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01)
- 2023(13576)
- 2022(11090)
- 2021(10345)
- 2020(8655)
- 2019(19236)
- 2018(19016)
- 2017(36567)
- 2016(19940)
- 2015(22042)
- 2014(21794)
- 2013(21389)
- 2012(20057)
- 2011(17721)
- 2010(18662)
- 2009(17818)
- 2008(18090)
- 2007(16718)
- 2006(15372)
- 2005(14095)
- 学科
- 业(91868)
- 济(86445)
- 经济(86318)
- 企(73828)
- 企业(73828)
- 管理(72248)
- 农(47729)
- 农业(31855)
- 方法(31725)
- 业经(30759)
- 财(28481)
- 数学(23739)
- 数学方法(23460)
- 中国(22298)
- 制(20512)
- 务(19838)
- 财务(19815)
- 财务管理(19788)
- 策(19682)
- 企业财务(18743)
- 地方(17748)
- 技术(17510)
- 划(16545)
- 贸(15386)
- 贸易(15374)
- 和(15234)
- 环境(15192)
- 体(15025)
- 易(14981)
- 学(14660)
- 机构
- 学院(289878)
- 大学(280593)
- 济(125882)
- 经济(123407)
- 管理(116864)
- 理学(99441)
- 理学院(98481)
- 管理学(97200)
- 管理学院(96652)
- 研究(95717)
- 中国(77970)
- 农(60555)
- 财(60225)
- 京(58386)
- 科学(55211)
- 江(48031)
- 所(47923)
- 财经(46267)
- 中心(45905)
- 农业(45821)
- 业大(44305)
- 研究所(42630)
- 经(41871)
- 州(37243)
- 北京(36582)
- 经济学(36475)
- 范(35885)
- 师范(35606)
- 院(33710)
- 经济管理(33641)
- 基金
- 项目(184685)
- 科学(147748)
- 研究(140559)
- 基金(135034)
- 家(116409)
- 国家(114986)
- 科学基金(99988)
- 社会(92052)
- 社会科(86865)
- 社会科学(86841)
- 省(73800)
- 基金项目(71011)
- 自然(62478)
- 教育(62126)
- 自然科(60950)
- 自然科学(60931)
- 自然科学基金(59916)
- 划(59861)
- 编号(57886)
- 资助(54046)
- 成果(46605)
- 发(41638)
- 部(41303)
- 创(40762)
- 重点(40679)
- 业(39836)
- 课题(39019)
- 国家社会(37798)
- 制(37351)
- 创新(37322)
- 期刊
- 济(156847)
- 经济(156847)
- 研究(88028)
- 农(62816)
- 中国(61206)
- 财(48879)
- 管理(45731)
- 农业(42263)
- 科学(40217)
- 学报(39893)
- 融(33884)
- 金融(33884)
- 大学(31828)
- 业经(31698)
- 学学(30353)
- 教育(27471)
- 技术(25261)
- 财经(23179)
- 业(22463)
- 经济研究(22163)
- 问题(20522)
- 经(20105)
- 技术经济(16392)
- 世界(16196)
- 农村(15604)
- 村(15604)
- 版(15096)
- 农业经济(14866)
- 现代(14448)
- 贸(14440)
共检索到456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毕梦琳 夏显力
生态农业对乡村绿色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农户生态农业效益认知影响农业再投入再生产行为。论文基于陕甘宁地区606户农户抽样调查数据,从政策激励、家庭禀赋两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户生态农业效益认知的因素。研究发现,政策激励方式及程度是影响农户生态农业效益认知的重要因素,激励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政府组织农户参与农技培训的频率、政府或相关部门是否进行生态农业相关宣传与指导、政府宣传国家生态农业法律法规频率、政府提供农业市场信息的频率;家庭禀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均影响显著。由此,提出强化政策有效落实、着力家庭生产单元、发挥大户带动作用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生态农业良性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彩苹
大力发展农业,是延安时期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区物质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面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陕甘宁边区,党和边区政府因地制宜,颁布实施了减租减息、鼓励垦荒、农贷扶持、发展农业科技等一系列开发农业的政策,并在生产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互助合作劳动、劳动竞赛、典型带动等调动群众劳动积极性的崭新方式,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今天发展新型农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农业开发 史实考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希彪
陕甘宁接壤区既是气候的敏感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带。为此,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合理保护和发展;应根据自然生态条件的差异,分区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实现农业产业化;利用节水保水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实现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实施林灌草生态工程建设,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实施移民扶贫开发及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和减少农村人口,减轻人口压力,以实现该区域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俊才
陕甘宁边区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有着决定性作用。其先后通过信贷业务、货币斗争、货币兑换、稳定物价、颁布金融管理措施等相关金融活动,为巩固中共中央根据地的稳定、维护边区经济发展、支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建立新中国金融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红色金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西国 刘晓慧
文章采用"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纵向调查(CLHLS)"微观数据,利用Bivariate Probit模型控制效率损失,基于家庭禀赋视角,实证分析了我国公共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家庭经济资本会显著降低老年人对公共养老服务的需求,社会资本则会显著提升对公共养老服务的需求;家庭人力资本对服务的需求则没有显著影响;女儿的数量会显著降低服务需求,儿子的数量则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样本分析发现,城市和农村、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不同的老年人,对公共养老服务需求存在明显异质性,其中增加家庭社会资本能显著增加农村家庭和经济资本丰富家庭的公共养老服务的需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希宁
