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15)
2023(14047)
2022(11931)
2021(11283)
2020(9454)
2019(22019)
2018(21422)
2017(41095)
2016(22369)
2015(25479)
2014(25334)
2013(25462)
2012(24218)
2011(22157)
2010(22174)
2009(20757)
2008(20963)
2007(18397)
2006(15876)
2005(14615)
作者
(64948)
(54511)
(54363)
(52121)
(35026)
(26349)
(24867)
(21088)
(20659)
(19665)
(18654)
(18300)
(17596)
(17495)
(17444)
(16975)
(16319)
(15984)
(15861)
(15778)
(13637)
(13517)
(13312)
(12455)
(12420)
(12353)
(12240)
(11926)
(11062)
(10928)
学科
(99022)
经济(98932)
管理(62729)
(61811)
(48785)
企业(48785)
方法(47908)
数学(43490)
数学方法(43092)
中国(28710)
(26910)
(26579)
(22692)
贸易(22685)
(22156)
(19170)
(19090)
业经(18759)
农业(17226)
地方(17191)
(16853)
银行(16813)
(16568)
金融(16566)
(16115)
(16089)
财务(16059)
财务管理(16023)
企业财务(15296)
(14314)
机构
大学(329377)
学院(326225)
(148024)
经济(145338)
管理(124167)
研究(117927)
理学(106856)
理学院(105649)
管理学(104039)
管理学院(103408)
中国(91909)
(68881)
(68802)
科学(68508)
(60225)
(55695)
财经(54687)
研究所(54559)
中心(53702)
(50019)
经济学(47705)
(47593)
业大(46386)
北京(43962)
农业(43937)
经济学院(43239)
(41808)
(41716)
师范(41335)
财经大学(40910)
基金
项目(213923)
科学(169811)
基金(159581)
研究(154510)
(139543)
国家(138465)
科学基金(118132)
社会(101166)
社会科(96231)
社会科学(96208)
基金项目(82617)
(79614)
自然(75554)
自然科(73848)
自然科学(73826)
自然科学基金(72639)
教育(71358)
(68630)
资助(67373)
编号(60092)
(50059)
成果(49918)
重点(48579)
(45790)
(43863)
国家社会(43253)
教育部(43189)
课题(42028)
科研(41530)
创新(41226)
期刊
(156240)
经济(156240)
研究(101546)
中国(62930)
(52808)
学报(51584)
(49789)
科学(47574)
管理(44204)
大学(38925)
(36999)
金融(36999)
学学(36645)
农业(33650)
教育(30934)
财经(28088)
经济研究(27573)
技术(26059)
(24201)
业经(22936)
(21478)
问题(20920)
国际(19111)
(19001)
世界(17353)
统计(16830)
技术经济(16699)
理论(15352)
(15061)
(14986)
共检索到494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徐琼  陈德伟  周英章  
效应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时差相关系数法和脉冲响应函数法对我国 1 993——— 2 0 0 1年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效应时滞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无论是对经济产出还是对价格的影响均是存在一定的效应时滞的 ,中央银行应提高对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预测能力 ,为前瞻性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准确的实证依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周英章  蒋振声  
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角度看 ,货币政策传导一般有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两个主要途径 ,但学者对不同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都还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运用协整与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预测方差分解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对中国 1 993 - 2 0 0 1年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是通过信用渠道和货币渠道的共同传导发挥作用的 ,相比之下信用渠道占主导地位。但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 ,信用渠道的传导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其为主要传导途径的货币政策有效性 ,使增加有效信用供给成为提高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郝雁  
货币政策的效应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析法,利用1998年至2003年的月度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效应时滞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无论是对国内总产出还是价格水平的影响均存在一定的效应时滞,以此试图对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以及把握货币政策的实施时机提供参考。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姜波克  王军  
货币投机的微观分析和政策含义姜波克王军9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上一连串的投机攻击和货币危机使各国经济学家、国际机构普遍关注汇率问题并研究危机形成的原因,我国也有为数甚多的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研究危机形成的直接和深层原因。但从技术角度和动态角度研究投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方先明  裴平  
明晰货币政策调整依据,评价货币政策调整效果,对于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设定分析时点的基础上,将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上证综合指数纳入统一框架,构建向量分布自回归滞后模型,并根据2001—2012年中国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调整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主要依据,兼顾股票价格指数水平;中国货币政策调整是有效的,但存在时滞;中国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是相通的,当中国人民银行调整货币政策时,货币资金可能在两个市场间转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麦元勋  田晔  
在分析西方货币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时滞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我国货币政策无论是对经济产业还是对物价水平均存在一定的效应时滞 ,我国货币政策的价格时滞效应长于产业效应时滞 ,不同的货币供应量效应时滞不同等结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项后军  吴丹婷  汤烨斐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货币错配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以2005—2014年为研究样本期,在分析我国货币错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以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为切入点,研究了货币错配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结论如下:(1)我国的货币错配程度在2005年之后呈快速上升趋势,且在2009年第1季度达到峰值49.26%,之后又快速下降至38%左右并在之后整体保持稳定,与样本期内我国汇率变动情况基本一致。(2)我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与货币错配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且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货币错配都是产出水平及物价水平变动的原因。(3)货币错配对货币政策的价格...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燕  
实证分析表明,在当前我国数量型与价格型调控手段并存的情况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目标之一,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利率与名义经济总量、投资、消费的变动相关性不显著,但与实际的经济总量、投资、消费的变动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这表明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十分有限。今后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创造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环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欣  
本文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的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预测方差分解等方法 ,对我国1994~ 1997年以及 1998~ 2 0 0 3年第一季度这两个时期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货币渠道、信用渠道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在第一阶段起主要作用的是信用渠道 ,而第二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则是货币渠道。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吴金友  
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问题是货币政策有效性争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以货币供应量、贷款利率和外汇储备衡量的货币政策对以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水平和物价水平衡量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理论有效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思群  
本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1985~2009年以来的长期货币需求和短期货币需求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发现货币需求的价格弹性大大低于理论的预期;短期价格水平变化和货币数量的变化甚至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利率水平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非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无足轻重。这些发现说明中国以消费或零售价格指数为中介指标,以货币数量控制为主要调控目标的货币政策需要进行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