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74)
- 2023(14763)
- 2022(12557)
- 2021(11633)
- 2020(9916)
- 2019(22317)
- 2018(21865)
- 2017(42830)
- 2016(22968)
- 2015(25484)
- 2014(25064)
- 2013(24880)
- 2012(22545)
- 2011(19989)
- 2010(19946)
- 2009(18489)
- 2008(18348)
- 2007(16231)
- 2006(14225)
- 2005(12675)
- 学科
- 济(97148)
- 经济(97032)
- 业(95206)
- 企(87006)
- 企业(87006)
- 管理(85258)
- 方法(44577)
- 数学(35096)
- 数学方法(34773)
- 财(32819)
- 业经(32013)
- 农(30449)
- 务(23476)
- 财务(23414)
- 财务管理(23381)
- 中国(22248)
- 企业财务(22186)
- 农业(21524)
- 技术(19881)
- 制(19616)
- 理论(18089)
- 和(17982)
- 划(17490)
- 地方(17186)
- 学(16171)
- 策(15985)
- 贸(15981)
- 贸易(15974)
- 体(15671)
- 易(15495)
- 机构
- 学院(328792)
- 大学(325735)
- 管理(139771)
- 济(133772)
- 经济(131100)
- 理学(121207)
- 理学院(120044)
- 管理学(118463)
- 管理学院(117851)
- 研究(101026)
- 中国(77315)
- 京(68331)
- 财(63956)
- 科学(60949)
- 农(51254)
- 财经(51052)
- 所(49021)
- 江(47637)
- 业大(47430)
- 经(46565)
- 中心(45883)
- 研究所(44260)
- 北京(42580)
- 农业(40002)
- 经济学(39357)
- 范(39336)
- 师范(39013)
- 州(38520)
- 财经大学(37991)
- 商学(37954)
- 基金
- 项目(223343)
- 科学(177751)
- 研究(166350)
- 基金(164047)
- 家(140946)
- 国家(139687)
- 科学基金(122749)
- 社会(106494)
- 社会科(100987)
- 社会科学(100962)
- 基金项目(87496)
- 省(87406)
- 自然(79163)
- 自然科(77369)
- 自然科学(77354)
- 自然科学基金(76004)
- 教育(74776)
- 划(71801)
- 编号(67862)
- 资助(66268)
- 成果(53440)
- 部(49271)
- 创(48806)
- 重点(48787)
- 发(46798)
- 课题(45183)
- 创新(44837)
- 国家社会(43837)
- 业(43341)
- 项目编号(42836)
- 期刊
- 济(148924)
- 经济(148924)
- 研究(95697)
- 中国(57269)
- 管理(55224)
- 财(52489)
- 农(47797)
- 学报(46561)
- 科学(45032)
- 大学(36323)
- 学学(34414)
- 农业(33551)
- 教育(31173)
- 技术(29886)
- 业经(26867)
- 融(26134)
- 金融(26134)
- 财经(25131)
- 经济研究(23100)
- 经(21508)
- 问题(19157)
- 业(19135)
- 技术经济(18042)
- 现代(16724)
- 财会(15832)
- 科技(15769)
- 商业(15746)
- 理论(15734)
- 图书(15206)
- 版(14516)
共检索到4738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伊攀 朱晓满
振兴实体经济防范经济“脱实向虚”是新时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作为财政的重要制度安排,政府采购能否承载治理“脱实向虚”的政策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基于2008—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政府采购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政府采购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程度,促进了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政府采购主要通过增加实业相对盈利、缓解融资约束和稳定预期抑制了企业金融化程度,但并未通过激励创新施加影响,政府采购嵌入的创新促进功能有待加强;当政府采购持续性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以及市场关注弱时,政府采购对企业金融化抑制效应越显著。未来可有效利用政府采购的微观治理政策功能,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政府采购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有为政府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昌忠泽 李汉雄 毛培
如何理解地方政府债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是当前学术界与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议题。本文采用2009—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基于融资结构视角实证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导致了非国有上市公司实体投资下降和金融投资上升,而对国有上市公司投资没有显著影响;第二,这一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行业和企业个体异质性;第三,在地方政府债务攀升下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变化,是导致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的潜在影响机制;第四,从发展角度来看,金融投资收益率会随着地方政府债务增加而下降,因此长期持续增加金融投资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和国民经济运行,而政府债务资金投向基建民生领域能够缓解实体投资下滑。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投资 金融化 融资结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满四 徐朝辉 陈熙
国家利用财税政策扭转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而管理者承受的内部期望绩效压力为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于微观企业投资行为提供了可行性解释。采用2007—2020年深沪实体上市公司数据,对政府补助与企业脱实向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考查内部期望绩效压力在其间发挥的渠道作用。研究发现,政府补助显著抑制了企业脱实向虚,内部期望绩效压力在政府补助与企业脱实向虚之间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且这种关系仅在非国有企业中具有显著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补助除了通过内部期望绩效压力抑制企业脱实向虚,还存在“政府补助→资本市场绩效压力→内部期望绩效压力→企业脱实向虚”的链式中介效应。
