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37)
2023(11919)
2022(9956)
2021(9309)
2020(7648)
2019(17459)
2018(17093)
2017(31172)
2016(17169)
2015(19971)
2014(19590)
2013(19197)
2012(18222)
2011(16935)
2010(16919)
2009(15666)
2008(15208)
2007(13704)
2006(12546)
2005(11285)
作者
(48413)
(40497)
(40308)
(38526)
(25857)
(19633)
(18384)
(15863)
(15531)
(14695)
(14070)
(13894)
(13370)
(12794)
(12706)
(12601)
(11929)
(11822)
(11807)
(11653)
(10380)
(9942)
(9817)
(9644)
(9166)
(9139)
(9118)
(9106)
(8350)
(8312)
学科
(71173)
经济(71004)
管理(39468)
(37601)
(31435)
中国(26764)
方法(25966)
(25733)
企业(25733)
数学(21487)
数学方法(21283)
农业(20839)
业经(18769)
地方(18335)
(15627)
(15128)
(14023)
(14012)
贸易(14011)
(13637)
教育(12587)
(12233)
理论(11748)
(11550)
银行(11525)
(11475)
(11216)
(11043)
金融(11039)
环境(10655)
机构
大学(241630)
学院(236287)
(99291)
经济(97061)
研究(91450)
管理(82971)
中国(70100)
理学(69768)
理学院(68816)
管理学(67566)
管理学院(67117)
(54065)
科学(53584)
(45496)
(45414)
(45402)
中心(42154)
研究所(41000)
(38244)
(36493)
师范(36151)
北京(34849)
财经(34736)
业大(34720)
农业(34483)
(33128)
(31676)
经济学(31317)
(30142)
师范大学(29207)
基金
项目(155014)
科学(122080)
研究(118140)
基金(111517)
(97341)
国家(96401)
科学基金(81246)
社会(77233)
社会科(71889)
社会科学(71870)
(59741)
基金项目(58004)
教育(55156)
(51177)
自然(49122)
自然科(47951)
自然科学(47935)
编号(47698)
自然科学基金(47102)
资助(45431)
成果(41669)
重点(35605)
(35582)
课题(35575)
(35091)
国家社会(31945)
(31879)
大学(31059)
教育部(30523)
(29826)
期刊
(121227)
经济(121227)
研究(81297)
中国(63256)
(47499)
教育(39867)
学报(39170)
科学(36396)
(33729)
农业(31969)
大学(31576)
管理(30529)
学学(27896)
(24653)
金融(24653)
业经(20376)
技术(19524)
经济研究(18494)
财经(17892)
问题(16490)
图书(15825)
(15736)
(15522)
(13688)
世界(13541)
(12963)
书馆(12391)
图书馆(12391)
国际(12057)
资源(11411)
共检索到389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在全  
本文通过对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意识理路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沿革以及诸多实验个案的考察,来探讨教会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关系,并在分析其乡村建设运动特色和评价其绩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的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定论进行了初步省思。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国胜  彭科  王伟强  焦胜  
在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宏观背景下,如何理解存在于当前与历史中的各种乡村建设实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乡村建设者的视角,对中国乡村建设实践展开类型学考察,将它们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政府主导型乡村建设、农民内生型乡村建设和社会援助型乡村建设,并从乡村建设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对各类型乡村建设的特征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类型乡村建设的历史发展情况及现实发展面临的挑战,指出未来应走向一种合作治理的乡村建设模式,鼓励政府、农民和社会的相互合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艳  
一个村落的历史与村落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宏观上对村落史的研究是对村落史的一种宏大叙事,微观上对村落演变的研究是对村落发展的一种透视。而对于村史馆的研究则是中透视中的一个环节。从村史馆的维度出发,通过对一个具体而微的村落中村史馆的展示特征和时空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村史馆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编年和纪年结合的方式;在空间维度上,则体现了实物与社区传统的结合。作为文化记录的一种形式,在时空上其展示时间表现出即时即地性,展示空间则呈现出凝固性的特征。最后对对村史馆的管理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行讨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艳  
一个村落的历史与村落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宏观上对村落史的研究是对村落史的一种宏大叙事,微观上对村落演变的研究是对村落发展的一种透视。而对于村史馆的研究则是中透视中的一个环节。从村史馆的维度出发,通过对一个具体而微的村落中村史馆的展示特征和时空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村史馆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编年和纪年结合的方式;在空间维度上,则体现了实物与社区传统的结合。作为文化记录的一种形式,在时空上其展示时间表现出即时即地性,展示空间则呈现出凝固性的特征。最后对对村史馆的管理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行讨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启耀  
近代后期,中国乡村普遍存在极高的赋税,山西的情况尤其如此。1927-1937年期间,正是阎锡山统治山西的重要时期。此间,山西农村社会一方面承受着阎锡山"村制"改革之重,一方面又遭受着军阀战争的骚扰,田赋负担十分沉重。同时,山西乡村也面临着同全国其它大多数乡村同样的情况,如赋税在行业和城乡间征收的极端不平等,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对农村赋税的深刻影响,近代以来的自治运动所导致的地方财政支出的不断膨胀,田赋征收人员的舞弊及地方公务人员的贪腐等,造成这一时期山西农村社会严重的田赋负担问题。作为了解近代山西乡村社会的一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力东  
清末以来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变迁既有明显的变化也有显著的连续性。虽然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影响在不断增强,然而乡村社会仍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性。乡村精英在这一变迁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乡村精英的"脱嵌"或"变通",国家加强对乡村社会直接控制的努力遭到不同程度的消解,国家政权建设的目标迟迟无法实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通过制度建设支持乡村社会发展,乡村精英重新嵌入乡村社会之中,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乡村振兴的前景值得期待。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楠  
