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79)
- 2023(12277)
- 2022(10132)
- 2021(9329)
- 2020(7749)
- 2019(17281)
- 2018(16709)
- 2017(31925)
- 2016(17355)
- 2015(19152)
- 2014(18528)
- 2013(18255)
- 2012(16488)
- 2011(14284)
- 2010(14975)
- 2009(14248)
- 2008(14717)
- 2007(13736)
- 2006(12416)
- 2005(11439)
- 学科
- 业(90769)
- 企(85042)
- 企业(85042)
- 管理(80975)
- 济(69276)
- 经济(69196)
- 财(29851)
- 业经(28771)
- 方法(27155)
- 农(24883)
- 务(23223)
- 财务(23187)
- 财务管理(23159)
- 企业财务(21999)
- 技术(20449)
- 策(19297)
- 数学(18666)
- 制(18546)
- 数学方法(18459)
- 中国(18353)
- 农业(17981)
- 划(16103)
- 理论(15327)
- 和(13946)
- 技术管理(13803)
- 经营(13665)
- 体(13062)
- 企业经济(12677)
- 银(12670)
- 银行(12658)
- 机构
- 学院(241941)
- 大学(233890)
- 管理(106489)
- 济(104383)
- 经济(102226)
- 理学(89027)
- 理学院(88285)
- 管理学(87477)
- 管理学院(86971)
- 研究(71780)
- 中国(62365)
- 财(54089)
- 京(48576)
- 江(40577)
- 财经(40298)
- 科学(38396)
- 经(36453)
- 农(34609)
- 中心(34524)
- 所(34209)
- 州(31749)
- 北京(30550)
- 商学(30280)
- 商学院(29995)
- 业大(29899)
- 研究所(29796)
- 经济学(29388)
- 财经大学(29338)
- 经济管理(27509)
- 农业(26567)
- 基金
- 项目(147407)
- 科学(119748)
- 研究(115389)
- 基金(107173)
- 家(89721)
- 国家(88816)
- 科学基金(80408)
- 社会(74758)
- 社会科(71097)
- 社会科学(71081)
- 省(60017)
- 基金项目(55961)
- 教育(52369)
- 自然(50197)
- 自然科(49147)
- 自然科学(49139)
- 自然科学基金(48379)
- 划(47504)
- 编号(47132)
- 资助(42725)
- 成果(37786)
- 创(37285)
- 业(35184)
- 创新(33664)
- 课题(32618)
- 部(32461)
- 发(32192)
- 重点(32109)
- 制(31340)
- 国家社会(30219)
- 期刊
- 济(127819)
- 经济(127819)
- 研究(75505)
- 中国(54665)
- 管理(50280)
- 财(48511)
- 农(32968)
- 融(28506)
- 金融(28506)
- 科学(27885)
- 教育(26822)
- 技术(25554)
- 学报(24409)
- 业经(23283)
- 农业(22465)
- 大学(20655)
- 财经(20592)
- 学学(19315)
- 经济研究(19280)
- 经(17881)
- 业(16154)
- 技术经济(15568)
- 财会(15074)
- 问题(15039)
- 现代(13907)
- 会计(13885)
- 贸(12405)
- 商业(12374)
- 经济管理(12282)
- 科技(12187)
共检索到389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智 郑婷婷 王虹 干胜道
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代表的优惠政策是激励创新的重要制度安排。以2008~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与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数量和结构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促进了企业创新质量提升,但盈余管理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与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关系中产生负向调节作用。机制检验的结果显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通过创新投入来促进企业创新质量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和盈余管理的调节作用,在不同行业特征、不同制度环境的样本企业之间存在差异。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建军 刘元才
采用线性规划、Shapley值求解、动态均衡求解等研究方法,着重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二人零和博弈、多人博弈、非常和"理想状态"博弈等静态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和求解,同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态博弈模型进行扼要分析。研究的结论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选择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作出的理性选择;应努力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从政策上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博弈分析 创新环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骥 何平平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 ,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加入WTO后 ,将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带来新的挑战。为此从政策激励层面上探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并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美玲 张立杰 张壮壮
中国政府激励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科学评估激励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双元创新视角,以2013—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府激励政策显著促进企业双元创新,对探索式创新的激励效应较开发式创新更明显。异质性表明:中部地区政府补助对探索式创新的激励效应最明显,而西部地区政府补助更偏向于开发式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具有普遍激励效应,更适应东部地区,且效果优于政府补助。民营企业较国有企业受到的激励作用更明显。进一步地,政府激励政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预期收益促进双元创新。对此,政府应提高政策激励的靶向性,实施差异化政策;企业应深化双元创新思想,更加注重探索式创新。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于连超 张卫国 毕茜
现实的资本市场存在摩擦和扭曲,严重制约企业创新行为。较高的盈余信息质量,传递更具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能否克服市场摩擦和扭曲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融资约束的理论基础,以2007-2016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盈余信息质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盈余信息质量有效地促进企业创新,当盈余管理程度降低、盈余激进度减少时,企业创新行为明显提高,但当盈余平滑度降低时,企业创新行为未明显提升。进一步探索盈余信息质量影响企业创新的机理后发现,较高的盈余信息质量通过减轻代理问题和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盈余信息质量经济后果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为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和建立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启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武文超
与其他企业形式不同,国有企业具有其特殊性,其绝大多数的资产都是归国家所有,政府有关部门通常都会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管制国企管理层的薪酬,这样,必然会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也会损害薪酬激励机制的效率。那么除了薪酬激励外,还可以采取何种激励机制来提升国有企业管理层奋斗的动力?大量文献资料表明:除了采用薪酬激励等显性激励机制来提高盈余质量外,国有企业还存在着许多隐性激励机制,而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管理层政治晋升激励。因此,文章分析了政治晋升激励与盈余质量关系,并验证了国企管理层政治晋升激励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晓芳 李琴 夏文蕾
