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05)
2023(4172)
2022(3614)
2021(3690)
2020(3059)
2019(7109)
2018(7188)
2017(12879)
2016(7801)
2015(9097)
2014(9746)
2013(9532)
2012(8857)
2011(7657)
2010(7988)
2009(7220)
2008(7789)
2007(7121)
2006(6394)
2005(6018)
作者
(22007)
(17794)
(17743)
(17456)
(11267)
(8540)
(8197)
(6987)
(6814)
(6683)
(6099)
(6092)
(5872)
(5868)
(5751)
(5629)
(5314)
(5193)
(5174)
(5112)
(4653)
(4436)
(4339)
(4326)
(4262)
(4049)
(3988)
(3969)
(3708)
(3596)
学科
管理(26934)
(24129)
经济(24086)
(23404)
(21673)
(18578)
企业(18578)
财政(12326)
(10464)
财务(10443)
财务管理(10384)
(10193)
(9802)
企业财务(9797)
(9476)
中国(9395)
方法(8516)
数学(6839)
数学方法(6667)
(6499)
(6417)
制度(6414)
(6322)
理论(6282)
地方(6102)
业经(5797)
(5665)
银行(5652)
(5510)
(5287)
机构
学院(103425)
大学(99808)
(36630)
经济(35459)
管理(33667)
研究(33597)
(30225)
中国(29680)
理学(26824)
理学院(26521)
管理学(25926)
管理学院(25751)
(21956)
科学(21019)
(19769)
财经(18584)
(18577)
(17017)
中心(16583)
(16464)
研究所(15515)
(15485)
(15408)
北京(14872)
业大(13653)
(13568)
师范(13435)
技术(13176)
财经大学(13119)
农业(12770)
基金
项目(54489)
研究(42808)
科学(39912)
基金(35162)
(29672)
国家(29362)
科学基金(24074)
社会(23188)
(22901)
社会科(21731)
社会科学(21724)
教育(20818)
编号(20044)
(18235)
成果(18077)
基金项目(17913)
资助(16006)
自然(15075)
课题(14694)
自然科(14618)
自然科学(14612)
自然科学基金(14316)
(12843)
(12593)
重点(12519)
项目编号(11821)
(11360)
(11156)
大学(10758)
(10753)
期刊
(50325)
经济(50325)
研究(36938)
(30415)
中国(27178)
教育(16531)
学报(15785)
(15756)
管理(13055)
大学(12293)
(12290)
金融(12290)
科学(12271)
学学(11326)
农业(9989)
技术(9830)
财经(9657)
会计(8705)
财会(8567)
业经(8317)
(8265)
理论(7983)
经济研究(7466)
实践(7405)
(7405)
(7339)
财政(7339)
价格(6953)
(6908)
问题(6556)
共检索到184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胡和平  
价格鉴定结论经委托机关依法确认后,就成为办理案件过程中认定鉴定价值的依据,直接影响到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的判定。但是,故意毁坏财物罪中数额的含义与盗窃罪、抢劫罪中数额的含义是否完全一致?在现实中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本文就故意毁坏财物罪与盗窃罪、抢劫罪的数额认定问题进行探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梁潇逸  
盗窃罪与侵占罪是社会上最为常见的两种财产性犯罪,由于二者的犯罪构成存在重叠与包容的现象,譬如行为方式、主观目的、侵害对象等方面。理论界对于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区分一直存有争议。作为侵犯财产类的两个重要罪名,其定性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量刑是否适当,进而影响司法的公正性,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两罪在各种方面的区别,进而真正厘清两罪的界限。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钟德刚  罗大成  范刚常  
盗窃存折案件的认定和处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从存折的特性着手,分析了盗窃存折既遂和未遂的划分,盗窃存折之后的冒领与存款行为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对最高法关于认定盗窃存折案件的司法解释进行了评析,得出了应当以行为人最终取得的存款数额来认定盗窃数额的结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龙冬平  柳林  陈建国  肖露子  宋广文  徐冲  
作案地选择是犯罪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已有的重复作案地选择的研究表明,犯罪者"前案件"作案地选择对他们"后案件"作案地选择具有影响,但以往研究关注的是先前的犯罪时间和地点对其后续作案地选择的影响,仍未检验犯罪者在"前案件"中犯罪经历的具体作用。因此,论文以中国东南沿海ZG市为例,利用街头抢劫者的抓捕数据和混合Logit模型,聚焦探析街头抢劫者先前的个体犯罪经历对他们随后的作案地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街头抢劫者在"前案件"中的犯罪间隔、犯罪出行和当场被捕等个体犯罪经历对其"后案件"作案地选择具有强烈的影响,即"前后案件"的犯罪间隔越临近、"前案件"犯罪出行距离越短,以及"前案件"未当场被捕,则大大增加了街头抢劫者返回到先前抢劫区域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并通过警察访谈和结合理论分析,发现"前案件"未当场被捕是由犯罪者当场被捕的恐惧感、警察特殊的干预方式,以及社会凝聚力和犯罪防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研究结论可为警务部门的"事前防控"与"主动处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冯辉  
转化型抢劫在司法实务中经常遇到,但对其构成条件如何把握,存在不同的认识。在此,依据刑法关于转化型抢劫的规定和相应的司法解释,在阐述刑法规定和分析转化型抢劫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对刑法第269条规定的转化型抢劫的构成条件及其盗窃、诈骗两个前提涉及的相应罪名的转化进行了分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石拓  张俊辉  
盗窃犯罪的高发低破一直是困扰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问题,探究空间区域内的发案规律和特点对于盗窃犯罪的打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时空角度出发,以盗窃案件发案数据为基础,首先对时间序列的发案数据进行小波分解,实现稀疏矩阵的问题优化,再通过K-means聚类法对犯罪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最终在形成的分异格局下深入分析发案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市辖区派出所盗窃犯罪空间划分为5类,其中发案热点空间多为人口结构变化性大、人员流动性强、城乡环境交织复杂的区域。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艳霞  
