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8)
2023(1325)
2022(1097)
2021(1002)
2020(744)
2019(1719)
2018(1631)
2017(2464)
2016(1736)
2015(1966)
2014(2036)
2013(1890)
2012(1829)
2011(1628)
2010(1706)
2009(1399)
2008(1352)
2007(1419)
2006(1148)
2005(1046)
作者
(4948)
(4181)
(4128)
(4026)
(2421)
(2008)
(1855)
(1662)
(1641)
(1571)
(1474)
(1454)
(1395)
(1384)
(1350)
(1338)
(1297)
(1295)
(1283)
(1244)
(1143)
(1129)
(1075)
(1050)
(1014)
(980)
(953)
(949)
(914)
(898)
学科
管理(3405)
(3292)
经济(3291)
教学(3042)
(2407)
理论(2262)
(1965)
企业(1965)
学法(1961)
教学法(1961)
教育(1925)
学理(1676)
学理论(1676)
中国(1520)
(1442)
业经(1213)
(986)
农业(978)
(970)
(878)
地方(860)
课程(855)
方法(814)
(814)
(782)
政治(765)
思想(745)
计算(725)
思想政治(715)
政治教育(715)
机构
学院(22356)
大学(21020)
研究(8525)
管理(5863)
(5773)
科学(5518)
经济(5507)
中国(4947)
技术(4926)
(4866)
(4815)
(4761)
(4685)
教育(4676)
师范(4643)
理学(4604)
职业(4599)
理学院(4526)
管理学(4368)
研究所(4341)
管理学院(4334)
(4195)
农业(3917)
业大(3769)
师范大学(3755)
中心(3653)
(3391)
技术学院(3379)
(3352)
职业技术(3287)
基金
项目(14060)
研究(11556)
科学(9867)
基金(7770)
(7407)
国家(7329)
教育(6967)
(6219)
编号(5701)
(5669)
科学基金(5398)
社会(5193)
成果(4951)
课题(4915)
社会科(4861)
社会科学(4858)
(4329)
基金项目(3903)
重点(3858)
自然(3400)
(3340)
自然科(3301)
自然科学(3295)
自然科学基金(3226)
项目编号(3160)
资助(3155)
规划(3115)
(3059)
(3042)
(2852)
期刊
教育(10064)
(8031)
经济(8031)
中国(7689)
研究(7023)
(4628)
学报(4258)
技术(3891)
职业(3598)
农业(3244)
科学(3152)
大学(3048)
(2789)
学学(2770)
技术教育(2583)
职业技术(2583)
职业技术教育(2583)
管理(2303)
(2003)
(1604)
论坛(1604)
(1367)
金融(1367)
(1300)
(1212)
业大(1166)
职教(1081)
建筑(1035)
财经(1027)
农业大学(1019)
共检索到372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光陆  
美国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被视为一种最新的后现代教化理论。基于课程概念重建的教化性课程批判地借鉴了德国教学论中的教化思想。从根本上讲,教化性课程是一种复杂性对话,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形成。这种自我形成是一种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的精神形成,这可以有效消除教育概念的"社会工程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教化性课程的实施更多依赖于课程研究而非教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课程实施涵盖了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从课程变革的视角看,课程实施是将课程变革的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二是从课程开发的视角看,课程实施是课程开发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推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从本质上而言,课程实施是一个行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所接受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在的教育意义。一般而言,课程实施有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在不同取向下教师也扮演不同的角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淑文  
高职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随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开发工作。文章探讨了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基本构架,介绍了课程标准编制案例及实施要点。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宋存霞  张童  陆道坤  
破解课程思政“硬融入”和“表面化”难题,要以学生精准“增值”为指向,围绕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精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一是精准地准备。科学研判学情,系统收集与分析课程与教学的信息,明晰课程思政建设指向。二是精准设计与实施。从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资源等方面对课程思政进行精心构画,精准定位“落脚点”并基于此推动思政的有机融入。三是精准选择教学方法并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优质师生生态和生态课堂建设,为精准课程思政提供环境与氛围支持。四是精准评价与反思,以学生“增值”为核心,渐次延伸到教学与课程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精准”反思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痛点问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彭玉琨  
精品课程是学校质量内涵提升的表现之一,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建设涵盖了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职业教育学精品课建设应对课程内涵作出准确界定,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课程建设实施,促进职业教育学课程改革,优化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竞争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雷世平  乐乐  
"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熏陶和引导,是一种隐性灌输的教育活动。从课程本质维度看,"课程劳育"是指任何课程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从课程内容维度看,"课程劳育"则是指任何课程都包含了具体、生动的劳动教育元素。高职院校"课程劳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亦是确保劳动教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战场。高职院校有效推进"课程劳育"的路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全员参与的"课程劳育";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渗透的"课程劳育";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实现内容全覆盖的"课程劳育";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实现全过程保障的"课程劳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肖润花  李珊珊  陈文娟  