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东北地区农村入户调查微观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广泛存在于中国乡村社会无息借贷合约的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乡村社会网络、要素市场连锁合约以及合约执行风险的控制程度是农户选择无息借贷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且通过风险控制变量同社会网络与连锁合约进行交互分析后发现,在这些因素中借贷合约执行风险同其他影响因素相比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无息借贷之所以产生不仅是乡村社会网络以及连锁合约存在的必然结果,更是风险规避经济理性的客观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联合牵头组建,于2017年1月正式获批的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地的奠基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1945年,日本留学归来的黄毓甲教授,在原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开设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锐  王红扬  钱慧  
当下"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带来繁荣,但单一建设路径也暗藏风险,多元的乡村建设模式亟待培养。引入治理结构的理论视角,审视当下一批乡村建设实验,并总结了三类建设主体:企业资本、NPO与NGO、知识分子与本土精英。各主体在乡村建设中构建三类治理结构:辅助的自上而下型、协调权益的中间桥梁型、血缘牵连的自下而上型。通过与政府主导乡村建设模式对比,认为多元的乡村治理结构能与政府力量和基层自治相协调,并弥补单一建设模式的缺位和风险。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参与的乡村建设平台,促进更多样的主体参与乡村建设,能够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丰富乡村建设图景,应对日益严峻的乡村衰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钰诚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乡村建设中农民房屋建筑类型从特质性的"匠心独具"到同质性的"千村一面",再到异化性的"自厝同异"变迁路径,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保护危机,也深刻揭示出建筑变迁背后暗藏的农民与地方政府间的多元矛盾和博弈。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主体性被消解,成了被建构的对象或客体,而地方政府却不断强化构建主体的身份认同。事实上,当前乡村建设呈现出五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为城市消费者休闲情趣的乡村建设;二是为城市中产阶级家乡情感的乡村建设;三是为地方政府凸显政绩的乡村建设;四是为开发商投资回报的乡村建设;五是为农民生存利益的乡村建设。不同参与者均带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介入乡村建设,直接影响到乡村建设的发展走向。因此,要处理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强化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身份,赋予农民对乡村建设事务的话语权与决定权。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建华  
延安时期,巫神在乡村社会具有的特别权威,使得中共改造巫神借用了二流子的符号,并使得对二者的改造交织在一起。根据地乡村社会改造虽离不开权力的强制性,但通过思想改造的自我呈现与组织纪律的社会再生产,展示了群众自我改造的运动景观,可以说,超越了西方相关社会理论的简单逻辑,促进了社会现代性的成长。根据地运动式社会改造虽然不能根除观念世界中的"他者",但当群众熟悉了社会运动的民主形式后,也在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着运动的内容与形式。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黄天宇  李楠  颜色  
本文利用20世纪30年代东北地区的农村微观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工商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人口压力等因素如何影响近代中国农村土地租佃的地租率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研究发现,在近代化早期,非农产业的发展会推高地租率。同时,紧张的人口土地压力也会使地租率增加。以上发现即使在控制了一系列与地租率有关的变量后依然稳健,并且当使用省级宏观数据进行分析时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童旭  
明清国家法律规定了里社制,随着里甲赋役制度的变革,里社制却逐渐废弛,被民间"社会"与民间信仰所取代。"社会"在长期的祭祀活动中,因为社会关联形成集体意识,这种共识可对超出村庄、宗族的公共事务发布禁约,从而产生地区公共秩序。国家法律与乡村秩序相互影响,在国家法律下行之时,乡村秩序则自生自发地生成回应型规则,认识和协调二者之关系,对于乡村治理有积极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书毓  
基于晋南P村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从外部资源获取、活动空间拓展、主体性获得等方面对乡村老年协会的快速发展做了系统解释,并基于嵌入理论,从"环境嵌入—组织嵌入—双边嵌入"三个层次分析了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行动逻辑。结果显示,老年协会良性发展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通过对传统礼俗的发掘与利用获取外部资源;二是在合法性认同、组织价值与意义建构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三是依托礼俗活动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进而获得组织的自主性。老年协会依循政策变化与老人自觉意识觉醒成立组织;通过嵌入地方组织和乡村政府,构建起组织认同、扩大组织对外的影响力;同时与村两委实现双边嵌入,获得持续不断的行动力,促进老年协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提出乡村社会组织培育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获得组织合法性和经济独立性、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有持续的行动力来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书毓  
基于晋南P村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从外部资源获取、活动空间拓展、主体性获得等方面对乡村老年协会的快速发展做了系统解释,并基于嵌入理论,从"环境嵌入—组织嵌入—双边嵌入"三个层次分析了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行动逻辑。结果显示,老年协会良性发展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通过对传统礼俗的发掘与利用获取外部资源;二是在合法性认同、组织价值与意义建构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三是依托礼俗活动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进而获得组织的自主性。老年协会依循政策变化与老人自觉意识觉醒成立组织;通过嵌入地方组织和乡村政府,构建起组织认同、扩大组织对外的影响力;同时与村两委实现双边嵌入,获得持续不断的行动力,促进老年协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提出乡村社会组织培育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获得组织合法性和经济独立性、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有持续的行动力来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