻时,我们应将其与事实的、逻辑的言说方式相结合,尽量避免教学隐喻认知的模糊性问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满福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生成的主体隐喻是关于教育理念的诗性的表达。隐喻观照着当下的教育生态,也以其语言表述上的巨大张力传播和推广着隐喻背后的教学理念。从人是容器到人是动物到人是机器再到人就是人的意义嬗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至少在认识上,教学中的学生正越来越靠近主体或成为主体。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维  
我国当前的公共知识领域仍然普遍地持有狭义的隐喻概念,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现象。在隐喻认知思潮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持有广义的隐喻概念,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认知观主张,隐喻的本质在于认知,隐喻建构了大部分概念系统,新颖隐喻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新视角。作为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隐喻在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学中都可以发挥重要的认知功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军周  
西方对于隐喻的研究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隐喻一直是修辞学家和哲学家关注的热点,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热潮。到20世纪90年代时,隐喻已是认知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由知名学者Honesto Herrera-Soler和Michael White主编的《隐喻与工厂:商学与经济学中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军周  
西方对于隐喻的研究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隐喻一直是修辞学家和哲学家关注的热点,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热潮。到20世纪90年代时,隐喻已是认知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由知名学者Honesto Herrera-Soler和Michael White主编的《隐喻与工厂:商学与经济学中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芳露  张彩霞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语言和认知之间的桥梁。本文基于认知隐喻的分析基础上,就阅读中隐喻的特点和作用及隐喻能力和阅读理解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倡把认知隐喻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去,在阅读中鼓励学生运用隐喻思维,以提升其隐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质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启泉  
从知识隐喻的角度考察知识论历史演进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不过,这些知识的隐喻尽管凸现了“认知活动”的关系性,但依然没有从近代批判哲学所固有的认识论中解放出来。因此,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论固然是不可取的,现代的“主观主义”知识轮的局限性也不可轻视。立足于种种知识说给出的若干指标,考察我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两种片面性: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傅敏  
汉语成语是手语翻译的一个难点。本研究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成语的内在语言机制,以期拓展成语手语翻译的路径,提高手语翻译教学的效果。手语翻译实践中,译者要根据成语特点合理选择异化或归化策略,尽可能准确地传递成语信息。在汉语成语的手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成语语义,重视培养学生的手语隐喻思维,创设情境反复练习,结合文化教学等途径切实提高学生手语翻译的能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秀芝  
英语习语教学一直是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需要,概念隐喻理论的出现为习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习语是有理据的,而非任意的。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习语教学是有效的补充。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谭静  
最早产生于欧美的反思性教学理论,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得到了重视。反思性教学是提升教师思考能力,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阐述了反思性教学理论来源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反思性教学的相关实践:随班观摩、自我反思、建立学习共同体、反思日记、师生互动反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立新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是在具体语境下进行的,离开了语境,隐喻也就无从辨别和理解,因此隐喻的识别与理解要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借助语境来推导话语喻义。文章试图通过对会话含义与关联理论的分析以期对隐喻做出合理解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苏远芸  
词汇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词汇量的扩大。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和人类的认知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外语词汇学习找到了依据;其理论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提供以下启示:教师在教授英语词汇时重视基本词汇隐喻意义的教学,重视英汉概念隐喻文化内涵的分析,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勤  
有效教学理论不仅有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拟从有效教学理论的实践内涵出发,指出高等教育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的必要性,从而探究出有效教学理论在高等教育应用的路径。即优化有效教学思维,培养教师的效能感;构建双层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可发展性;建立生态型的有效机制,促进教学一体化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郭华  
教学论的探索历史表明,一切教学改革都致力于更好地"讲理"。"讲理"是教学的存在方式,是良善而道德的教学方式。"讲理"既指揭示文字符号背后所隐含的深刻道理、揭示知识所内蕴的人类发现知识的活动方式,也指教学中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去"讲理"的方式。教学就是要以"讲理"的态度和方式来讲"理"。只有"讲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不良现象,只有"讲理",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知识的意义联系,使学生能够以"理"驭"事"、以"简"驭"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在科学而人文的、理智而艺术的氛围中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