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49)
2023(8006)
2022(6762)
2021(6264)
2020(5288)
2019(11775)
2018(11453)
2017(23066)
2016(12368)
2015(13508)
2014(13658)
2013(13305)
2012(12328)
2011(10995)
2010(11024)
2009(10615)
2008(11002)
2007(10086)
2006(8875)
2005(8602)
作者
(34875)
(29276)
(28895)
(27913)
(18644)
(14015)
(13314)
(11036)
(10839)
(10651)
(10100)
(9706)
(9633)
(9542)
(9462)
(8986)
(8649)
(8448)
(8336)
(8321)
(7271)
(7189)
(6974)
(6767)
(6677)
(6580)
(6502)
(6370)
(5912)
(5621)
学科
(47529)
经济(47445)
管理(42289)
(39258)
(34859)
企业(34859)
(22407)
方法(21208)
(19856)
银行(19711)
(19567)
数学(18612)
数学方法(18443)
(18360)
(13444)
(13436)
金融(13434)
财务(13424)
财务管理(13399)
企业财务(12959)
(12361)
制度(12355)
中国(11920)
(11670)
业经(10373)
体制(10359)
(10138)
业务(9911)
(8982)
银行制(8588)
机构
大学(177236)
学院(174027)
(76001)
经济(74454)
管理(65663)
研究(58007)
理学(55768)
理学院(55196)
管理学(54398)
管理学院(54053)
中国(51386)
(42586)
(36096)
财经(32988)
科学(31521)
(29994)
(28727)
(27511)
中心(27401)
(27151)
研究所(25513)
经济学(25357)
财经大学(24968)
(23703)
经济学院(22823)
银行(22695)
业大(22662)
北京(22465)
(21701)
农业(21553)
基金
项目(111501)
科学(89179)
基金(84615)
研究(80667)
(73062)
国家(72501)
科学基金(63108)
社会(54189)
社会科(51576)
社会科学(51561)
基金项目(44083)
(41399)
自然(40540)
自然科(39659)
自然科学(39648)
自然科学基金(38992)
教育(37864)
(35207)
资助(35190)
编号(30366)
(26710)
(26578)
成果(25923)
重点(25117)
(23755)
(23592)
教育部(23560)
国家社会(23209)
人文(22483)
创新(22197)
期刊
(83198)
经济(83198)
研究(57776)
中国(36236)
(36215)
(34613)
金融(34613)
学报(26672)
管理(26325)
(24993)
科学(24127)
大学(21100)
学学(20243)
财经(18122)
教育(15537)
(15402)
农业(14518)
经济研究(13426)
技术(12825)
问题(10919)
业经(10873)
国际(9679)
(9659)
财会(9225)
理论(9073)
(8180)
会计(8050)
实践(8015)
(8015)
技术经济(7938)
共检索到275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徐浩萍  
声誉是保障市场化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虽然目前有众多学者都探讨了我国投行声誉机制有效性的问题,但却对影响有效性的因素讨论甚少。本文以投资银行业为例,初步分析了中国转型经济制度背景的重要构成因素-企业政治寻租对声誉有效性的影响。政治寻租是指投行利用与政府及官员的关系获得"超额利润,"它将提高声誉投资的机会成本,降低行业竞争以及减少发行公司对投行声誉需求,从而对投行声誉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政治寻租对投行声誉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投行政治寻租能力和政府对发行公司干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浩萍  罗炜  
本文从“事后的”IPO折价、投行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发行公司质量等多个角度检验了中国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有效性。和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市场份额和执业质量两个维度衡量投资银行声誉。其中,投行执业质量用投行承销的IPO公司会计业绩“变脸”率来衡量。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单纯考虑市场份额或执业质量时,这些变量对IPO发行折价均无显著影响,但若同时将两者纳入分析框架,并考虑其交互作用,投行声誉的作用就能显著表现出来:市场份额高且执业质量好的投行可以显著降低IPO发行折价,并且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多数量以及更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认可。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江会  
文章认为由于"机会主义"和"善意错误"的存在,致使投资银行在价值认证中面临"可信性"问题。文章利用C-F模型,探讨了投资银行声誉对解决"可信性"问题的意义,并通过分析投资银行声誉与发行企业质量、IPO抑价和承销费用之间的关系,发现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具有"信号显示"、"价值发现"和"补偿激励"等重要功能。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可信性问题,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这些功能在我国基本不存在,因此我国投资银行很难发挥价值认证作用,这是我国证券发行市场有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期刊] 征信  [作者] 刘志军  
一般的声誉理论表明,制度是投资银行声誉建立和功能发挥最重要的保证机制。在证券发行博弈中,对投资银行起支配和约束作用的主要是证券发行制度。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演变过程,随着发行制度由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过渡,投资银行在股票发行市场的功能也不断演化;相对而言,以"连带担保"责任为核心的保荐制度的推行,使得对投资银行的责任追究具备了可操作性的制度基础,为投资银行声誉激励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的保证。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金晓斌  吴淑琨  陈代云  
本文通过构建投资银行声誉的静、动态分析模型,对投资银行、IPO质量与新股发行抑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和方法,对有关推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对投资银行的声誉与其承销的IPO质量之间的关系来说,1999年是一个分水岭;(2)影响投资银行声誉的主要因素是其综合竞争力;(3)IPO上市五日抑价与公司业绩缺乏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主要受企业规模、发行比例、中签率、新股定价的管制程度、上市地点与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尹蘅  