推进"课程思政"对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要从思想政治素养培育、道德品行素养培育、心理健康素养培育三方面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四大学科类别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容,从着力加强课程设计、注重提升教师素养、倡导多元教学方法、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四方面科学实施"课程思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勇  钱省三  应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正变得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知识管理内涵的基础上 ,探讨了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具体举措。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俞慧刚  
高职院校专业型社团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利用课程的理念对社团活动进行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价是提升社团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现代课程理论对专业型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内涵做深入分析,厘清学科和活动的逻辑关系,科学建构了课程化的技术框架。同时,以浙江省优秀社团——工程造价协会为例,围绕"活动即课程"的开发理念和"促进职业素养提升"的课程目标,提出了专业型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创新路径选择,包括职业技能的培养与社团活动直接课程化、创新能力的提升与社团活动间接课程化、职业道德的渗透与社团活动思政课程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安桂清   张良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置是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为重塑时代新人的素质结构所采取的创新举措。其内涵涉及三个方面: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体现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和价值关切的三位一体;以学科为立足点,关注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实践的交融互渗;以综合学习为特征,彰显学习的整体性、联结性和具身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为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一顽疾所进行的破冰行动,它能够为教材内容组织形态和呈现方式的变革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也是为实现义务教育减负增效改革目标所采取的调节措施。其实施期望不仅体现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目标的交融,同时以内蕴大观念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实现任务下的学习活动与多样化学习支持的协同,并超越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开拓新的教学境界。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管仲军  梁贲  李中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发展基层民主,要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间民主机制建设,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高校作为基层的社会组织,理应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的制度建设,以校务公开为载体,增加开放程度,保障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展基层民主。高校开展党务公开、校务公开、信息公开工作已经多年,并取得明显进展,基本适应高等教育和高校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任振林   乔晓艳   孙姗  
五育融合育人是顺应新时代要求对“怎样提高育人质量”的科学回答,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五育割裂各自为政、五育融合育人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在明确五育融合育人内涵要义和新时代高职院校五育素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五育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五个对接、一二课堂互补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科学构建必修与选修并存、一二课堂一体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建立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建立多元多形式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实施第二张成绩单、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等措施,全面保障高职五育融合育人实践的具体推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柏江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因此,基于工学结合视角进行探讨的"项目课程"、"行动导向课程"等高职教育课程理论,成为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但与此同时,对课程实施的评价研究则显得相对冷清。通过基于高职院校教学实践层面的分析,提出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有效性评价的基本模型并就其内涵进行分析,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于述胜  
对于《中庸》末章的"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三语,自古以来众说纷纭。遵循以《庸》释《庸》、《易》《庸》互训之法,可知三语乃睹末探本、层层递进之文,若与《大学》之八目相对应,那么"知远之近"相当于天下、国家之本在于家,"知风之自"相当于家之本在于身,"知微之显"相当于身之本在于心,在于正心、诚意。"微之显"意味着:隐微即见显、隐微必见显,故当慎其独以为入德之门。郑玄注及孔颖达疏及朱子之说皆有缺陷;而富有理智挑战性的俞樾之解既改字解经,又不顾"微之显"在两章中复出的一贯性,虽可姑备一说,亦非的解。此三语与《中庸》首章遥相呼应,深刻地表达了《中庸》以至诚之心修道立德、感通天下的教化哲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绪卿  
目前,我国不少民办高校抓住机遇,加快建设,逐步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在高等教育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赢得了社会的欢迎。已有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较佳、资金雄厚、质量良好、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