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45)
- 2023(16738)
- 2022(14379)
- 2021(13429)
- 2020(11331)
- 2019(25929)
- 2018(24964)
- 2017(47668)
- 2016(25878)
- 2015(28870)
- 2014(28571)
- 2013(27667)
- 2012(25403)
- 2011(22510)
- 2010(22660)
- 2009(21015)
- 2008(20491)
- 2007(18423)
- 2006(15782)
- 2005(13864)
- 学科
- 济(96968)
- 经济(96854)
- 管理(73641)
- 业(72542)
- 企(57976)
- 企业(57976)
- 方法(45876)
- 数学(40596)
- 数学方法(39998)
- 农(31344)
- 财(28912)
- 中国(28057)
- 业经(21423)
- 农业(21046)
- 制(20138)
- 贸(19852)
- 贸易(19837)
- 易(19329)
- 地方(18904)
- 学(18775)
- 务(18045)
- 财务(17982)
- 财务管理(17942)
- 企业财务(17015)
- 理论(16509)
- 银(15793)
- 银行(15759)
- 行(14924)
- 和(14798)
- 技术(14770)
- 机构
- 学院(356958)
- 大学(354121)
- 济(143545)
- 经济(140342)
- 管理(138131)
- 理学(119136)
- 理学院(117870)
- 研究(116176)
- 管理学(115546)
- 管理学院(114883)
- 中国(87143)
- 京(72815)
- 科学(69349)
- 财(68257)
- 农(57467)
- 所(56673)
- 中心(55731)
- 江(54353)
- 财经(53921)
- 业大(52017)
- 研究所(51299)
- 经(48908)
- 范(47503)
- 师范(47029)
- 北京(45180)
- 农业(45020)
- 经济学(43782)
- 州(42930)
- 院(42563)
- 财经大学(39835)
- 基金
- 项目(240204)
- 科学(189451)
- 研究(178662)
- 基金(173216)
- 家(150368)
- 国家(148830)
- 科学基金(128418)
- 社会(111910)
- 社会科(105997)
- 社会科学(105969)
- 省(95342)
- 基金项目(90940)
- 教育(85055)
- 自然(82773)
- 自然科(80857)
- 自然科学(80829)
- 划(79862)
- 自然科学基金(79359)
- 编号(74611)
- 资助(71021)
- 成果(60584)
- 重点(54283)
- 部(53309)
- 发(51780)
- 课题(51623)
- 创(50300)
- 创新(46882)
- 科研(46485)
- 教育部(46151)
- 国家社会(45936)
- 期刊
- 济(156582)
- 经济(156582)
- 研究(102464)
- 中国(70339)
- 财(54340)
- 学报(52408)
- 农(52278)
- 管理(50111)
- 科学(48579)
- 教育(45517)
- 大学(40609)
- 学学(38108)
- 农业(35763)
- 技术(33985)
- 融(32178)
- 金融(32178)
- 业经(27062)
- 财经(25745)
- 经济研究(25132)
- 经(22144)
- 问题(20059)
- 业(18919)
- 统计(17565)
- 版(17389)
- 图书(16965)
- 技术经济(16756)
- 贸(16669)
- 策(16429)
- 理论(16026)
- 商业(15810)
共检索到5239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红雨
贫困职教生就业帮扶政策工具已覆盖命令型、激励型、能力建设型、系统变革型与自愿型等工具类型,其中激励型、命令型与能力建设型工具的应用频次高于系统变革型与自愿型工具;经济资助与岗位提供应用频次最高,且其对应的政策工具多为命令型工具与激励型工具;就业成功、资源整合与公平正义的政策价值呈阶梯形正向分布;但在政策“工具—要素—价值”三者交叉上,低频点与空白点较多。对此,应以政府善治引领为核心,构建“政府—市场—职业院校”间的就业帮扶协同公共治理机制;“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完善政策工具在不同内容要素间的合理配置,协调具体政策工具的可持续性及阶段性落实;持续渗透公平正义的价值引领功能,注重工具类型、内容要素与政策价值间的协同共生。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曾寅初
劳动力的不充分就业是我国贫困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尤其是农村就业问题更为严重。据计算,贫困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率在50%左右。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充分利用如此众多的劳动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的关键。根据我国贫困地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特点,以及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宏观环境,本文认为,我国贫困地区应该采取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全面就业政策。第一,全面发展农业,开发农村,在农村创造就业机会。即主要在大农业层次和农村工业层次上创造就业机会。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初期,农村往往比城市更容易创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忠艳 张时容 袁剑锋 刘盈
为优化和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的顶层设计支持机制提供决策参考,通过收集2006—2022年间我国国家颁布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和权威数据,构建效力评估方法与效果评估模型,衡量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效果。结果表明,政策文本数与政策总效力演化趋势基本一致;政策措施、政策目标与政策主体得分情况整体上均优于政策力度;环境型政策工具整体政策效力高于供给型政策工具与需求型政策工具。由此提出未来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供给,应重点强化政策供给质量;加强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政策主体对政策效果的协同促进作用、匹配成效;巩固环境型政策效果,增加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供给和使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许远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呈现数字化、绿色化、高效化、复合化的突出特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趋于高度复合化。这一时期,做好新技能需求的深度开发,对于促进青年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为深度开发技能人力资源,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以采取的对策包括:适应新型经济业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引导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于人口新常态,适时调整就业和技能开发政策,稳定青年就业大局;应对经济发展变化,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强化职业开发,拓展新发展新赛道,提高人力资源专业化管理水平;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改进职业教育供给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竟虎 贾文晶