文章探讨保荐制实施之后,投资银行声誉与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企业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否存在。文章利用2004年至2006年间IPO企业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衡量IPO企业上市之后的质量,并通过模型检验高声誉投资银行是否与高质量IPO企业相联系。实证结果表明,投资银行声誉与IPO企业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被扭曲,保荐制的实施并未促使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沈红波  李晓强  宗赟  
科创板作为试点推行注册制,在询价定价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券商跟投”等制度创新。本文从投资银行声誉角度出发,研究了科创板的跟投制度对新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比主板,科创板公司IPO抑价率显著更低,定价效率更高;(2)科创板公司中,投资银行的声誉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显著降低IPO抑价率;(3)在跟投的制度背景下,投资银行同时也是“投资者”,跟投比例越高,其抬高发行价的机会主义行为更少;(4)进一步,对于高跟投比例的科创板公司,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发挥的作用更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全面推行注册制的背景下,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和市场的健康运行相辅相成,应强化投资银行在IPO过程中的信息认证功能,并通过跟投制度形成对投资银行定价的市场约束。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赵刚  王卫星  
投资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承担了股票或债券的保荐和承销工作,在资本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声誉和关系是投资银行发挥作用的两个重要机制,相关的研究也是从这两方面展开。文章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声誉和关系的相关理论和已有的研究内容,并针对现有的研究不足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孟艳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把市场约束作为实现有效资本监管的一个支柱,认为强化市场约束对帮助银行和监管当局管理风险、提高稳定性好处很多。那么,市场约束在我国银行监管中的作用如何?怎样通过发挥和运用市场约束来提高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好文  陈璐  
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约束条件下降低金融风险、提高监管绩效,是金融监管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信息结构对于监管的重要性,认为声誉机制的建立可以降低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和风险发生的概率,并运用KMFW模型,分析了不对称信息下银行声誉机制减少违规动机的过程,指出应该注重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将外部监管与自律有机结合起来,促使银行自发选择接受监管且减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动机,这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策略。结合我国实情,本文提出可通过银行风险评级、建立可置信的惩罚机制、完善银行内部治理机构、改进监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和完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等措施,建立健全银行声誉机制,以进一...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马如静  唐雪松  
独立董事声誉机制有效性是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现有理论成果表明,在人力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环境中声誉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励、约束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声誉将为任职企业带来经济后果。在实证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提供了独立董事声誉机制有效的经验证据,但也有少量反对的证据。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丰正  
权力寻租现象在当前社会中愈演愈烈,究其根源是某些自私自利官员滥用政府赋予的权力和对经济的过分干预。为此本文提出对权力寻租的治理对策:政府干预合理化;完善公务员制度,提高待遇;加强政府监督,引入竞争机制;在法律严惩的基础上,强化道德与法律宣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淑魁  李凤德  
建立约束机制 遏止权利寻租陈淑魁,李凤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增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腐败现象也有蔓延之势。诸如回扣之风越刮越凶,权利寻祖愈演愈烈等等。这不仅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与威信,腐蚀了干部队伍,有碍于社会的安定与团结,而且严重危及着国家政权的稳...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战勇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监管等外部约束常会出现失灵,而纯粹职业生涯考虑虽能激发银行经营者内在激励效应,但无法解决经营者职业生涯末期的徇私问题。因此,“外部约束”与“内在激励”相结合成为内部治理机制建设的需要。两期动态博弈模型显示,监管的引入削弱了隐性职业声誉激励,产生一定“挤出效应”;监管的引入虽然没有完全解决徇私问题,但使银行经营者在其职业生涯末期的忠诚度增强,改善了纯粹依靠职业声誉所产生的激励。监管有效也需要一定条件:一是好的职场环境,二是公平的声誉评价机制,三是合适的监管强度。可见,提升银行内部控制水平是个系统工程,除了要完善机制外,还要加强银行文化和共同价值观建设。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高山  査慧园  石建伟  
盈余管理赋予了企业和管理层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在有效市场无法实现的客观条件下,正是这种不可界定的自由特性,导致作为正式制度的法律机制成本过高,约束功能有限。鉴于声誉机制隐性、声誉圈扩散效应的降低成本的作用,本文提出在法律机制实施基础上,构建盈余诚信管理的履约架构。结合经营者声誉激励、经理人市场完善等方法,构建诚信体系,从源头上解决盈余管理失当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