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95)
- 2023(11020)
- 2022(9678)
- 2021(9168)
- 2020(7458)
- 2019(17337)
- 2018(17313)
- 2017(33131)
- 2016(17734)
- 2015(20133)
- 2014(19983)
- 2013(19620)
- 2012(17988)
- 2011(16189)
- 2010(16218)
- 2009(14714)
- 2008(14082)
- 2007(12339)
- 2006(10815)
- 2005(8924)
- 学科
- 济(70037)
- 经济(69946)
- 业(50296)
- 管理(47239)
- 企(38618)
- 企业(38618)
- 方法(31531)
- 农(29982)
- 数学(27212)
- 数学方法(26919)
- 农业(19794)
- 业经(18320)
- 中国(18289)
- 财(15950)
- 学(15595)
- 地方(14880)
- 制(12505)
- 理论(11557)
- 贸(11487)
- 贸易(11479)
- 教育(11211)
- 易(11154)
- 和(11153)
- 技术(10656)
- 环境(10514)
- 发(10183)
- 银(9812)
- 银行(9779)
- 务(9722)
- 财务(9664)
- 机构
- 大学(250358)
- 学院(249147)
- 管理(102859)
- 济(95535)
- 经济(93295)
- 理学(89994)
- 理学院(89001)
- 管理学(87523)
- 管理学院(87071)
- 研究(81278)
- 中国(58902)
- 京(52938)
- 科学(51144)
- 农(42975)
- 财(41644)
- 所(39571)
- 业大(38862)
- 中心(37240)
- 研究所(36389)
- 江(34697)
- 范(34559)
- 师范(34303)
- 财经(34076)
- 北京(33263)
- 农业(32446)
- 经(31067)
- 院(29206)
- 州(28715)
- 师范大学(27770)
- 经济学(27549)
- 基金
- 项目(177111)
- 科学(139001)
- 研究(132243)
- 基金(128077)
- 家(111192)
- 国家(109887)
- 科学基金(94347)
- 社会(82801)
- 社会科(78064)
- 社会科学(78041)
- 省(69311)
- 基金项目(69146)
- 自然(60705)
- 教育(59565)
- 自然科(59246)
- 自然科学(59234)
- 自然科学基金(58154)
- 划(57739)
- 编号(55460)
- 资助(51547)
- 成果(45160)
- 部(38760)
- 重点(38577)
- 发(37469)
- 课题(36943)
- 创(36611)
- 创新(33999)
- 项目编号(33693)
- 科研(33521)
- 教育部(33325)
- 期刊
- 济(106991)
- 经济(106991)
- 研究(71435)
- 中国(45259)
- 农(44334)
- 学报(40203)
- 科学(37570)
- 管理(35075)
- 大学(30970)
- 农业(30375)
- 财(29177)
- 学学(29006)
- 教育(29004)
- 技术(20183)
- 业经(20048)
- 融(19517)
- 金融(19517)
- 图书(15889)
- 财经(15565)
- 经济研究(15290)
- 问题(13869)
- 经(13104)
- 业(13060)
- 科技(13021)
- 版(12949)
- 理论(12764)
- 实践(11989)
- 践(11989)
- 技术经济(11294)
- 现代(11196)
共检索到354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关键词:
利益密集 派性政治 社会抗争 村庄民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基于农村土地内在的资源属性、社会属性和制度属性,土地调整不仅是集体产权的更新实践,而且也是村庄政治的生产实践。在土地调整过程中,组织动员、矛盾激活和"结平衡账"的辩证过程赋予了村庄自主化解矛盾和达成秩序的能力,村庄政治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进而形成与国家政治的良性互动。但是,以"确权"为导向的国家地权调控否定了集体土地制度的实践空间,逐渐侵蚀了村庄政治内核,村庄政治塌陷,村庄内部大量矛盾通过"上访"问题化。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渐趋失衡,基层治理陷入深层困境。因此,村庄政治是村民自治和基层善治的基础,找回村庄政治的关键,是重塑集体调整土地的权能,完善集体土地制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关键词:
利益密集 派性政治 社会抗争 村庄民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基于农村土地内在的资源属性、社会属性和制度属性,土地调整不仅是集体产权的更新实践,而且也是村庄政治的生产实践。在土地调整过程中,组织动员、矛盾激活和"结平衡账"的辩证过程赋予了村庄自主化解矛盾和达成秩序的能力,村庄政治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进而形成与国家政治的良性互动。但是,以"确权"为导向的国家地权调控否定了集体土地制度的实践空间,逐渐侵蚀了村庄政治内核,村庄政治塌陷,村庄内部大量矛盾通过"上访"问题化。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渐趋失衡,基层治理陷入深层困境。因此,村庄政治是村民自治和基层善治的基础,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关键词:
利益密集 派性政治 社会抗争 村庄民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村庄政治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经由伦理政治、阶级政治到土地政治的演化,村庄政治逐渐达致成熟形态,成为国家制度建构的产物。以集体为制度框架,村庄政治为地方性与国家性的互动融合提供了基础。经由动员机制、平衡机制和分类机制构造的政治过程促进了村庄政治性的生产和内生性秩序的达成。然而,以"农民权利"为导向的国家政治调控弱化了村庄政治的制度基础,压缩了村庄政治的实践空间,导致村庄政治的依附和蜕变,政治系统渐趋失衡,这是近年来乡村治理陷入困境的根源。国家政治应该从战略原则的高度和制度整体的层次调控村庄政治,修复并实现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良性循环,维持政治系统的均衡。
