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9)
2023(7912)
2022(6846)
2021(6588)
2020(5549)
2019(12935)
2018(12767)
2017(25211)
2016(13720)
2015(15445)
2014(15661)
2013(15035)
2012(13725)
2011(12587)
2010(13173)
2009(12250)
2008(11938)
2007(10622)
2006(9632)
2005(8693)
作者
(38319)
(31726)
(31677)
(30416)
(20609)
(14910)
(14441)
(12226)
(12104)
(11663)
(10659)
(10648)
(10182)
(10098)
(9982)
(9960)
(9525)
(9314)
(9232)
(9224)
(7906)
(7779)
(7772)
(7438)
(7252)
(7145)
(6974)
(6939)
(6473)
(6300)
学科
(56480)
经济(56395)
管理(39996)
(35592)
(28898)
企业(28898)
方法(24935)
数学(22734)
数学方法(22178)
中国(17936)
(15245)
(13325)
(12222)
地方(12156)
业经(10772)
(10308)
(10091)
贸易(10085)
(10027)
(9784)
理论(9608)
农业(9362)
(8817)
银行(8813)
(8480)
环境(8216)
(8026)
金融(8026)
(7636)
城市(7344)
机构
学院(193899)
大学(192253)
(80198)
经济(78235)
管理(76571)
理学(65606)
研究(65290)
理学院(64867)
管理学(63409)
管理学院(63035)
中国(50079)
(40942)
科学(38736)
(38548)
(31923)
中心(30100)
(29867)
财经(29516)
研究所(28628)
(27262)
(26717)
(26258)
师范(26081)
北京(26035)
业大(25767)
(24367)
经济学(24149)
(23781)
财经大学(21632)
经济学院(21548)
基金
项目(127132)
科学(101516)
研究(93593)
基金(92729)
(79912)
国家(79301)
科学基金(69261)
社会(59383)
社会科(56369)
社会科学(56358)
(49016)
基金项目(47946)
自然(45416)
自然科(44404)
自然科学(44397)
教育(43866)
自然科学基金(43572)
(41856)
资助(39505)
编号(38630)
成果(31690)
重点(28394)
(28128)
课题(27333)
(26914)
(25884)
教育部(24305)
创新(24234)
国家社会(24035)
科研(23703)
期刊
(90717)
经济(90717)
研究(60434)
中国(38351)
管理(28771)
(28062)
科学(25361)
(24587)
学报(23858)
教育(22271)
(19946)
金融(19946)
大学(19111)
技术(18263)
学学(17905)
农业(16333)
业经(14905)
经济研究(14462)
财经(14332)
问题(13067)
(12317)
统计(11587)
(10705)
决策(9748)
现代(9682)
技术经济(9522)
(9435)
(9021)
(8560)
商业(8543)
共检索到2930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段巍  吴福象  王明  
2010年后,部分省份强化了提升省内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政策导向,这种以行政手段提升首位度的做法,会对城镇格局以及居民福利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基于量化空间模型,将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分解为生产率、用地指标、用地结构、就业机会、外生舒适度与住房有效供给率等维度,利用反事实方法评估了提升首位度的相关政策对居民福利、GDP以及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当省级层面给予省会及副省级城市更多用地指标时,可以在提高这些城市首位度的同时提升总体GDP水平,但会导致均衡时居民福利水平有所降低;②GDP与福利的非同步变动,源于户籍制度影响下人口要素与土地要素的空间错配,即省会及副省级城市人口集聚不足而一般地级市用地约束加强;③若降低落户门槛或消除省内城市间住房有效供给率的差异,均能使GDP与福利水平同时提高,且城市规模分布向Zipf定律收敛。为此,以提升经济密度为导向,以渐进的户籍改革为手段推动人口向省会及副省级城市集聚,多管齐下提高省会及副省级城市住房有效供给水平,是优化城市规模分布、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维良  韩增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分工合作进一步深化,形成一种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关系。由于发展水平、规模及特点等条件不同,城市在网络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角色。在空间和网络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构建网络中心性评价模型,提出用节点中心度、网络中心势和网络密度等指标和参数对城市网络中心性进行评价,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成熟与文明的重要尺度。城市经济首位度理论和集中度理论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的进程,是城市发展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外城市布局和结构基于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形成的,对国内省会城市布局与结构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学者们总结和认识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文章以省际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和集中度计量统计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省际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东西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集中度计量分析表明,东部经济发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成熟与文明的重要尺度。城市经济首位度理论和集中度理论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的进程,是城市发展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外城市布局和结构基于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形成的,对国内省会城市布局与结构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学者们总结和认识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文章以省际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和集中度计量统计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省际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东西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集中度计量分析表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集中度较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度低;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资源型城市是影响我国省际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个别省份表现出来的差异需要进一步寻求理论上的解释。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成熟与文明的重要尺度。城市经济首位度理论和集中度理论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的进程,是城市发展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外城市布局和结构基于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形成的,对国内省会城市布局与结构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学者们总结和认识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文章以省际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和集中度计量统计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省际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东西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集中度计量分析表明,东部经济发达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魏守华  方聪波  
