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37)
2023(7853)
2022(6423)
2021(6001)
2020(4863)
2019(10926)
2018(10704)
2017(19661)
2016(10968)
2015(12489)
2014(12648)
2013(12661)
2012(11803)
2011(10665)
2010(11261)
2009(10723)
2008(10532)
2007(10204)
2006(9256)
2005(8306)
作者
(30465)
(25354)
(25041)
(24310)
(16029)
(11695)
(11675)
(9869)
(9623)
(9489)
(8589)
(8553)
(8120)
(8059)
(7704)
(7703)
(7476)
(7313)
(7313)
(7288)
(6540)
(6132)
(6124)
(5958)
(5812)
(5727)
(5708)
(5666)
(5247)
(5087)
学科
(45298)
经济(45241)
管理(40098)
(39826)
(30844)
企业(30844)
(26183)
农业(17386)
(16617)
业经(16021)
(15426)
方法(14227)
中国(13234)
地方(13023)
数学(11220)
数学方法(11108)
(10274)
产业(9637)
(8587)
银行(8586)
(8525)
体制(8395)
(8128)
(8087)
理论(8067)
财务(8053)
财务管理(8022)
(7806)
农业经济(7790)
工作(7778)
机构
学院(154092)
大学(150174)
管理(63123)
(62691)
经济(60963)
理学(51313)
理学院(50791)
管理学(50268)
管理学院(49897)
研究(47964)
中国(41116)
(33940)
(31937)
(27786)
(25955)
科学(25872)
中心(25079)
财经(24106)
(22598)
(22253)
(21582)
(20620)
师范(20451)
北京(20292)
业大(19769)
(19698)
研究所(19485)
农业(18577)
经济学(18205)
财经大学(17235)
基金
项目(91950)
研究(74746)
科学(72346)
基金(64058)
(52960)
国家(52377)
社会(47732)
科学基金(45798)
社会科(45004)
社会科学(44997)
(38149)
教育(34122)
基金项目(33402)
编号(32546)
(29926)
成果(27710)
自然(25732)
资助(25375)
自然科(25069)
自然科学(25068)
自然科学基金(24635)
课题(22988)
(21211)
(20103)
重点(19964)
(19683)
(19350)
国家社会(19247)
(19116)
项目编号(18957)
期刊
(87013)
经济(87013)
研究(49240)
中国(41155)
(30420)
(29451)
管理(27002)
教育(21086)
(19452)
金融(19452)
科学(19219)
农业(19174)
学报(17784)
业经(17773)
技术(15976)
大学(15489)
学学(14078)
财经(12279)
经济研究(11198)
问题(11039)
(10797)
图书(9914)
农村(9758)
(9758)
农业经济(9273)
(9126)
(8479)
现代(7995)
会计(7964)
技术经济(7888)
共检索到260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姜爱华  袁月  高锦琦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文件,其中鼓励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是我国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采用完善采购需求管理的方式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日益被重视,如地方各级政府出台采购需求管理政策、明确采购需求确定机制、借助销售平台促进需求实现、需求管理撬动多领域形成合力及建立监督评价机制确保政策效果。但当前实践中仍存在地方相关政策不足、需求确定不够科学、扶贫平台未充分发挥采购需求引导功能、发力领域不够精准、监督评价机制仍需完善等问题。因此,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夯实法律基础,科学确定采购需求与发力领域,强化监督和绩效管理是促进采购需求管理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应有之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佟曾  王一雯  王洪明  
在2020年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我国的直播带货模式具有较大发展,也逐渐广泛渗透到各个行业、不同领域。在我国农村地区,兴起"政府+农产品+网红"的组合带货的破圈合作方式,政府入场搭台,各地纷纷启动"政府+网红"带货模式便应运而生。为推进该销售模式的常态化、机制化发展,需要有法制化的管理体系建制,因此,本文在剖析直播带货模式其中利弊的基础上,根据当今经济情势,对该销售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姚树荣  
为破解乡村振兴中的资金与用地难题,四川泸县谭坝村与邛崃仁和社区探索开展了全国首例跨市流转指标的"村村挂钩",但由于操作不规范而流产。从制度层面分析,"村村挂钩"蕴含着积极的创新价值。它是对城乡挂钩制度的超越与扬弃,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的用地矛盾,能够更好地适应乡村投资的特点与需求,对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有关部门应及时做好顶层设计与指导,规范有序开展"村村挂钩"试点,并注意处理好尊重产权与规划管控、地方保护与市场开放、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周明栋  
"产业兴旺"列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之首,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满足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需求。论文首先对金融支持与乡村产业振兴逻辑关系作深度分析,对案例地区实践作模式提炼和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归纳当前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骏   李长健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新发展理论,亦有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功用。乡村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期,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绿色化发展和数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乡村的产业振兴,更可作用于全面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的制度突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等。加快培育乡村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升乡村竞争力,应从思路转变、路径改良、具体措施和制度保障等多方面进行相应提升,以期使乡村更好迈入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骏   李长健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新发展理论,亦有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功用。乡村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期,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绿色化发展和数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乡村的产业振兴,更可作用于全面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的制度突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等。加快培育乡村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升乡村竞争力,应从思路转变、路径改良、具体措施和制度保障等多方面进行相应提升,以期使乡村更好迈入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世潋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响  
<正>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文化产业是激发农业农村内部发展活力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经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提升农村经济效益,又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推进,文化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挑战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文化保护意识普遍缺乏、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乏力、基层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匮乏等;机遇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的正在改善、农耕文明与乡土文化正在回归、农村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正在推进等。
