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27)
- 2023(10900)
- 2022(9581)
- 2021(9190)
- 2020(7396)
- 2019(17079)
- 2018(16982)
- 2017(32679)
- 2016(17851)
- 2015(19990)
- 2014(19929)
- 2013(19450)
- 2012(17511)
- 2011(15600)
- 2010(15316)
- 2009(13874)
- 2008(13158)
- 2007(11221)
- 2006(9805)
- 2005(8128)
- 学科
- 济(66148)
- 经济(66078)
- 管理(48156)
- 业(45885)
- 企(38385)
- 企业(38385)
- 方法(31936)
- 数学(26748)
- 数学方法(26431)
- 农(18473)
- 中国(16646)
- 学(16010)
- 业经(15924)
- 财(14960)
- 地方(14225)
- 理论(13110)
- 农业(12718)
- 贸(11436)
- 贸易(11430)
- 和(11269)
- 易(11086)
- 环境(10980)
- 技术(10681)
- 制(10310)
- 教育(10210)
- 务(9825)
- 财务(9766)
- 财务管理(9751)
- 划(9373)
- 企业财务(9231)
- 机构
- 学院(246271)
- 大学(245263)
- 管理(99879)
- 济(88715)
- 理学(87343)
- 经济(86581)
- 理学院(86362)
- 管理学(84835)
- 管理学院(84396)
- 研究(79223)
- 中国(56052)
- 科学(52470)
- 京(52008)
- 财(39264)
- 所(38986)
- 农(38627)
- 业大(38265)
- 研究所(36107)
- 中心(35579)
- 范(35026)
- 师范(34680)
- 江(34390)
- 北京(32779)
- 财经(32479)
- 农业(30298)
- 经(29526)
- 院(29336)
- 州(28654)
- 师范大学(28070)
- 技术(27048)
- 基金
- 项目(176935)
- 科学(138245)
- 研究(130185)
- 基金(126439)
- 家(110174)
- 国家(109225)
- 科学基金(93604)
- 社会(79635)
- 社会科(75270)
- 社会科学(75251)
- 省(70512)
- 基金项目(68525)
- 自然(61657)
- 自然科(60167)
- 自然科学(60152)
- 教育(59514)
- 划(59222)
- 自然科学基金(59046)
- 编号(54510)
- 资助(51607)
- 成果(43407)
- 重点(39166)
- 发(38265)
- 部(37704)
- 课题(37188)
- 创(36854)
- 创新(34183)
- 项目编号(33824)
- 科研(33805)
- 大学(32706)
共检索到339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欣琪 郝小斐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使潜在旅游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认识旅游吸引物时,潜在消费者不仅可以通过管理者发布的消息进行了解,还可能在微博互动中形成对旅游吸引物的认知。文章从微博媒介切入,以故宫博物院发出的故宫雪景微博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传播路径和受众范围,并对其微博下的评论进行内容分析,在原有旅游吸引物建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吸引物在微博平台中的建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微博平台中的用户互动参与了旅游吸引物的建构;旅游吸引物在微博平台上的建构是一个闭环式的双向过程,基于此提出了旅游吸引物营销管理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凌
西方的旅游研究表明,旅游吸引物是一个系统,它往往是人为建构的结果。而旅游吸引物之所以成为吸引物,不仅因为它具有某种特殊的客观属性,同时还因为它具有人为建构的符号属性。本文在分析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并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其符号化过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意义和价值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这一过程随着社会主流价值与理想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关键词:
旅游吸引物 社会建构 符号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进福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保继刚 左冰
文章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跟踪调查和法经济学分析,指出了旅游吸引物权存在的事实和现实基础,提出从法律上确立旅游吸引物权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并在物权法的框架下对旅游吸引物权的具体立法制度安排进行了探讨,以助于系统性地解决旅游发展中农村社区权益保护不足的问题和旅游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从根本上保障社区参与的主体性以及农民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的积极性。
