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79)
2023(4285)
2022(3740)
2021(3364)
2020(2863)
2019(6576)
2018(6130)
2017(11944)
2016(6016)
2015(6330)
2014(6031)
2013(5993)
2012(5436)
2011(4857)
2010(4801)
2009(4395)
2008(4254)
2007(3857)
2006(3386)
2005(3003)
作者
(16000)
(13568)
(13382)
(12941)
(8332)
(6461)
(5955)
(5289)
(5074)
(4724)
(4639)
(4437)
(4240)
(4147)
(4049)
(4024)
(3941)
(3862)
(3855)
(3754)
(3261)
(3184)
(3136)
(3036)
(3027)
(2915)
(2886)
(2764)
(2666)
(2660)
学科
(27145)
经济(27107)
(21972)
管理(21708)
(14304)
企业(14304)
方法(12985)
数学(11997)
数学方法(11923)
(11127)
(11116)
农业(8990)
中国(7059)
收入(6240)
(6117)
(6058)
国家(5898)
财政(5670)
环境(5538)
地方(5399)
业经(5371)
(4848)
(4691)
(4650)
银行(4640)
(4630)
财务(4625)
财务管理(4616)
技术(4606)
分配(4586)
机构
大学(86805)
学院(85874)
(42976)
经济(42368)
管理(36916)
理学(32861)
理学院(32611)
管理学(32321)
管理学院(32158)
研究(27081)
(21945)
中国(20369)
财经(17281)
(16009)
(15955)
经济学(14813)
科学(14016)
经济学院(13542)
财经大学(13139)
中心(13093)
(12576)
(12280)
业大(11518)
(11129)
研究所(11094)
经济管理(10431)
商学(10073)
商学院(9971)
农业(9631)
(9615)
基金
项目(61949)
科学(50981)
基金(48670)
研究(45437)
(41901)
国家(41594)
科学基金(36987)
社会(33335)
社会科(31928)
社会科学(31920)
基金项目(25853)
(23049)
自然(22321)
自然科(21878)
自然科学(21877)
自然科学基金(21528)
教育(19965)
资助(19156)
(18923)
编号(16580)
国家社会(15195)
(14776)
重点(13527)
教育部(13338)
人文(13190)
(13178)
(13115)
(13038)
成果(12927)
创新(12461)
期刊
(41662)
经济(41662)
研究(26149)
(17347)
中国(14076)
管理(12052)
科学(11715)
学报(11551)
(11368)
大学(9537)
学学(9250)
财经(8859)
(7978)
金融(7978)
经济研究(7879)
(7655)
农业(7492)
业经(6502)
技术(6088)
问题(5843)
技术经济(4562)
统计(4538)
(4412)
(4301)
教育(4181)
商业(4015)
(3702)
决策(3689)
科技(3659)
经济问题(3614)
共检索到1187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宋颜群  解垩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计算了各项政府转移支付的垂直支出效率、溢出指数、减贫效率、贫困距效率,以及扶贫资金等额分配方式和等比例分配方式两种情况下各项转移支付的减贫效应。结果发现:(1)扶贫特征明显的政府转移支付(五保、低保和特困户补助)的瞄准效率和减贫效率相对更高,将养老金看作市场收入结果变化不大;(2)扶贫资金等额分配方式和等比例分配方式下,瞄准农村地区的总减贫效应大于瞄准城市地区,瞄准西部地区的总减贫效应大于瞄准中部和东部地区;(3)与等比例资金分配方式相比,等额资金分配方式的减贫效应更大;(4)特困户补助和五保的减贫效应随贫困线上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扶贫工作应当提升政府转移支付(尤其是五保、低保和特困户补助)的瞄准效率,建立面向贫困家庭的瞄准机制,给予极度贫困家庭更高的权重,并设置合理的贫困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怀宏  
贫困和减贫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愿面对而又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而财政转移支付是贫困治理的一种主要方式。主要阐述了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对城镇减贫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财政转移支付、经济开放度、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城镇化这六种影响因素对于中国城镇贫困问题的解决影响巨大,其中经济增长对于城镇贫困影响最大,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程度最小。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唐善永  李丹  
文章以民族扶贫县为研究对象,分析政府间转移支付对这一特殊群体财政收入行为的变化。在研究的内容上,主要从民族扶贫县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税负的变化以及财政努力度的变化,层层推进,分析政府间转移支付与财政收入行为的关系。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确对民族扶贫县的财政收入产生了负向作用,地方政府并没有因为转移支付的增加而积极组织自有财政收入。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转移支付的作用,必须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完善转移支付激励机制,减少地方政府的"投机"行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  
本文以国定扶贫县为研究对象,分析政府间转移支付对这一特殊群体财政收入行为的变化。文章从国定扶贫县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税负的变化以及财政努力度的变化,分析转移支付与财政收入行为的关系。从实证结果来看,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确对国定扶贫县的财政收入产生了负向作用,地方政府并没有因为转移支付的增加而积极组织自有财政收入。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转移支付的作用,必须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完善转移支付激励机制,减少地方政府的"投机"行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唐善永  李丹  
文章以民族扶贫县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了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行为的影响。在研究的内容上,通过对民族扶贫县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税负的变化以及财政努力度的变化,深入分析了政府间转移支付与财政收入行为的关系。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国家每年对民族扶贫县实施大量的转移支付,但却降低了民族扶贫县自身的财政收入。这从转移支付激励的角度来说,是不成功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转移支付的作用,必须构建激励相容的转移支付制度,发挥好转移支付与自有财政资金的作用,减少"替代效应"的产生。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国强  罗楚亮  吴世艳  
研究目标:估计公共转移支付的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减贫效应。研究方法:基于2010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法对非线性调节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并识别出公共转移支付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收到公共转移支付的样本陷入收入贫困概率在样本区间降低的幅度要比其未收到转移支付状况下高出0.120~0.129,陷入多维贫困概率在此期间降低的幅度比其未收到转移支付状况下高出0.019~0.025。异质性分析显示公共转移支付减贫效应随样本陷入贫困概率提高呈倒"U"形变化。研究创新:提供一种包含离散因变量和离散内生性处理变量的政策评价方法。研究价值:将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纳入同一框架讨论,为完善扶贫政策,促进"可行能力"脱贫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边恕  张铭志  
文章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在县级层面实证考察了扶贫转移支付对城乡消费差异的影响效应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扶贫转移支付显著降低了城乡消费差异。(2)在消费群体上,扶贫转移支付大幅降低了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差异,在效率与公平层面促进城乡包容性增长;在消费层次上,扶贫转移支付对降低食品与医疗消费差异贡献较大,而对教育和文娱消费差异影响有限。(3)两类瞄准偏误对消费差异产生不同影响,其中漏保率的增加显著扩大了消费差异,限制了扶贫转移支付效应的发挥。(4)收入差距与流动性约束是扶贫转移支付影响消费差异的重要中介变量。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张鹏  徐志刚  