陕甘宁革命老区拥有储量丰富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是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重要地区。目前,《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1—2020》已编制完毕并即将获得国家批复。基于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思考,在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过程中应当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来大力推进该地区的能源资源开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苗文龙 汪凡丁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人民,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货币金融体系,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资源配置、经济管理、政策调控等重要功能,解决了革命时期的财政困难和战略物资短缺等决定党和边区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是货币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是调控货币金融体系运行方向和效率的指挥棒。研究延安时期边区的货币政策及其经济思想,有助于构建中国本土的金融理论,有助于从根源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延安时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跃东
本文所指陕甘宁地区包括:今陕西的延安、榆林地区,甘肃的天水至酒泉一带及其北部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全部,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及鄂尔多斯地区。这些地区不仅地域上紧密相连,而且有着相似的历史发展过程,尤其在人口迁移方面,由秦汉至明的漫长历史时期中,陕甘宁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农牧人口往来迁徙的典型区域。现以人口迁移的原因、目的及其组织形式为划分标准,再考虑到移民的族别及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环境,将陕甘宁地区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概述如下: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于宁宁 刘莉亚
1940年国民党政府执行反共政策,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外援补给减少,财政日益困难。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不仅停发八路军军饷,而且加紧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财政被迫走上自给的道路。为克服边区政府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弥补财政之急需,充实抗战财力,1941年2月边区政府决定发行建设救国公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于宁宁 刘莉亚
1940年国民党政府执行反共政策,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外援补给减少,财政日益困难。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不仅停发八路军军饷,而且加紧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财政被迫走上自给的道路。为克服边区政府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弥补财政之急需,充实抗战财力,1941年2月边区政府决定发行建设救国公债。
关键词:
公债 债券 陕甘宁边区 边区政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继迁 郑宇清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了失地农民的家庭禀赋对其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的影响。就业机会方面,家庭社会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经济资本都有助于失地农民就业。家庭社会资本主要对自雇就业起显著积极的作用,家庭文化资本主要对受雇就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家庭经济资本对促进失地农民自雇就业或受雇就业,都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对自雇就业的影响更大。就业质量方面,对于受雇失地农民而言,家庭社会资本的积极功效集中于职业发展上,家庭文化资本的正向功效主要表现在工作稳定性方面,家庭经济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四个方面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家庭禀赋 就业机会 就业质量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马文珠 栗洪武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是在抗战救国状态下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运动。中共实行男女平等的核心在于消弭传统乡村社会中的性别差异,使广大乡村妇女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受教育权、发展权,实现男女两性作为社会共同劳动者、生产者的身份构建与社会性别转换。边区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护乡村妇女切身利益、满足妇女具体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识字扫盲、废除缠足、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实行婚姻自由等,促进了边区妇女的自由与解放,也使“男女平等”的价值追求逐步内化为边区民众的思想意识与自觉行为,从而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制定和落实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兴江 杨志辉 张多勇
建立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国家级资源型战略重点经济带,有重要的经济战略价值,通过对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建立国家级资源型战略重点经济带运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区域政策制定、构建产业梯度结构、建立经济增长中心,发挥极化效用和大规模进行国土整治的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国家级资源型战略重点经济带的整体构想。
关键词:
陕甘宁蒙毗邻地区 经济带 战略构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于正松 李同昇 孙东琪 许家伟
构建农户技术综合价值感知影响其技术采用倾向的综合测度模型,并利用甘肃省定西市338家农户的基础调研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样本农户存在以下特征:(1)对新农业技术普遍有较高的综合价值感知及采用倾向;(2)收益风险感知较高而健康风险感知很低,对技术收益不确定性的担忧与对技术潜在安全问题的漠视并存;(3)预期收益和健康风险感知分别从正向和负向作用于农户的技术综合价值感知;(4)预期收益和综合价值感知对农户的技术采用倾向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成本感知和收益风险感知则对其采用倾向有负向抑制作用。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学敏 赵国栋
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影响其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提升的关键因素。基于2014—2015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考察了我国家庭资本投入对子女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以及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异质性。结果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经济资本、心理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越高。四类资本的投入均能对子女非认知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社会资本的影响最大;从学习毅力、社交能力、班级融入、情绪稳定性和思维开通性五个维度来看,社会资本的影响依然稳健显著且系数最高。阶层异质性检验显示,子女非认知能力发展在心理资本和文化资本投入上存在“阶层再生产”特性,即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两类资本投入回报越大,而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投入上却并未有此特性。综上,加强低阶层家庭社会资本投入以发展子女的非认知能力,可以有效弥合阶层之间的未来差距,需政府和家庭双方上下联动、协同推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