关键词:
旅游 吸引物权 龙胜景区 傣族园景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旅游吸引物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本研究以黔东南州148个旅游吸引物为研究样本,通过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区位熵计量方法探讨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差异,使用交通连接度β指数分析其交通结构特征,并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吸引物的中心结构特征,从而得出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沿东南-西北走向以"倒凹"型结构集聚,黔东南州"四圈一区"旅游空间格局的五大区域中,南部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旅游资源禀赋远远优于北部城市经济圈、工业旅游经济区和山水风光名胜旅游经济圈;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间的连接程度为1.02,处于中低级水...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陈岗
当前学术界关于旅游符号学的主要理论是MacCannell(麦肯奈尔)的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学。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体现符号的认知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营销、旅游传播和旅游者凝视等研究领域。除了标志符号形态,旅游吸引物符号还存在其它两种形态:文化符号和群体符号。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体现符号的客观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体验(真实性)和旅游设计等研究领域。旅游吸引物群体符号体现符号的情感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者情感管理和旅游者依恋系统等研究领域。
关键词:
旅游吸引物 标志符号 文化符号 群体符号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清清 保继刚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全球化和流动性的加强,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云南西双版纳古茶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结合社会文化变迁,探讨西双版纳茶王树的生与死及作为旅游吸引物的茶树的发展变化过程,研究显示茶王树经历了3个阶段:仅具物理属性阶段,物理属性削弱、社会属性出现阶段再到物理属性削弱、社会属性增强的阶段。结合历时段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文章也提出了茶王树作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与社区利益紧密相关、产权属性多元化的文化遗产类旅游吸引物,其作为旅游吸引物被建构的过
关键词:
旅游吸引物 文化遗产 茶王树 环境变迁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王林 朱文静 潘陈益 吴江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探索基于p指数的微博传播力评价方法,并探究使用p指数来评价微博传播力的应用效果。【方法/过程】首先,笔者依据现有研究中微博传播力的影响指标,提出微博转发p指数、微博评论p指数和微博点赞p指数,并用综合p指数来统一这三个指标的评价结果。然后,基于我国34省的旅游政务官方微博数据,通过对比综合p指数与综合h指数在微博传播力评价中的表现,以及对传播力评价中综合p指数与微博传播力相关的几个重要指标作关联分析,实证探究了p指数评价微博传播力的应用效果。【结果/结论】实证结果表明综合p指数评价微
关键词:
微博 传播力 p指数 h指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进福
旅游学核心概念"旅游资源"存在福柯所言之不连续性与断裂,面临来自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并且出现向"旅游吸引物"转向的趋势。文章借助福柯话语分析视角,以国内旅游资源研究和相关旅游政策文件及其反映的旅游实践为话语分析对象,重新"发现"旅游资源,探讨其不连续性与断裂的话语背景与成因、所体现的旅游知识生产、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意义建构。文章一方面建议在旅游对象物层面上使用"旅游吸引物",以突出其吸引力本质属性与"共享价值",回归"物的秩序",从而促进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并拓展实践中旅游对象物的边界与创新空间;另一方面认为旅游资源之不连续性与断裂以及向"旅游吸引物"之转向蕴含着旅游(对象物)研究的思考空间和新的可能性,提供了对传统研究秩序的反思。故应正视并尊重旅游资源之不连续与断裂及其反思与挑战所体现的多元价值与丰富性。文章亦提醒避免淹没于西方知识体系之中、避免陷入福柯所批判之"秩序"的窠臼,而应保有对"秩序"的警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保继刚 杨兵