关键词:
政府补助 绩效压力 企业脱实向虚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许言 段楚涵
在全球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一方面承载着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的压力,另一方面,迅猛发展的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挤压导致的资金"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峻。在这一背景下,并购重组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工具,在金融"脱虚向实"、经济结构转型的阶段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监管层也屡次释放积极信号,肯定并购重组在引领资金回归本位等方面的贡献。随着并购市场的发展与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并购市场逐步趋于健康化,同时发展出多种创新型产品,大大提高了并购效率。未来,我国仍需提高产业并购意识,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提高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培训服务能力,进一步拓展产业并购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关键词:
脱虚向实 并购重组 转型升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贤环 吴秋生 王瑶
立足于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结构性失衡,实体企业资金"脱实向虚"与经济发展面临较大风险隐患的现实,选择2007--2016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实体企业资金"脱实向虚"程度和结构及其与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资金"脱实向虚"的动因和治理措施。研究发现:实体企业资金"脱实向虚"程度越高,面临的风险越大;在既定的"脱实向虚"程度下,相较于将资金配置于投资性房地产以外的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资金配置比例越高带来的企业风险相对更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实体企业将资金配置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和房地产领域并不具有缓解融资约束的效应,反而表现出严重的套利动机。
关键词:
实体经济 脱实向虚 企业风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书华 赵雯雯
采用2008~2021年我国A股上市实体企业面板数据,基于企业脱虚向实视角,实证考察双支柱调控微观效应。研究表明:宽松的双支柱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实物资产投资率,尤其对过度金融化企业调控力度更大,可有效发挥微观稳定效应。影响机制检验显示:双支柱政策通过“蓄水池”和“投资替代”动机促进过度金融化企业脱虚向实,而适度金融化企业则是“蓄水池”动机。进一步分析发现:双支柱调控政策能够优化企业投资结构,降低金融资产占比。异质性检验表明:双支柱调控政策微观效应会受到行业、规模和所有制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政府应重视双支柱政策变动对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抑制企业金融化动机,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同时,企业应合理配置金融资产,防止过度金融化。
关键词:
双支柱调控 脱虚向实 实体企业 微观效应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思源 郑田丹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于中国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不断上升的背景,文章以2008—2020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过度金融化的视角考察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脱实向虚”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政府审计能够显著抑制国有企业的过度金融化水平。政府审计的威慑力度与揭示力度越大,对国有企业过度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越强。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审计能够通过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抑制国有企业“脱实向虚”;在代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样本中,政府审计的抑制作用更强。文章从国有企业过度金融化的视角拓展了政府审计的治理效应研究,对于优化国有企业资产配置、完善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也丰富了企业金融化的相关文献,为微观企业“脱实向虚”的监管与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政府审计 过度金融化 国有企业 金融风险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地 郭潇涵 张玉明 赵瑞瑞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冲击,其究竟是加剧还是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借助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企业实业投资,同时抑制其金融资产配置倾向。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长期金融资产,数字金融对企业短期金融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有效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应在合理的金融监管约束下,支持并推动数字金融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黄贤环 杨钰洁
