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51)
2023(4220)
2022(3142)
2021(3104)
2020(2449)
2019(5603)
2018(5644)
2017(9150)
2016(6200)
2015(7038)
2014(7288)
2013(6321)
2012(5913)
2011(5387)
2010(5674)
2009(4614)
2008(4491)
2007(4088)
2006(3620)
2005(3406)
作者
(13433)
(10843)
(10827)
(10563)
(6993)
(5326)
(5256)
(4425)
(4213)
(4119)
(3736)
(3716)
(3598)
(3509)
(3470)
(3461)
(3460)
(3340)
(3272)
(3068)
(2993)
(2802)
(2694)
(2610)
(2598)
(2548)
(2504)
(2454)
(2239)
(2201)
学科
教育(19887)
(12842)
经济(12829)
中国(11702)
管理(8969)
理论(7881)
(6909)
(6733)
企业(6733)
教学(5865)
(5569)
政治(5067)
业经(4549)
思想(4436)
方法(4217)
(4186)
思想政治(4081)
政治教育(4081)
治教(4081)
德育(4043)
研究(4001)
发展(3882)
产业(3841)
(3760)
文化(3732)
(3563)
(3411)
(3359)
高等(3247)
改革(3195)
机构
大学(74795)
学院(70193)
研究(29163)
教育(27258)
(21909)
师范(21854)
(19075)
经济(18314)
师范大学(18118)
(17946)
管理(17933)
科学(15897)
中国(15266)
理学(15029)
理学院(14665)
管理学(14169)
(13990)
管理学院(13965)
(12688)
职业(12653)
研究所(12639)
北京(12401)
技术(12016)
中心(11665)
(10572)
教育学(10533)
(10030)
(9775)
职业技术(8711)
研究院(8515)
基金
项目(41362)
研究(39568)
科学(33910)
教育(27147)
基金(25528)
社会(22538)
社会科(20923)
社会科学(20917)
(20841)
国家(20447)
成果(19430)
编号(19240)
(17460)
课题(17165)
(17040)
科学基金(16601)
(15269)
规划(12583)
基金项目(12102)
项目编号(11643)
(11267)
(11094)
(11003)
重点(10997)
(10454)
研究成果(10436)
教育部(10410)
(10037)
(10005)
阶段(9978)
期刊
教育(47598)
研究(33452)
中国(26078)
(23557)
经济(23557)
职业(11622)
技术(9576)
学报(9054)
大学(8503)
(7852)
科学(7734)
技术教育(7500)
职业技术(7500)
职业技术教育(7500)
管理(6940)
(6731)
(6245)
论坛(6245)
学学(6032)
高等(5783)
(5230)
高等教育(5124)
成人(5087)
成人教育(5087)
图书(4641)
(4630)
金融(4630)
农业(4602)
发展(4330)
(4330)
共检索到1228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阮一帆  傅安洲  彭涛  
"二战"后,德国经历了由臣服型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变迁和转型,实现了政治的西方民主化与现代化。这一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所代表和推动的国家政治教育工作,充当了政治体系与政治文化之间的中介角色,在"二战"后德国社会形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孙东方  傅安洲  
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实现了从传统的纳粹权威政治到现代民主政治的巨大变迁,其中德国政治教育的重构与发展在改变、创造、维系政治文化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主要从政治教育理念转变、政治教育目标的更新、政治教育内容和主题的转换、政治教育体系的重建与发展等方面来分析研究政治教育在政治文化变迁中的作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阮一帆  
政治教育在战后德国政治文化由"臣服型"向"参与型"转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德国政治教育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表现为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三次重要转换:从"种族纯洁与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到"捍卫联邦德国宪法的途径",再到"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最终转向"巩固政治认同与追求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统一"。战后德国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刘洋  阮一帆  
二战结束后,政治教育在德国的经济恢复、政治重建以及肃清纳粹思想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后不同时期所涌现出的政治教育思想理论,一方面反映出德国议会、政府和学术界对不同时期政治教育的认识历程,另一方面也指导了不同时期的政治教育实践。本文期望通过对战后联邦德国不同时期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的研究,发现其变迁的规律和特征,为联邦德国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阮一帆  
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是德国学者对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政治文化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本文从政治属性、时代属性、本土属性、学科属性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属性。其政治属性,体现为服务于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宪法保护方式"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即在本质上服从服务于从公民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维护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时代属性表现为政治教育实践现实语境的产物,生成于对战后不同时期政治文化及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的思想回应的基础上;本土属性体现为"德国向度"的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显著的国别特征;学科属性体现为其隶属于教育学,是理论教育学在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特征。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彭涛  阮一帆  
德国政治教育有深厚的传统和底蕴,其政治教育的概念与内涵与德语“政治”(Politik)的语源及德国古典人文主义“Bildung”教育观有深刻的渊源。当代德国政治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青少年的政治认知能力、政治认同感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注重“知”与“行”的统一,注重政治教育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傅安洲  彭涛  阮一帆  
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由基本理论、管理理论和学校教育理论组成。基本理论体现了德国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管理理论体现了德国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学校教育理论则体现了德国政治教育的教育属性。它们反映了德国政治教育理论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结构,从不同的层面指导着德国政治教育的实践。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范林芳  傅安洲  
政治课在德国学校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政治职能。政治课特殊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对课程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程设计对政治课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至关重要。本文试对德国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的一般阶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我国政治课教学有所启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林振东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种特殊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特定的社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文化过程。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以及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由此愈发关注对于人自身的培养与教育。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多元文化引发的文化选择的必要性、加强文化选择所应坚持的原则等问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江赛德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与变革的关键时期,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机遇,积极面对未来的挑战,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思政队伍。《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视角》一书由刘建军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探讨了当前思政教育所面对的挑战与机遇,并给出了相应的策略,这对于当前我国思政教育有着极重要的引导价值。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曹阳  
日本二战史观的形成,是由日本独特的政治文化决定的。在政治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观念形态政治文化"——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因素。正是由于日本独特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才造就了日本偏执的历史观和错误的二战史观。要想使日本政治文化朝着有利于反省战争罪责方向发展,就必须对日本政治文化进行改造,其途径是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强大和日本内部的转变。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岳伦  
"8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80后"大学生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独特变化必然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现实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正确认识"80后"现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平台等方面着手积极予以应对。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马静音  曹银忠  
【目的/意义】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开辟已从理想变为现实。但是,自媒体的传播特点、用户群像和供给机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现实际遇。【设计/方法】通过对Bilibili弹幕网站(以下简称"B站")运营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的比较分析可知,"B站"的育人优势集中体现在明确的群体定位、丰富的内容供给、独特的互动模式等三个方面。【结论/发现】目前,"B站"衍生的网络亚文化排外特性与用户群体防御心理,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为了将"B站"打造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主阵地,必须从文化立魂、信任筑基、榜样引领等层面实现运营理念的转变和升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阮一帆  李战胜  傅安洲  
20世纪60年代末联邦德国发生的大学生运动,既对该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又对其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思想理论及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变革意义。这场发生在政治教育领域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联邦德国从建国初期的传统保守型政治文化到70年代西方式民主参与型政治文化的转型。联邦德国政治文化与政治教育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变迁,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及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蓝维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蓝维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已被许多研究所揭示,这对于确定教育在社会总体中的地位以及教育与其他系统的正确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过去的思考中,对教育系统内各种教育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却十分有限,这些问题虽不如教育与政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