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2)
2023(782)
2022(601)
2021(652)
2020(502)
2019(1134)
2018(1040)
2017(1762)
2016(955)
2015(997)
2014(1028)
2013(1013)
2012(988)
2011(919)
2010(958)
2009(989)
2008(988)
2007(877)
2006(817)
2005(822)
作者
(2883)
(2439)
(2405)
(2357)
(1570)
(1194)
(1034)
(1024)
(899)
(887)
(834)
(820)
(809)
(788)
(783)
(770)
(741)
(739)
(698)
(678)
(678)
(654)
(635)
(585)
(549)
(542)
(535)
(523)
(509)
(506)
学科
(5438)
(4180)
经济(4178)
经济学(2137)
教育(1860)
理论(1745)
中国(1224)
(1167)
管理(1151)
(1130)
企业(1130)
图书(1127)
书馆(1115)
图书馆(1115)
思想(923)
图书馆学(914)
方法(894)
政治(884)
教学(825)
(802)
研究(692)
情报(638)
现代(636)
学法(626)
教学法(626)
主义(571)
(563)
学理(532)
学理论(532)
业经(508)
机构
大学(16546)
学院(14713)
研究(5941)
(5300)
经济(5183)
管理(4115)
科学(4050)
中国(3787)
(3500)
(3240)
师范(3204)
理学(3171)
(3142)
理学院(3104)
管理学(3031)
管理学院(2996)
研究所(2897)
师范大学(2691)
(2554)
教育(2512)
(2443)
中心(2391)
(2385)
经济学(2322)
北京(2218)
财经(2002)
农业(1940)
(1903)
(1900)
经济学院(1878)
基金
项目(8152)
研究(6230)
科学(5964)
基金(5383)
(4777)
国家(4685)
社会(3760)
科学基金(3607)
社会科(3425)
社会科学(3425)
教育(3344)
(3158)
成果(2856)
(2711)
编号(2676)
基金项目(2476)
资助(2219)
自然(2026)
重点(1979)
自然科(1955)
自然科学(1954)
自然科学基金(1919)
课题(1900)
大学(1800)
(1780)
项目编号(1758)
(1689)
(1652)
(1619)
(1580)
期刊
(6880)
经济(6880)
研究(5023)
教育(3962)
学报(3889)
中国(3484)
图书(2618)
大学(2558)
科学(2469)
(2176)
学学(2155)
书馆(1991)
图书馆(1991)
(1990)
管理(1460)
经济学(1437)
农业(1401)
财经(1320)
(1189)
(1127)
情报(1126)
经济研究(1113)
技术(1046)
(998)
动态(895)
业大(822)
(809)
社会(771)
(760)
论坛(760)
共检索到245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景林  云龙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钱佳燮  
儒学从中国传入韩国,成为儒教。在象征、文学艺术、时尚风俗等方面,儒学和中国文化对韩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学精神在韩国得到了发扬光大,体现在尊师重教、反对奴役专制、反对贪污腐败等诸多方面。深厚的儒学文化背景对韩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起了重要作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吴光  
本文鸟瞰式地论述了浙江儒学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从中提炼出浙江儒学的学术特色与基本精神,进而论述了浙江儒学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作者认为,浙江儒学有三大学术特色:一是多元包容,二是经世致用,三是从民本、亲民到民主的思想转型。浙江儒学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实事疾妄"的求实批判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学精神,"崇尚气节,正直敢言"的豪杰精神,"教育优先、人才第一"的文教兴邦精神五大方面。浙江儒学的典型思想型态是王充以"实事疾妄"为宗旨的求实批判之学、叶适以"崇义养利"为核心价值的功利之学、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核心命题的"良知心学"、黄宗羲以"民主君客"为核心观点的"力行"实学、马一浮以"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为核心命题的现代新经学。他们的思想宗旨与学术命题不仅在当时开风气之先,而且具有现代性与普世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与实践治理模式的良好借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基于儒学智慧理解课程意味着走出德性与创造性的二元对立,把课程的本质理解为"道德创造性"。儒学不仅是一种价值观,还是一种方法论。至宋明理学发展到极致的"体验形上学"既可成为一种课程研究的方法论,也可成为一种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方法论。这意味着"课程即分享"的中国传统课程观可以在21世纪显露生机。而儒学精神的寻找与重建需要走向日常生活。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文焕  
儒学是二千多年前出现在中国的一种学问。这种学问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成为社会思潮,而且影响到后来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成为统治阶级的“官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跨出古老的万里长城的故乡,在日本、朝鲜、新加坡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儒家思想的印迹。二千多年来,崇儒的朝代很多,批儒的也不乏其人,但褒它也好,贬它也好,儒学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闵乐晓  