本文选取2007—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程度的影响、作用机理及其情境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内部控制缺陷会显著加剧企业“脱实向虚”程度,而内部控制缺陷整改能显著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程度;第二,内部控制缺陷通过加剧第一类代理问题和第二类代理问题,进而提升企业“脱实向虚”的程度;第三,机构投资者持股、媒体监督、国有产权均与内部控制有较好的协同治理效果,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上市公司应正确认识内部治理机制的重大效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披露并纠正内部控制缺陷问题,以抑制“脱实向虚”行为;第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情况披露的强制性要求,建立健全授权审批制度,防范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第三,监管部门应鼓励和引导机构投资者、媒体等积极发挥对企业的外部监督作用,完善我国机构投资者行业相关制度的建设。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勇 芦雪瑶
借助"沪港通"制度实施这一外生事件,利用2011—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以及克服以往跨国研究中事件识别误差和互为因果的内生性偏误等问题,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制度实施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从而降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风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境外投资者被动"用脚投票"与主动"用手投票"的内外部双重治理来实现的。拓展性研究表明,中国企业金融化的主要动机仍是市场套利,资本市场开放通过降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实现了价值创造。因此,应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步伐,鼓励成熟的境外投资者入市,并引导机构投资者实现真正的积极股东主义,促进资本回流实体经济。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吴非 冯静 向海凌
本文基于中国沪深两市2011-2021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集,检验“金融科技—金融监管”匹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治理效应。实证发现,匹配度的提升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对于短期金融化行为的抑制效果更佳。在异质性特征上,匹配度提升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期的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的金融化有更为显著的治理效果。机制检验发现,匹配度提升能够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改善投资效率、优化资产配置等方式来抑制企业金融化;当存在金融科技超越金融监管的“正差距”情形时,金融科技的“过度”发展反而会助推企业金融化活动的增长。
关键词:
金融科技 金融监管 金融化 匹配度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周梓洵 张建君 周欣雨
本文从地方官员行为的视角考察地方政府如何引导制造业企业"脱虚返实"。使用中国地级市市委书记和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发现制造业企业的金融化程度与地方官员任期之间存在U型关系。具体而言,制造业企业的金融化程度随着官员任期的增长而不断下降,在第三年末降至最低点,随后又逐年上升。机制分析表明,地方官员在任期的不同阶段,对当地实体投资的引领强度、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大小及企业感知到的政策稳定程度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证明了地方官员可以发挥积极主动性,引导企业"脱虚返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
脱虚返实 政府行为 官员任期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佩珈 梁婧
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既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更关系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资金"脱实向虚"的宏观表现一是货币与经济增长相背离,货币增速较快,而经济增长不断减速且下行压力不减。近年来我国M2增速较快,尤其是2009年上升更加迅速,达到27.7%,M2增速与GDP增速、CPI涨幅之差高达19%,2012年以来这一差值呈上升趋势。这也带动了M2/GDP的快速上升,由2008年之前低于149%快速上升至2009年的175%,2015年末达到203%,高于2005~2014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佩珈 梁婧
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既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更关系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资金"脱实向虚"的宏观表现一是货币与经济增长相背离,货币增速较快,而经济增长不断减速且下行压力不减。近年来我国M2增速较快,尤其是2009年上升更加迅速,达到27.7%,M2增速与GDP增速、CPI涨幅之差高达19%,2012年以来这一差值呈上升趋势。这也带动了M2/GDP的快速上升,由2008年之前低于149%快速上升至2009年的175%,2015年末达到203%,高于20052014年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于小悦 高思凡 于苏 王竹泉
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是稳定就业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的全国政府采购合同与上市公司数据相匹配,系统考察政府采购对于企业劳动力雇佣规模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政府采购显著提升了企业劳动力雇佣规模,且异地政府采购的效果更好;机制检验表明,稳定企业生产经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是政府采购提升企业劳动力雇佣规模的主要内在机制;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大或失业率高的时期、劳动依赖程度高的企业和财政状况好的地区,政府采购的“稳就业”效应更明显;研究还发现,相较于政府就业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政府采购的“稳就业”效果更突出,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机制有待加强。本文揭示了政府采购促进企业就业的微观经济后果及其内在机制,并为当前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工具实现“稳就业”目标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政府采购 企业劳动雇佣 政策工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