关键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思昊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具有巨大价值,本文立足新疆和田地区Y县B村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制的实践现状,梳理发展脉络与运作逻辑并深入挖掘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利用政府购买服务这一重要制度载体将“项目制”的触角延伸到乡村振兴的其他领域,使得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制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治理“三农问题”的破局利刃。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马先先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振兴始终是政策着力的重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处于推进落实的关键时期,原有的产业扶贫政策面临"进退去留"的抉择。产业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整体看,安徽省产业扶贫为促进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政策实施中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仍需重视。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陈飞  刘亚男  
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8名青年同志走进浙江桐庐地区3镇6村,就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调研,聚焦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在基层的使用管理和产出成效情况。桐庐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位于"西湖——千岛湖——黄山"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段。2003年开始,桐庐县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主抓手,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该县坚持"绿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龙文军  刘琳  
我国农业保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突破农村金融瓶颈、创新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逐渐实现从保物质成本向保完全成本和收入转变,从单一赔付向全流程农业风险管理转变,从保自然风险向保市场风险转变,从保"一农"向保"三农"转变,从独立起作用到与其他金融工具共同作用转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和新型经营主体,而且激发了更高层次、更多样化的保险需求,需要农业保险更有效地化解风险。
[期刊] 征信  [作者] 马建斌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包括普惠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为未来普惠金融发展明确了方向。青海省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农牧民担保抵押物缺乏的经济落后省份,普惠金融需求十分旺盛。近年来,青海省积极将大数据、金融科技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融合,加强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青海省实践,系统梳理了制度安排加快、数字建设利好、发展态势跨体系、信用主体价值加速激活等全国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当前数字赋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信用评定标准缺乏、信息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强化信息安全、统一信用标准、优化采集评价、丰富应用场景等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汪振   唐惠敏  
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趋势明显,产生了数字劳工与数字农业新形态,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创新。产业振兴各主体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彰显出数字下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逻辑,具体表现为政府的政策驱动、市场的利益联结、法律法规的秩序保障以及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数字下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仍需警惕信息鸿沟、利益偏差以及数字技术不合理利用带来的数字化风险。规避这些风险,需加强政府的政策规章指引,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运用村社组织疏导资本嵌入难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国华  龙花楼  林万龙  乔家君  谭华云  杨开忠  岳文泽  郧文聚  黄贤金  陆汉文  李郇  
“三农”是百年党建与中国城乡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为推进新时代的“三农”问题破解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特邀请“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10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历史过程与制度情境、城乡系统与跨尺度空间、政策理论—技术方法—实践路径相融合等三大视角,围绕“三农”战略阶段与制度变迁、“三农”问题的本质与新“三农”问题破解、乡村振兴机制与乡建实践等三条主线展开。主要结论有:(1)时空过程和制度语境下的“三农”问题本质、关键领域与体制机制创新。“三农”发展的规律认知与政策调控需要放在全球时空尺度与城乡地域系统中综合把握。“三农”问题是城乡地域系统整体框架下乡村地域系统功能提升的优化决策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人地业”的不协调发展。新时代的“三农”发展体制和工作机制,需在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等关键领域,抓好两个“底线”、做好两个“衔接”、促进两个“融合”。(2)城乡系统互动与人民共同富裕要求下的乡村振兴理论与“三生”空间规划。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与破解,根植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与区位理论、部门经济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发展经济学理论、社会功能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的多学科沃土。在“三农”问题研究实践中也发展出了土地利用转型理论、乡村重构理论、乡村发展多体多极理论、界面理论、乡村吸引力以及乡村可持续性等理论。从区域发展理论和宏观战略政策来看,城乡融合发展与人民共同富裕,是区域均衡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果表征与应有之义。“让乡村生活具有吸引力”的民间表达与“2035年乡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互为“表里”关系,可从乡村聚落演变与多功能转型、城乡互动下的乡村绅士化与乡村吸引力、乡村可持续性科学指导下的乡村现代化发展得到综合解释。提升地方品质是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和一般规律,基于禀赋的特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城镇圈化是重要推进路径。以空间规划来引领城乡空间融合,以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人居空间品质提升,以精细化管理助力农业空间多功能价值实现,以系统性保护和修复保障生态空间可持续利用,统筹乡村“三生”空间重构和功能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乡关系构建的坚实基础。(3)生态文明建设与治理现代化新需求下全面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和乡村建设的技术支撑。全面乡村振兴需要“业”的振兴、“地”的改革、“人”的福祉发展与“技”的智能更新。一是统合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高品质宜业宜居问题,积极从大食物观的新思路,联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落实食物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安全;二是亟需创新农村土地系统的产权—治权融合机制,尤其是积极构建农户参与的农村绿色发展机制及生态环境治理外部性收益分享机制;三是打通农民分享农村资产升值收益的堵点、补齐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短板、树立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县域治理理念;四是以“可计算乡村”理论和技术,推进国家与乡村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信息共享,通过多级主体共建共治共管,共同缔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述观点,可为朝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工作创新与乡村振兴实践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