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70)
- 2023(13243)
- 2022(10845)
- 2021(10075)
- 2020(7849)
- 2019(17315)
- 2018(16922)
- 2017(31812)
- 2016(16773)
- 2015(18623)
- 2014(18200)
- 2013(17697)
- 2012(16396)
- 2011(14978)
- 2010(15285)
- 2009(14452)
- 2008(13632)
- 2007(12333)
- 2006(11423)
- 2005(10118)
- 学科
- 济(89617)
- 经济(89555)
- 农(49679)
- 业(46805)
- 管理(40143)
- 农业(33276)
- 地方(25986)
- 企(25711)
- 企业(25711)
- 方法(23401)
- 业经(23172)
- 中国(22677)
- 数学(20119)
- 数学方法(19963)
- 学(17376)
- 制(14907)
- 发(14320)
- 财(14109)
- 地方经济(13929)
- 农业经济(12631)
- 环境(12210)
- 贸(11807)
- 贸易(11795)
- 体(11620)
- 易(11375)
- 发展(11291)
- 展(11271)
- 融(11240)
- 金融(11238)
- 策(11087)
- 机构
- 学院(240067)
- 大学(231098)
- 济(107305)
- 经济(105283)
- 管理(87707)
- 研究(84843)
- 理学(74729)
- 理学院(73948)
- 管理学(72794)
- 管理学院(72354)
- 中国(65030)
- 农(54468)
- 科学(49107)
- 京(47308)
- 财(45501)
- 江(42591)
- 所(41668)
- 农业(41093)
- 中心(40034)
- 业大(38013)
- 研究所(37466)
- 财经(35407)
- 范(33394)
- 师范(33109)
- 经济学(32660)
- 经(32026)
- 州(30213)
- 院(29723)
- 经济学院(29091)
- 省(28250)
- 基金
- 项目(156406)
- 科学(123516)
- 研究(122944)
- 基金(110463)
- 家(94493)
- 国家(93528)
- 社会(80672)
- 科学基金(80200)
- 社会科(75840)
- 社会科学(75823)
- 省(64872)
- 基金项目(58032)
- 教育(55268)
- 编号(52413)
- 划(51184)
- 自然(46488)
- 自然科(45274)
- 自然科学(45267)
- 自然科学基金(44415)
- 资助(42614)
- 成果(42307)
- 发(37599)
- 课题(36495)
- 重点(35505)
- 部(34533)
- 国家社会(33122)
- 创(32685)
- 农(31948)
- 性(31730)
- 发展(31505)
- 期刊
- 济(137911)
- 经济(137911)
- 研究(73442)
- 农(59403)
- 中国(53100)
- 农业(40124)
- 学报(34081)
- 财(32858)
- 科学(32522)
- 管理(29999)
- 教育(28647)
- 业经(27721)
- 大学(27197)
- 学学(25677)
- 融(25291)
- 金融(25291)
- 技术(21860)
- 经济研究(20317)
- 问题(18340)
- 业(18274)
- 财经(17650)
- 经(15453)
- 农业经济(15164)
- 农村(15002)
- 村(15002)
- 世界(14413)
- 经济问题(13153)
- 版(13033)
- 技术经济(12679)
- 资源(11830)
共检索到3762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苏胜强 杨海涛 许苗苗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整体框架。但由于每个省或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也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作为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自身的特殊性。文章首先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目标和方式做出诠释;其次分析了浙江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形成机制;最后,结合浙江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根据浙江自身的特点提出了浙江建设新农村的现实路径选择。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经济增长 社会发展 制度改革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高帆
新农村建设是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积极回应,它包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在经济增长方面,户籍、土地、保障等制度性因素制约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流转,从而对劳动生产率提升和农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社会福利方面,农民的数量优势没有转化为谈判优势,对市场价格和政策制定的影响力较小,其社会福利获取以及发展程度处于不利地位。据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对相关制度性、组织性因素进行完善和改革,部分农民的真正流转和留守农民的自发组织将尤其重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志平
基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及效率低下,是由于我国的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农村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及基层政府的理性经济行为导致的,因而要以建立农村公共财政制度导向来完善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
关键词:
基层政府 公共品 政治经济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劲松 贺小林
本文运用公共物品、利益集团、政治人理性和制度经济学等一些理论工具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问题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可以清晰到看到投入缺欠原因。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可以从农村义务教育责任主体从单元到多元、保护农村义务教育利益集团的合法竞争与话语权、加强对各级政府的投入监督、完善投入各环节的制度体系等几个方面,实施对策创新。
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 投入缺欠 对策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海娜 罗玉辉 侯为民
当前,关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存有争议。一些学者从“公平”角度出发,提倡应坚持集体所有制,照顾小农发展,避免失地农民的出现;另一些学者从“效率”角度出发,提倡土地是农民的财产,由农民自主进行市场化流转,政府不应该限制。基于这种“理念之争”,本文试图打破此“僵局”,通过测量农民土地依赖程度来科学推动未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改革方向。由此,本文构建中国农村土地依赖测算模型,其应用价值在于:一是依据土地依赖度科学推动土地流转;二是依托土地依赖度分类指导各地土地改革;三是依托土地依赖度协调区域经济科学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家飞 李善燕