左派王学是阳明后学的殿军 ,这一将王阳明心学思想推向极致的思想流派 ,以良知现成无待、当下即是为立论的原点 ,并沿着心学自我成圣论的思想理路 ,将率性造命的狂者精神发展为带近代色彩的救世意识。这种精神开启了儒学史上一个全新的局面 ,并构成了儒学现代性转型的某种信号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乔好勤  
秦汉以来,岭南成为一统中国的组成部分,设教立学,邦俗从化,儒学渐启。两汉之交,出现了儒学名家陈钦陈元父子,成书《陈氏春秋》及其《训诂》两书。至汉末三国间,岭南儒学一时繁荣,不但出现了以士燮和虞翻为代表的儒学研究者群体,而且出现了诸多儒学著作,为岭南学术研究和文献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徐庆利,李艳霞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亚崛起 ,伴随着东亚文明的发展 ,激发了人们对东亚文明创立的文化探源 ,认为儒家文化是东亚文明的原动力。然而 ,事实却不尽然 ,儒学作为一种文化因素确曾对东亚的腾飞起过积极作用 ,但其本身在东亚文明发展中自始至终都面临着如何创新的问题 ,进入 2 1世纪 ,儒学如何创新已日为紧迫。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海燕  俞玮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丁青  
在经济腾飞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开始加快,随之而来的,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在逐渐增加。为了让人们在高速运转的社会生活中,依然保持良好的心态,人们需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继而使自己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幸福感。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各大学派理论需要改变自身较为古板的存在形态,让先进思想从书本中走进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帮助人们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为此,儒学要与当代思想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儒学来实现当代思想中与身体转向相关的相关理论措施,以此帮助人们增长见识,一改人们对儒学思想的刻板印象。作者在开展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阳明学与日本战后派文学的关系研究”(22NDJC144YB)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时研读了该书。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曼娜  
在墨家与儒家消费思想中,墨家的节用、节葬、非乐思想,既与生产的动态过程相联系,又以劳动财富观为出发点,因此,墨家的消费观与儒家鄙视劳动的等级消费观形成鲜明而尖锐的对立;但儒家的"知足"说、"寡欲"论、崇俭思想以及"用不伤义"的消费标准,则和墨家的节用思想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两个学派因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存在着思想分歧,但因二者处于同一历史时期,所以两个学派的消费理念也就具有一定的相近性和互补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唐名辉  
儒学资源中有许多与今天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精神相一致的元素。了解这些元素,有助于理解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文章从儒学的"忧患"意识与企业的遵纪守法,"义利之辨"与企业的长远经营,"诚信"与企业的内外部治理,"天人合一"与企业的生态环境,"感恩慈悲心"与企业的社会公益活动五个基本方面考察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这能为我们建设健全合理的企业文化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万海  
本文从有效教学研究的片面化倾向分析入手,探讨了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可能存在的悖论,进而通过引入儒学的"以善致善"命题探讨了教学中目的与手段一致性的教育学意义,并将其作为理解教学道德性内涵的重要视角。而真正教学道德性的彰显亦即德性教学的实现,不妨从认清理论立场并克服认识障碍,从科学认知走向"体知",以及体现教师责任的教学方式转变等几方面展开努力。
[期刊] 求索  [作者] 单正齐  
以心性论为中心,围绕几个重要范畴对宋明儒学与佛教哲学作一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具有诸如理论结构、运思模式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实质及具体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宋明儒学坚持道德本体论与心性论的合一,追求宇宙自然与道德秩序的合一,体现了道德的形上学特色。佛家则坚持超越的境界本体与心性的统一,追求以超理性的直觉智慧体证宇宙实相,成就宗教上理想的生命人格,体现了超道德的境界形上学特色。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学凯  
孟子天下观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首先,它体现了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的历史分野;其次,它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和群雄割据的政治现实。孟子天下观也是儒家因应战国时代各种思想挑战的方略之一。它不仅开启了原始儒学的思想转换,不再像孔子那样去倡言"礼乐",在人性已彻底沉沦的时代里,以"性命"之学构建思孟学派的"性善"说,而且以"仁者无敌"的论断来唤醒统治者,要用仁爱之心去一统天下。孟子天下观是儒者之思,仁者之向往,也是那个大时代里唯一的和最为高尚宏远的政治理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