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34)
2023(12851)
2022(10840)
2021(10364)
2020(8578)
2019(19528)
2018(19001)
2017(37278)
2016(19839)
2015(21952)
2014(21456)
2013(20968)
2012(18981)
2011(16761)
2010(16757)
2009(15042)
2008(14320)
2007(12566)
2006(11049)
2005(9659)
作者
(52000)
(44268)
(43599)
(41777)
(27290)
(21151)
(19543)
(17136)
(16721)
(15314)
(14837)
(14689)
(13636)
(13517)
(13463)
(13453)
(12918)
(12848)
(12638)
(12386)
(10861)
(10593)
(10554)
(10327)
(9982)
(9873)
(9550)
(9522)
(8788)
(8744)
学科
(84644)
经济(84563)
(61542)
管理(55089)
(50701)
(40367)
企业(40367)
方法(34604)
农业(33660)
数学(31162)
数学方法(30756)
(26253)
业经(23130)
中国(22728)
地方(20492)
(18487)
环境(15223)
(14664)
(14133)
(13909)
(13301)
贸易(13293)
(12956)
(12933)
农业经济(12600)
技术(12543)
财政(12364)
(12197)
财务(12161)
财务管理(12129)
机构
学院(267357)
大学(261406)
(114135)
经济(111933)
管理(107567)
理学(94048)
理学院(93190)
管理学(91720)
管理学院(91222)
研究(84912)
中国(66860)
(58077)
(54058)
(52122)
科学(49994)
农业(43774)
业大(43244)
中心(42486)
财经(41050)
(40923)
(40074)
(37561)
研究所(36020)
经济学(34521)
(33906)
师范(33591)
(31448)
北京(31386)
经济学院(31349)
经济管理(31168)
基金
项目(187195)
科学(149741)
研究(140510)
基金(138155)
(118968)
国家(117883)
科学基金(103317)
社会(92739)
社会科(87677)
社会科学(87655)
(74635)
基金项目(73702)
自然(64924)
教育(63668)
自然科(63412)
自然科学(63400)
自然科学基金(62270)
(60620)
编号(57301)
资助(54789)
成果(44595)
(42254)
重点(41695)
(41345)
(39333)
国家社会(39051)
课题(38205)
创新(36804)
(36701)
教育部(36560)
期刊
(128178)
经济(128178)
研究(75189)
(62289)
中国(53857)
(42389)
农业(42107)
学报(38117)
科学(36882)
管理(35492)
大学(31345)
学学(29910)
业经(27752)
(26694)
金融(26694)
教育(24452)
技术(23557)
财经(19780)
(18817)
问题(18677)
经济研究(17839)
(16932)
农村(15545)
(15545)
农业经济(15271)
(14774)
世界(13433)
经济问题(13149)
资源(13096)
技术经济(12789)
共检索到392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新文  冯林林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依托政府兜底式的封闭式环境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日益复杂的环境治理需求。消解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核心在于,一方面通过协商沟通、塑造共识、内外激励,构建主体信任、合作认同与集体行动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提升政社环境合作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以党组织、制度、资源要素嵌入农村环境治理场域,为农村环境治理参与主体提供行动基础、行动规范与行动条件。本文运用“政社合作—结构嵌入”的分析框架,基于D县H镇的环境治理案例考察认为,农村环境善治需构建政府有限引导、社会良性参与的环境合作治理格局,重构农村环境治理的嵌入结构,建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蓉  施国庆  
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已成为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发现S村环境合作治理先后经历萌芽期、发展期、深化期和完善期等阶段并呈现出不断深化发展的特征。其生成机理折射出以政治激励为主导力量、以农民认同为主体基础、以产业发展为内在动力、以社会力量为市场助力、以互惠情理为价值保障等特点。为此,可从相关方面推动农村环境合作治理的升级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存玉  
基于东华糖厂的案例考察,对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企业+农户”组织模式的嵌入式治理机制进行研讨。研究发现,制糖企业高度嵌入乡村社会,将村庄内部的政治、经济精英吸纳为服务力量,构建起包括乡村精英在内的多元主体、多条路径、多个层级的甘蔗产业发展与治理结构。制糖企业采取经济补贴、农资垫付等资源嵌入机制,以及交易过程控制、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制度嵌入机制,实现了对甘蔗产前、产后的全面控制。制糖企业与基层政府在蔗糖产业发展中的相互嵌合,有利于稳定产业发展基础,但也可能造成政府职能的错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乡村产业发展应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带动农民群体协同共进,这对政府职能的发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存玉  
基于东华糖厂的案例考察,对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企业+农户”组织模式的嵌入式治理机制进行研讨。研究发现,制糖企业高度嵌入乡村社会,将村庄内部的政治、经济精英吸纳为服务力量,构建起包括乡村精英在内的多元主体、多条路径、多个层级的甘蔗产业发展与治理结构。制糖企业采取经济补贴、农资垫付等资源嵌入机制,以及交易过程控制、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制度嵌入机制,实现了对甘蔗产前、产后的全面控制。制糖企业与基层政府在蔗糖产业发展中的相互嵌合,有利于稳定产业发展基础,但也可能造成政府职能的错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乡村产业发展应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带动农民群体协同共进,这对政府职能的发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欣茹  
地权意识对基层治理的影响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以“地权意识与意向性”为分析框架,探索地权意识与基层治理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郊农民群体形成的是物权观的地权意识。受该地权意识的驱动,城郊农民群体围绕“维权式”争利的目标,衍生出分裂状态的争利社会,并造成村级自治能力弱化。之后,伴随土地开发预期的影响,“挤占式”争利成为农民的意向活动客体,促使争利社会进一步强化以及基层政权悬浮。鉴于此,土地政策调整方向应以治理化为优先,树立现行集体土地和征地制度的制度自信。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沈费伟  