以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企业创新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创新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即企业创新投入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低,企业创新投入有助于抑制其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盈余管理与投资效率指标正相关,即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其投资效率指标值越低,投资效率越高。这说明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并进一步提升投资效率。由此拓展了企业创新经济后果及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政府进一步规范创新激励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企业创新 盈余管理 投资效率 创新激励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周雪梅
本文以2010-2016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显著负相关;高管激励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显著负相关;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促进了高管激励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的抑制效应。
关键词:
内部控制质量 高管激励 盈余管理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陈亮
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与盈余管理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如何对盈余管理进行治理已成为热门话题。报酬契约的设计不仅基于管理激励的目的,还与经理会计行为密切相关。本文从报酬契约对经理会计行为的影响分析入手,从激励的角度提出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治理。
关键词:
盈余管理 激励 报酬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袁知柱 郝文瀚 王泽燊
现有研究管理层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基本都以应计盈余管理为对象,本文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另外一种重要的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以2002-2011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管理层激励对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货币薪酬总额均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因此尽管股权或货币薪酬激励会诱发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但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上管理层激励的利益趋同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其作用超过了机会主义行为效应。对管理层类别的明细检验结果发现这种关系只存在于董事或高管人员,对监事的激励效果则不显著。按照终极控制人性质、股权激励改革及投资者保护...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高云梅
作为薪酬激励重要方式,股权激励在解决企业委托代理问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受契约完全性不足影响,股权激励极易成为企业管理人员利用盈余管理攫取私利的"导火索",影响企业财务指标准确性,导致经营业绩恶化,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因此,开展限制性股票激励下的盈余管理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股权激励 限制性股票 盈余管理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丽娟 朱霞
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出发,选取2010~2014年提出股权激励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股权激励对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处于成长期的公司,股权激励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表现出机会主义效应;处于成熟期的公司,股权激励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表现出机会主义效应,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表现出利益趋同效应。
关键词:
成长期 成熟期 股权激励 盈余管理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徐雪霞 王珍义 郭丹丹
在划分企业生命周期基础上,选取沪、深两市2008~2010年年报披露实施高管人员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生命周期在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中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成长期,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成熟期,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程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企业在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上,应根据其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同时,政府部门应通过外部监管引导和约束高管行为等途径,避免高管人员尤其是实施股权激励企业的高管人员在经营过程中采取投机行为。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玉荣 王慧敏
股权激励是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重要创新,但也引发了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股权激励强度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上市公司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二是在股权激励的不同阶段,股权激励强度对盈余管理方向影响存在差异性。在基期阶段,股权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且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小于应计盈余管理;在等待期阶段,股权激励强度对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且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强于应计盈余管理。为此,创业板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应慎重选择基期时间段,增加创新绩效指标等非财务性行权条件。在股权激励计划的不同阶段,上市公司股东对...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谭军良
本文通过使用2003—2011年我国沪深两市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了高管薪酬激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国企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且这种正相关关系存在显著的规模差异性和行业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大企业中正相关强于中小企业;垄断行业中正相关强于竞争性行业;高收入行业中正相关强于低收入行业。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薪酬激励 盈余管理 修正Jones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