在骗取出口退税犯罪的认定中,要注意鉴别虚假的单位犯罪;注意根据新的司法解释,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公司、企业在特定情况下仅因为和骗税人员进行“四自”贸易即可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对牵连犯实行“从一重处断”在骗取出口退税犯罪中存在明显缺陷,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真少萍  吴孔宝  
针对擅自采伐枯死木能否构成盗伐、滥伐林木罪的问题,从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角度做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擅自采伐枯死木构成盗伐、滥伐林木罪的观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雅琦  陈鹏  
时空临近重复效应是犯罪活动的一种重要时空特征。为深入研究犯罪热点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论文以北京市内城六区2012—2014年抢劫案件为例,通过核密度估计、时空临近重复计算及定义时空临近重复案件链等方法分析了犯罪热点的案件构成,并从犯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对犯罪热点内的案件特征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内城六区的抢劫案件存在有"a""b""c"三个主要的空间热点,并且热点内的大部分案件均具有显著的时空临近重复效应;其中热点"a"位于双井、劲松一带,热点"c"位于南四环大红门桥一带,且2个热点内案件的犯罪人特征在一致性程度上高于环境类特征,表明热点的形成源于犯罪人在热点区域内重复作案的可能性较大;而热点"b"位于东南三环的分钟寺地区,热点内案件的环境类特征在一致性程度上高于犯罪人特征,表明该热点的形成为不同犯罪人在热点区域内集中作案的可能性较高。研究对警务部门开展针对性的犯罪打击和防控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蒋苏淮  
对于盗窃空白支票案,通过阶段性行为性质分析可知,盗窃空白支票行为当且仅当行为人采取"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方式时方能做犯罪定性,而对空白支票的加工行为属伪造支票行为,其后的使用行为符合票据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应具体考察上述三阶段行为之间的关系,适用正确的刑法处刑原则,方可得出正确的罪名认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滋椀  姜超  汪婕  刘璐  陈鹏  董齐芬  
新冠疫情的爆发会对区域内犯罪数量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常态化疫情防控是否显著改变了犯罪空间分布格局,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论文选择始终采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浙江海宁市中心城区,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方法,对2018年2月—2021年7月城市盗窃犯罪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新冠疫情爆发后,研究区内盗窃犯罪月均数量较疫情前降幅达53%,并持续在100~200起之间波动,而其日内分布模式却没有明显变化;(2) 2020年2月—2021年7月,研究区内盗窃犯罪热点较疫情前有明显减弱、减少,且其犯罪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3)针对疫情前的12个典型犯罪热点区域,其月均犯罪数量在疫情后的降幅在52%~78%之间,其分季度的时间演变模式存在明显差异;(4)根据日常活动理论和犯罪三角理论,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有7类具体措施可对各区域的犯罪产生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对于理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犯罪空间演变规律和制定科学的犯罪防控策略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延吉  林钦熙  朱春武  茅明睿  姜冬睿  
为揭示街道眼与防卫空间理论的分歧源头和适用条件,论文以北京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整合法律文书、定位服务、街景图像、兴趣点等多源大数据,将犯罪机会与社会生态理论置于同一分析框架,探讨了可渗透性环境对盗窃犯罪分布的影响以及社会解组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密度、功能混合度、路网密度、沿街通透性等可渗透性特征与盗窃密度整体呈现正向关联。建成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社会生态分异而变化,随着居住不稳定性、途经人员流动性、就业人员流动性、人口异质性、社会经济弱势地位等社会解组程度的加深,可渗透性环境的犯罪引致作用将不断放大,防卫空间理论更具适用性。而在社会结构稳定的社区中,街道眼能够发挥自然监控作用,街道眼理论的解释力更强,现实生活中该类社区仍属少数,盲目采用新城市主义设计方法恐会加剧安全风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新宇  陈鹏  
为了分析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对入室盗窃犯罪热点带来的影响,论文收集了北京市2020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期间和2019年同一时期的入室盗窃案件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PAI(predictive accuracy index)指数等方法比较了疫情防控前后犯罪热点的变化,从路网密度、POI多样性等环境特征以及发案地点、重复作案等角度对发生明显变化的犯罪热点的环境特征和案件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疫情防控措施对犯罪热点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1)疫情发生后,北京市主城区内的入室盗窃类案件数量大幅下降,2020年一级响应期间的日均发案量较2019年同一时期降幅达66.8%;(2) 2019年出现的8个主要犯罪热点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呈现出明显衰减现象,其中5个热点基本消失,3个热点有所减弱;(3)出现衰减的热点普遍具有交通便利性好、要素多样性高、发案地点集中、犯罪人重复作案明显等特点;(4)疫情防控期间实施的居家隔离和社交限制等措施对犯罪人的作案机会形成压缩、公共场所的实名查验对犯罪人的匿名性形成削弱是疫情期间犯罪数量下降和热点效应衰减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疫情防控期间的犯罪预防和警力资源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