探寻有效的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既是保障村民群众合法生态权益的现实需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之生态宜居目标实现的客观要求。本研究通过对浙北荻港村环境治理的案例考察发现,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的实现机制是以广泛的社会资本为基础,以农村精英为组织领导核心,以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为支撑,以环境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为关键,以多元组织力量发挥为保障。尽管如此,在治理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如何平衡"公民参与"与"政府主导"之间的张力、如何实现"地方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如何增强"外部支持"与"内生力量"之间的互动、如何平衡"生产规模"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未来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体制、治理方式以及治理机制四方面来总结提升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绩效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瑾  刘慧  
乡村振兴背景下,"抓党建促振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种可行路径。通过对贵州省M县S村的案例考察发现,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成可能,原因在于21世纪以来乡村社会变迁、基层治理模式转型以及新时期农村党的建设新要求。基层党建嵌入之所以能够优化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基层党建通过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夯实了治理基础,通过行动嵌入乡村治理优化了治理方式,通过职能嵌入乡村治理重塑了治理属性;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能够有为,重点在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能够在组织结构、治理目标上实现耦合,并形成互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冠杰  
公私部门伙伴关系"(PPP)模式是陕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治理的新选择。PPP模式的应用能够较好地解决政府供给资金不足以及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陕西省在政策环境、项目需求量、民营资本参与及盈利实现方面为PPP模式在该领域的引入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应选择合适项目类型,设计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合理定价机制,完善配套制度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丽丽  黄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一号文件和政府报告提到了"农村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对于环境问题的学术研究多集中于城市环境问题,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对农村环境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基于公共物品治理的视角分析了农村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从公共物品的供给困境及外部性两方面对农村环境问题治理困境进行分析;最后,笔者提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责任主体来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中心观点,给出充分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并详细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应具有的"环境"功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国磊  张新文  马丽  
以政府动员为主的传统农村环境治理方式已难以调和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弱支持的公共参与、即时性的政策执行、跟踪性的媒体宣传、定期的干部下村、以及不定期的宣讲教育已成为被动性政府动员的主要特征。动员主体单一、动员方式简化和社会自觉不足等因素导致政府动员陷入政策执行地方化、可持续性弱化和政令信息扭曲等困境。因此,基层政府应通过差序治理与协同共治、督查问责与购买服务、社会自觉与培育主体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政社互动格局的构建,进而规避政府动员失灵的困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国磊  张新文  马丽  
以政府动员为主的传统农村环境治理方式已难以调和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弱支持的公共参与、即时性的政策执行、跟踪性的媒体宣传、定期的干部下村、以及不定期的宣讲教育已成为被动性政府动员的主要特征。动员主体单一、动员方式简化和社会自觉不足等因素导致政府动员陷入政策执行地方化、可持续性弱化和政令信息扭曲等困境。因此,基层政府应通过差序治理与协同共治、督查问责与购买服务、社会自觉与培育主体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政社互动格局的构建,进而规避政府动员失灵的困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向玉琼  赵焱鑫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高度复杂性,需要政府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其中,而如何通过社会动员促成合作行动,则是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以首批106个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为案例,通过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文本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探究专项整治行动背景下社会动员如何促成政府与村民间的合作行动。研究发现:“嵌入—激发”是社会动员促成合作行动的总体逻辑。其中,社会动员包括环境营造、建制规范、知识引导、激励强化以及协商对话五种路径,其核心作用机制为嵌入式动员与层层激发。政府一方面基于行政嵌入、制度嵌入、知识嵌入、利益激励以及关系嵌入等方式嵌入乡村社会,另一方面在“规则驱动—理性引导与情感同化—道德内化”的层层递进链条下激发村民的合作行动意识。社会动员可形成权威推进式、情感激励型、力量整合型三种模式,而“嵌入—激发”在不同模式中有不同的体现。“嵌入—激发”框架揭示出社会动员促成合作行动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泗通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已然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实现中国式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基于自发与嵌入的理论视角,构建“自发-嵌入”的分析框架,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划分为村庄自治、政府主导以及企业参与等三种类型。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类型实践案例比较分析发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关键主体在自发性与嵌入性两个层面上的差异,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及其推进效果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关键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不同类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仍需相关主体之间进行相互作用,从而驱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关键主体之间也可因适宜的互动机制实现有效互动。由此,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既要注重自发参与,在共识中达成集体行动;又要注重资源嵌入,在治理中探索有序发展;还要注重主体互动,在平等中寻找协同共治,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高效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