区域经济差异是学术界和政府决策层都关注的重要问题,适度的经济差异有助于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业的合理转移,经济差异过大则会弱化业已形成的分工与协作,甚至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已有研究往往忽视了县域空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SDA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000-2010年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将贫困县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4种类型,计算其马尔可夫链矩阵和空间马尔可夫链矩阵,并进行类型转变及其与邻域类型转变关系的空间格局演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国家级贫困县在数量上表现为非均衡的发展格局,即强者日趋极化,而弱者日趋边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舒 王貂 杨汝岱
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农村固定观察点1986—2011年微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国家级贫困县设立的减贫效果及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政策使贫困地区的贫困率平均下降了11个百分点;同时,扶贫政策存在显著的正外部性,能改善国家级贫困县内部收入分配情况。从静态角度看,扶贫政策缩小了国家级贫困县内部收入差距,贫困县内部基尼系数平均降低了4.2%,尤其是缩小了国家级贫困县低收入家庭与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下降幅度高达15.1%;从动态角度看,扶贫政策增加了国家级贫困县低收入家庭向上流动的机会,长远上有利于贫困家庭跳出"贫困陷阱"。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促进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鼓励外出务工是扶贫政策起作用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陆宇正
以政策工具为X轴线,以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素为Y轴线,构建职业教育政策分析框架,对《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行条目编码和文本分析,发现该文件的政策工具配置全面,政策内容丰富度高,囊括了职业教育改革的不同维度,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极强的前瞻性和引领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权威工具使用过溢、政策工具内部结构失衡、内容维度分布不均等潜在风险。基于此,提出职业教育政策在制订上需均衡使用政策工具,扩充职教发展要素,完善政策评估体系,以此提高政策与职教发展适切性,细化政策具体实践举措,降低职业教育政策执行风险。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政策工具 文本分析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许涛
当前,制约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冲击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适应性变化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以及人职供求的不平衡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充分。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逻辑包括提升人力资本、获得社会资本、促进人职匹配。据此,文章提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从国家助推、高校助力、学生自为三个方面齐发力。具体来说:国家层面优化就业环境,鼓励支持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开拓新职业空间;高校层面调整就业模式,统筹"人·环境·资源·职业"产生多维聚合效应促就业;学生个体则通过完善就业素养,理性决策达成高质量就业。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江建中
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前提,以社会效益为准则,探讨调整经济政策的可行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力替代资金投入的范围和潜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董雪梅
在市场经济的国家完全消灭失业现象是不可能的,我国同样也如此。必须把我国现在高企的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达到"充分就业"目标。提出了我国在治理失业问题方面的公共政策选择。
关键词:
失业 就业 充分就业 公共政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郑爱翔 李黎丹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立足于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有必要对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概念及其高质量充分就业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清晰界定。对标新的就业目标,当前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仍面临政策供给有待强化、社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协同机制尚未建立、关键主体参与度不够和劳动者参与意愿相对不足等挑战。为此,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促进政策法规建设;重视模范引领,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促进协同治理,形成多主体聚力优势;重视能力补缺,强化关键节点作用发挥;创新激励方式,提升劳动者参与意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