国内有关"旅游吸引物权"的研究大多止步于理论探讨,而旅游地却存在大量旅游吸引物权益缺失的发展困境。文章尝试将"旅游吸引物权"学术概念进行落地运用,通过一场持续3年的旅游减贫试验,探索出旅游吸引物权在中国制度情境下的制度化路径,解析其实践效应。研究发现:(1)旅游吸引物权的产权建构需要首先从结构层面建立兼顾分配和资源保护意义的制度规则体系,制度规则背后的核心运行逻辑是经济利益调节。(2)制度结构建立后,再从能力与文化层面建构多方主体对旅游吸引物权表达与实践的理解和认知,重点是在认知范畴上建立产权共识。(3)旅游吸引物权建构所需的制度、能力与文化培育可由多方外部主体援助完成,但援助的目的是催发原住民的主体性。发展乡村旅游不一定需要大资本进驻,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适量的资金投入、产权建构的技术援助,足以带动原住民参与旅游发展。其中,地方政府作为土地产权的决定性主体,对旅游吸引物权的理解、授权与支持是开展产权建构的根基性条件。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旅游吸引物权建构是对各个构成物要素凝结的共有性、整体性旅游吸引价值的产权关系进行系统表达,本质上是不改变现有构成物的"名义产权"制度,利用制度多元逻辑引导多方主体改变产权认知观念与结构,在认知范畴上建立关于新增的旅游吸引价值的"事实产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翠婷 罗明春
以长沙靖港古镇为研究对象,对其网络评论文本和官方宣传文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旅游形象游客感知与官方传播之间的异同。结果显示网络传播的靖港古镇的旅游形象主要可以归纳为五个主题:景区景点、景区美食、旅游服务与设施、旅游体验、历史文化,游客感知的靖港古镇旅游形象与官方传播存在一定的差异。游客网络评论文本和官方宣传文本中都以积极情绪为主,但是官方宣传文本中积极情绪比例显著高于网络评论文本,游客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景区门票太贵和商业化现象严重两个方面。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琼 张德淼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学上属于一个集合概念,在法律上没有相关规定,但不同属性的旅游吸引物作为个体在《物权法》上的权属性质往往是有法可循的。文章运用物权法理论,结合新颁布的《旅游法》,分析几个典型旅游吸引物的权属,试图澄清几个与此相关的问题,论证设立旅游吸引物权、为之统一立法的不合理性和不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充分运用《合同法》、《旅游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等现有法律规定,解决农村土地旅游开发中社区权益保护问题,而不是简单地采取修改法律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左冰 保继刚
扎根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从法理方面回应了张琼和张德淼《旅游吸引物权不可统一立法之辨析》一文(简称"张文")的质疑,对旅游吸引物权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澄清。文章指出:(1)吸引物权具有典型物权所共有的一般特征,同时又有其独特性,不能归属于债权范围,用债权方式加以解决。(2)旅游吸引属无体物,在可管理的范围内,也可成为物权的客体。(3)旅游吸引物权具有排他性,可以成为其他交易的标的物。(4)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只强调物的旅游吸引价值,并不会对物的产权属性做出改变。"一物一权"原则完全适用于吸引物权的定分。"张文"对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宁
试论旅游吸引物的三重属性作者:王宁单位: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文章阐述了旅游吸引物的特征,指出旅游吸引物不但具有客观属性、社会属性,还有象征属性。因为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事物均可转变成代表他物的符号或象征。旅游吸引物也一样。在旅游符号学的意义上,旅游吸...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海鹰 李鹏 李向明
水利旅游是水利与旅游两大系统融合发展的一种旅游类型,也是一个具有丰富而独特内涵的概念范畴。从水利与旅游的关系来看,旅游是水利的功能延伸,水利是旅游的特色吸引。从水利旅游的吸引物属性来看,水工程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界面,水环境是人类"三生"的结合体,水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分析水工程、水环境、水文化等水利旅游主要吸引物的属性特征并探讨水利与旅游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水利旅游的概念内涵进行解析。与其他旅游类型相比,水利旅游概念内涵的基本要点包括:水资源是水利旅游开发利用的核心对象;水环境是水利旅游客体与载体的叠加;水文化是水利旅游可持续挖掘的源泉;亲水性是水利旅游活动的基本特性。基于吸引物属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