基于1990-2017年中国25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首位城市集中度和首位/次位城市规模比两个指标测度城市首位度的演变特征,并计量检验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中心分布的影响。统计描述显示,中国省区的城市首位度呈分化特征,内陆省区"一城独大"且首位度偏高、沿海省区"双城记"而首位度相对合理。计量结果发现,城市首位度受经济发展水平倒U型影响,与政治中心分布集中度正相关,还受表征区域特征的城镇总人口、国土面积和对外开放度的影响。计量结果还表明,沿海省区相对合理的城市首位度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率先超越临界值、多政治中心分布等因素影响,而内陆省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达到临界值、单一政治中心分布等因素而城市首位度高。这一结果有助于解释中国省区城市首位度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在沿海与内陆的差异,政策启示是省级政府应科学认识城市首位度,不必千篇一律地追求过高的城市首位度,避免"一城独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文喆  
文章以中部省域为研究范围,将城市首位度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利用阈值回归模型得到中部省域最优规模,其存在性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部分省域首位城市有其合理规模的上限。通过最优规模的实践性检验,超过最优规模依然可以对经济增长有增强性的推动作用,但增强的程度在逐渐减弱。研究表明,中部省域应积极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通过调整首位城市规模,协同次中心城市,发展中小城市,以良好的城市结构实现经济快速、平稳的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文喆  
文章以中部省域为研究范围,将城市首位度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利用阈值回归模型得到中部省域最优规模,其存在性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部分省域首位城市有其合理规模的上限。通过最优规模的实践性检验,超过最优规模依然可以对经济增长有增强性的推动作用,但增强的程度在逐渐减弱。研究表明,中部省域应积极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通过调整首位城市规模,协同次中心城市,发展中小城市,以良好的城市结构实现经济快速、平稳的增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尹虹潘  宋晶晶  
基于2000—2019年中国2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省会位序首位度和集中首位度的演变特征,使用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省份经济规模对省会首位度的影响效应,并揭示行政干预在其中的事实。研究发现,省份经济规模对省会首位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即省会发展得到了行政力量加持,异质性检验体现出单核省和双核省的省政府在行政性资源配置中的思维差异。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拥有较大行政体系规模的省份存在更明显的基层资源“截留”现象,使得可供省政府集中调配的资源减少,进而影响省会集聚发展,该效应在单核和双核省份存在一定差异,即单核省份内省会“一城独大”,而双核省份的省政府往往在两个核心城市间做出一定平衡性安排,但省会得到的支持仍然更多。因此,各省实施“强省会”战略应尊重经济规律和省情现实,并处理好省政府与基层各级政府间的关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万庆  吴传清  朱媛媛  曾菊新  
1983—2017年的35年里,学术界关于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聚焦于特征事实、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影响效应和合理性评价等议题。相关研究文献十分丰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概言之,城市规模分布特征事实考察有待规范,城市规模统计分布模式的形成机理研究仍需拓展,城市规模空间分布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亟待强化,城市规模分布影响效应研究较为薄弱,城市规模分布合理性评价研究尚不充分,城市规模分布优化理论和政策研究缺乏。因此,今后应在规范研究设计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研究内容,着力深化全球因素和本土因素对城市规模空间分布的影响机理研究,加强城市规模分布的资源环境效应、合理性评价理论、系统模拟方法、优化模式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并综合集成理论和方法体系。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丁从明   黄文静  
伴随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收敛,以“南快北慢”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南北经济分化现象正逐步凸显。基于南方城市更多表现为“百花齐放”,北方地区表现为“一枝独秀”的特征事实,本文尝试从南北城市规模分布差异这一视角探讨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背后的成因。本文利用南北城市配对思想构造南北比值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南北不同的城市发展逻辑,导致南北城市规模分布存在显著差异。“百花齐放”的南方城市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均衡发展;而“一枝独秀”的北方城市发展战略带来的虹吸效应降低了北方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由此造成南北经济的分化。地区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影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对理解南北经济分化这一“新情况”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区域内部发展的平衡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地区内部形成基于市场的资源集聚,才能带来大市场的规模效应,实现高质量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勇  陈嵘  艾南山  李后强  
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之间总是通过物质、能量、人口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地发生作用,因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体系。在一个城市体系中,各个城市的大小并非一样,其地域分布也不是均匀的。经过人们多年的研究发现,城市体系中城市的规模结构遵循一定的分布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模式有贝利(B.J.L.Berry)的对数正态分布,齐夫(G.K.Zipf)的等级规模分布和帕雷托(Pareto)分布。不过,对数正态分布只适合某些特殊的城市体系,其应用范围相对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爱霞  
文章选择1990,1995~2001年山东17个地级城市用地面积的资料,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的变化规律,运用分形理论阐释了城市用地的位序规模曲线。结果显示:(1)以建成区面积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指标,17个城市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拟合曲线的判定系数都在0.758以上。(2)根据位序规模曲线的形态,这些城市按建成区面积可分为3类。(3)城市建成区用地的位序-规模曲线有平行向前推进的特点,这为预测17个城市未来建成区用地规模提供了很好的基础。(4)城市用地规模分布的均衡度不断增强,建成区用地规模总量将持续增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新建  陈文喆  
文章在系统阐述城市首位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时变参数模型构建江西城市首位度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得出其首位城市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进作用的结论。但不同发展阶段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江西要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结构升级、优化城市环境、建立城市创新机制体制,提升首位城市的区域带动功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秦尊文  
实证与理论研究都表明大城市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规模效应。针对我国城市集聚程度较低、规模效益较差的现实,应当调整我国现行的城市规模政策,走以集中型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以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