关键词:
村庄政治 乡村治理 国家政治 集体制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柏峰
"派性"在北方村庄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包括村庄选举、村庄权力结构、纠纷调解、上访等多方面。外来的政治运动和政策等只是派性产生的表层原因,小亲族的存在是派性的深层原因,也是派性的基本单元。在区域比较的视野下可以看到,派性与北方村庄多姓杂居的基本结构密切相关。由于多姓杂居,村庄日常生活空间无法按照小亲族进行隔离,血缘关系之外的地缘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在政治生活空间中表现出派性来。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前恒 魏文慧
本文基于大样本农村调查数据,对农村居民草根组织经历与其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拥有草根组织经历的中国农村居民会更加积极地参与村庄选举投票。而且,不同类型的草根组织经历对农村居民参与投票选举的影响存在差异。拥有经济类草根组织经历的农村居民参与村庄选举投票的概率更高,而娱乐类和管理服务类草根组织经历则对农村居民参与村庄选举投票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研究结论说明,发展经济类乡村草根组织是促进农村居民政治参与和提高基层民主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草根组织 政治参与 村庄选举 投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谢治菊
村庄经济类型是影响村民政治信任的重要变量: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贵州L村,村民的政治信任低且层级差异过大;而以私营经济为主的江苏Y村,村民的政治信任普遍较高,层级差异也较小。并且,L村与Y村村民不信任基层政府的主要原因迥异:在L村主要是基层政府效率低下,而在Y村则主要是基层政府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公平。然而,通过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却发现,促进私营经济发达的村庄村民政治信任高且较为均衡的因素并不是经济本身,而是经济背后村民高度的公共参与热情和参与水平。由此,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不同村庄村民政治信任均衡发展。
关键词:
经济类型 差序格局 公共参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卫平
目前学界对乡村工业化及城镇化之研究,多集中于南方区域,而对深处内陆省份的山西乡村经济转型及城镇化的研究鲜有问津。基于此,本文选择1949年以来太原郝庄的乡村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地方档案,从新的角度探讨以下问题:乡村是如何实现经济变革的,在经济变革过程中国家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一乡村城市化的进程是完全现代式的抑或是传统与现代的联姻,城市化对中国传统的乡村秩序有何影响,乡村经济的成功转型与城市化经验对当代的新农村建设有何启示,郝庄的非农化有何不足。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端锋
中国农村是一个超大型的社会实体,不同区域的农村由于地理、文化等条件的不同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这也必将决定不同区域村庄性质的不同,从而对乡村治理带来影响,导致国家政策在不同区域农村具有不同的实施机制。调查发现,在江西和山东农村,一个自然村通常被分为几个生产队,村民小组由分田到户之前的作业组转变而来;而在江汉平原上的农村,一个生产队则通常包括几个自然村,而后来的村民小组就或者由生产队的作业组或者由生产队自身转化而来,并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的一个最基本的政治单元;江淮平原的小井村的村民小组同样由生产队转化而来,但
关键词:
村民小组 空间结构 乡村治理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范树成
西方国家为了传播资产阶级的政治信念、准则和价值 ,培养它们需要的“政治人”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非常重视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 ,并且在政治教育和政治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实践 ,有助于改进和加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论述了西方国家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机构 ,分析了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实质
关键词:
政治教育 政治社会化 理论 实践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祖佩
通过对征地前后村庄政治的考察,发现随着村级组织掌握资源形态发生变化,村庄政治运作实现从吸纳向求援的转型。征地之前,村级组织掌握集体经济,通过多种手段吸纳村庄内部各种力量尤其是反对派从而实现村庄政治格局的动态平衡,村庄权力结构呈现体制内精英—中间派—反对派三元均衡的样态。征地之后,集体经济消失,村级治权弱化,为实现权力和利益空间的稳定,村级组织开始向基层政府和村庄外出精英求援,村庄其他势力的话语空间减缩,村庄权力结构逐渐呈现一元独大的形态。而在一元权力格局之下,村级组织逐渐悬浮,村庄治理陷入困境。
关键词:
征地 村庄政治 吸纳与求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