县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空间,县域城镇与乡村共同繁荣,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是新农村建设重要切入点。有效发挥县域政府主导作用,从金融生态、公共产品、制度建设、城乡互动、经济区建设等方面提升区域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政府定位 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丹
构建完善的新农村金融体系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新农村建设能够开展得更加从容顺利。但受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供给约束、制度缺陷和环境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以现有的金融服务系统来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许多困难。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何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支持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并结合提出了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和优化农村金融环境等政策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金融 金融支持服务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馨月 陈艳珍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经过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数字货币利用分布式记账技术、时间戳技术等区块链相关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形成一个去中心化、匿名化、交易成本低、交易效率高的电子交易系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数字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新的商品价值形式,具有独特的信用搭建机制。但由于发展不完善,在应用方面还存在技术不成熟、币值不稳定、与现有货币制度存在冲突等问题,在未来仍需重视数字货币的发展情况,完善监督监管机制,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助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傅沂
在总结路径依赖理论和新政治经济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用演化的新政治经济学框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路径依赖问题的形成机制,并指出了从跨学科的视角来提出对策是破解路径依赖的关键所在。最后从产业生态共生系统建立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殷红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归根结底有赖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即农村人力资本的提高。基于此,就要着重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环境及机遇,从而设计出相应的投资方式及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严宏 田红宇 祝志勇
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是转型期完善农村治理的核心,本文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该通过"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基础、第三方推动、农户参与"的多主体参与机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制度供给,协调农村公共产品各供给主体之间的利益,优化激励机制设计,促进激励相容,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严宏 田红宇 祝志勇
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是转型期完善农村治理的核心,本文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该通过"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基础、第三方推动、农户参与"的多主体参与机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制度供给,协调农村公共产品各供给主体之间的利益,优化激励机制设计,促进激励相容,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廖婧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联动性负面影响渐次显现,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日常生活,降低了农村生活的幸福感,还严重掣肘了现代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阻力,不利于现实“三农”问题的解决。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要从梳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内在机理层面下功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尽管牵涉因素甚多,但归根结底仍属于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将其套入恰当的分析逻辑,并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结论的实证检验,进而为农村生态环境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性对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米运生 罗必良
为洞察农地集体所有权的本质,本文研究选择了功能主义而非传统的结构主义视角。从功能主义视角看,农地集体所有权承载了三重不同维度的制度功能: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关系、助推国家发展战略和保障农业基础性地位。然而,城乡"二元"思维和地方政府等既得利益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制度异化。这集中体现于《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有关农地发包方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本文研究表明:原本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制度功能以"权利"或"义务"的形式被转嫁到集体;作为"回馈",集体被赋予一定的农地处分权和隐性的收益权。制度异化导致的结果是:因缺乏资质与能力,有关集体"权利"和"义务"的诸多规定成为"写在纸上的制度"。制度异化助长了违规征地等问题,并影响到制度功能的充分实现。本文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国土规章制度;明确地方政府需承担的应有职责;集体需要回归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中心缔约者"角色并获得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方健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社会"富国"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探求中国社会由"富国"转向"民富"的原因,阐述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揭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转型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