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14)
- 2023(4518)
- 2022(3913)
- 2021(3315)
- 2020(2812)
- 2019(6168)
- 2018(5972)
- 2017(11357)
- 2016(5964)
- 2015(7064)
- 2014(7135)
- 2013(7077)
- 2012(6999)
- 2011(6556)
- 2010(6939)
- 2009(6434)
- 2008(6117)
- 2007(5536)
- 2006(5268)
- 2005(4960)
- 学科
- 济(53113)
- 经济(53077)
- 管理(16668)
- 地方(15600)
- 方法(14398)
- 业(13454)
- 数学(12626)
- 数学方法(12529)
- 地方经济(11852)
- 企(11199)
- 企业(11199)
- 中国(9388)
- 学(8725)
- 业经(8423)
- 农(6381)
- 经济学(6348)
- 融(6040)
- 金融(6040)
- 财(5909)
- 环境(5686)
- 制(5567)
- 和(5439)
- 产业(5115)
- 理论(5107)
- 体(5106)
- 发(5057)
- 贸(4666)
- 贸易(4662)
- 农业(4586)
- 银(4579)
- 机构
- 大学(99886)
- 学院(99192)
- 济(54151)
- 经济(53248)
- 研究(38386)
- 管理(34968)
- 理学(29655)
- 理学院(29292)
- 管理学(28861)
- 管理学院(28666)
- 中国(27761)
- 财(22025)
- 科学(20356)
- 京(20306)
- 所(19332)
- 经济学(18427)
- 财经(17548)
- 研究所(17315)
- 中心(16359)
- 经济学院(16241)
- 经(15780)
- 江(14864)
- 北京(13362)
- 院(13273)
- 范(13060)
- 师范(12936)
- 财经大学(12770)
- 农(11930)
- 州(11637)
- 科学院(11485)
- 基金
- 项目(59571)
- 科学(47161)
- 研究(45065)
- 基金(43147)
- 家(36769)
- 国家(36482)
- 科学基金(31070)
- 社会(31069)
- 社会科(29497)
- 社会科学(29491)
- 省(22732)
- 基金项目(22049)
- 教育(20466)
- 划(18584)
- 资助(18217)
- 自然(17621)
- 自然科(17206)
- 自然科学(17203)
- 自然科学基金(16886)
- 编号(16735)
- 发(14535)
- 成果(14398)
- 部(13675)
- 重点(13590)
- 国家社会(13294)
- 济(13205)
- 经济(13084)
- 课题(12686)
- 发展(12547)
- 展(12383)
共检索到160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先锋 吴伟东 满强
基于2002~2010年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经济收敛模型的框架下,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来比较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两大中心城市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强弱。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相近,并没有出现上海的经济辐射强度明显强于北京的经济辐射强度的情形。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适度分解政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举措。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岩
近年来,大都市圈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辽宁沿海经济带又好又快发展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构造定量分析模型,对我国九个都市圈核心城市进行辐射能力测算,得出大连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与我国其他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相比,辐射能力存在不足的结论。通过分析不足的原因,从而给出一些提升大连核心城市辐射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都市圈 核心城市 辐射能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林 王效梅
本文通过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经济辐射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高于中西部地区,且超大城市规模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更强。从作用机制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能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桥梁。最后文章提出加快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消费能力,加大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等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佳宁 罗重谱 白静
增强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对于推动成渝城市群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经济发展、交通系统建设、物流发展、区域创新、对外开放五个维度对成渝城市群七个区域中心城市增强辐射能力的举措进行比较,得出区域中心城市增强辐射能力的举措尚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全面性、协同性。增强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应找寻"创新驱动与产业引领"型路径,构建"开放支撑与物流强化"型路径,实施"人才集聚与市场优化"型路径,发力"重点突破与市际联合"型路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瑞娥
论经济辐射的强化李瑞娥经济辐射是一种以点带面的经济发展形式,强化经济辐射的功能,无疑会加快经济的发展。强化经济辐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辐射源。这是强化经济辐射的首要选择点。辐射源,即辐射中心,它的载体就是城市、城镇、科研单位和聚集区。强化辐射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娴 林楠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晓燕
金融中心是金融资源和金融机构大量集聚的地方,能够有效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是次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第三个经济圈,约60%的金融资源集中于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大连和沈阳6个城市。实证分析了28个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发现只有北京和天津可作为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金融辐射,进一步利用威尔逊模型计算北京和天津的金融辐射半径并绘制辐射域,发现其金融辐射域基本上覆盖了整个环渤海经济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栾强 罗守贵 郭兵
依据中心城市和受辐射城市并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引入城市间距离对分形模型进行改进,对我国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比较。研究发现:上海对半径300 km范围的辐射力与北京对半径200 km范围的辐射力相当,而广州对半径200 km范围的辐射力相对较差;3个中心城市行政地位差别很大,但政策支持力度对辐射力的影响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并无明显优势;金融业发展是辐射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辐射力对城市货运能力和客运能力的依赖度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都市圈 辐射力 分形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促进城市群城市经济均衡一体化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更高质量、更具效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发挥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选用京津冀城市群2014—2021年相关数据,利用断裂点模型和辐射场强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格局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强极核”模式凸显,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且差距持续拉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突出但彼此之间实力悬殊;中心城市的辐射强度均有所上升但变化幅度差距较大,辐射方向均呈放射状向外围扩散,形成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形态;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腹地呈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与唐山四点构成的菱形结构为支撑,其他中小城市为重要节点的辐射空间格局,不同中心城市辐射腹地彼此融合、相互嵌套,通过以“点”突破、以“线”联通、以“面”扩延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夏丹 蔡翔 万勇
粤港澳大湾区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合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研究表明:第一,相比信息通讯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辐射强度具有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这些因素对经济辐射强度的影响因市而异。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对广州的经济辐射强度影响最大,人力资本对深圳的经济辐射强度影响最大,金融资本对香港的经济辐射强度影响最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雪雁 江进德 张丽 侯成成 李昆阳
分析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仅有利于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而且有利于空间经济的合理组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引入克鲁格曼指数、建成区面积、人口素质权重系数等指标修正了以往的引力模型,并利用城市间的日发车班次数据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模型确定了各城市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及联系强度,采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了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差异较大;②各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呈现中心城市指向性和地域相邻指向性特征;③合肥和芜湖为皖江城市带的两个经济中心城市,它们的对外吸引范围较为狭小。
关键词:
经济联系 引力模型 辐射范围 皖江城市带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饶会林 陈福军 权艳新
本文从生产力要素分析出发,将知识划分为规范的和能动的生产技术、实用的和基础的自然科学、微观的和宏观的管理科学和现代的和传统的人文科学4大类;将知识的生产力特点归纳为创新性、集成性和“软件”性,并论述了它们在知识经济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最后,根据大连市城市发展战略变化趋势分析,提出应充分发挥大连城市知识中心作用,将大连建设成为知识经济中心城市。为此,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知识结构,加强城市发展的全面管理
关键词:
知识,知识经济,中心城市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朱虹 徐琰超 尹恒
本文利用1997~2005年环京经济圈和环沪经济圈的县、市级面板数据,在空间计量回归方法的框架下,比较北京和上海两大中心城市对周边腹地辐射模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对环京地区的辐射模式主要以"空吸"效应为主,而上海对周边腹地则表现为"反哺"效应。各种模型设定和敏感性检验的结论均非常稳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玥 王如渊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和三大经济中心金融发展水平的比较,得出东北地区与三大经济中心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很大,金融发展的滞后会影响其经济的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高东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三大经济中心 区域金融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