脱贫攻坚任务到了"要啃硬骨头"的阶段,作为传统减贫手段之一的公共转移支付还能否有效发挥城乡家庭多维贫困减缓效果成为了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就财政支出中的公共转移支付能否减缓城乡家庭多维贫困状况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使用2010年至2016年间的四期CFPS数据,基于A-F双临界值法识别出城乡多维贫困家庭,控制了户主和家庭特征变量,以政府补助额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Logit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公共转移支付能够通过增加家庭医疗、教育支出和现金存款的方式有效减缓农村家庭多维贫困,但是对于城市贫困家庭却不尽理想。为了减缓城乡家庭的多维贫困状况,本文提出了增加公共转移支付额度、公共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重点应该偏向农村贫困家庭、增加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补助等对策,以更好地发挥公共转移支付的减贫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曦璟  高艳云  
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宏观上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是否会影响到转移支付的减贫效果。从多维贫困的研究视角出发,利用CHNS数据库考察了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贫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层模型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这种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相结合,探究了不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对转移支付减贫效应的影响,同时也与收入贫困框架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就多维贫困来讲,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高的地区转移支付减贫效应有加强效果;转移支付对收入贫困的改善则不受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制约。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曦璟  高艳云  
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宏观上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是否会影响到转移支付的减贫效果。从多维贫困的研究视角出发,利用CHNS数据库考察了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贫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层模型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这种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相结合,探究了不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对转移支付减贫效应的影响,同时也与收入贫困框架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就多维贫困来讲,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高的地区转移支付减贫效应有加强效果;转移支付对收入贫困的改善则不受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制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赖小妹  徐明  
文章基于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1986—2017年中央扶贫资金投入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中央扶贫支出不仅能直接减少农村贫困,还能通过促进经济增长间接减贫;但在短期内,中央扶贫支出的直接与间接减贫效果均不显著。此外,中央扶贫支出对农村贫困和经济增长均具有长期正向影响,且贡献度较大并在逐年递增。由此可见,将中央扶贫资金投入当作减少我国农村贫困的重要手段具有合理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军岐  杨艳丹  
扶贫减贫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议题。以1982年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以来国家出台的31份扶贫减贫重要文件为研究样本,运用政策工具对我国扶贫减贫政策文本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政府推动下的大扶贫体系已趋于成熟。在扶贫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比较偏重于使用供给型和环境型的政策手段,对需求型的政策工具使用有所欠缺,潜力并没有充分释放。政府在后续的工作中应注重政策的科学搭配,创新工作思路,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丹  裴育  陈欢  
文章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收入角度、支出角度以及客观经济结果指标系统研究财政净转移支付及各类财政转移支付对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财政转移支付既有"输血"作用,也有"造血"作用,地方财政支出有利于提升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2)财政转移支付可以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地方财政收入,同时提升贫困地区农户机械总动力,财政转移支付总体效果较好;(3)相对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较强,极度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更偏向"输血"。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应优先安排和保障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同时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财政转移支付使用绩效;其次,财政转移支付结构方面,应保障专项转移支付比重,以准确实现上级政府的减贫目标;最后,对贫困地区要分类施策,既要注重财政转移支付"输血"能力,更要注重"造血"能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卢盛峰  陈思霞  时良彦  
现有研究关注了单渠道救助资金的受益归宿,但是忽视了转移支付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本文构造了转移支付亲贫性数量测度方法,并基于2000—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家户数据,从政府-企业-居民间的多层次系统检验了中国转移性体系的受益群体,并探讨了其在缩小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中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来自政府、企业以及居民间的转移性救助资金都更多被低收入家户所获得,即综合而言,中国现行转移支付体系具有较好的"精准扶贫"效果;(2)分类别而言,政府性救助"精准扶贫"效果相对最好,居民间救助次之,而企业救助弱亲贫;(3)分年度以及分转移支付类别的分析发现,救助资金的边际再分配效应在时间和类别上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表明,走向居民收入平衡增长,提高资金的贫困瞄准效率尤为重要;同时政策引导第三部门的再分配参与也需要重视。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吕紫薇  任善英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精准扶贫概念已提出五年有余,保险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大利器,其成效如何值得关注。本文利用2013年至2016年我国30个省(市、直辖区)的统计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保险扶贫的减贫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保险业的发展确能有效促进贫困人口规模的减少,保险扶贫的相关手段应进一步推广,打造符合贫困群体实际需求的保险扶贫产品和服务体系,为实现全面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