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54)
- 2023(13451)
- 2022(11149)
- 2021(10695)
- 2020(8708)
- 2019(19705)
- 2018(19054)
- 2017(36195)
- 2016(18768)
- 2015(20969)
- 2014(20302)
- 2013(19677)
- 2012(17806)
- 2011(15653)
- 2010(15164)
- 2009(13610)
- 2008(12876)
- 2007(10808)
- 2006(8826)
- 2005(7627)
- 学科
- 济(76716)
- 经济(76640)
- 管理(55504)
- 业(48433)
- 企(39514)
- 企业(39514)
- 方法(36206)
- 数学(32809)
- 数学方法(32424)
- 中国(23747)
- 财(22003)
- 农(21173)
- 业经(16594)
- 贸(15897)
- 贸易(15889)
- 易(15602)
- 制(14278)
- 农业(13932)
- 地方(12597)
- 务(12163)
- 财务(12128)
- 财务管理(12095)
- 技术(11891)
- 学(11644)
- 环境(11592)
- 银(11583)
- 银行(11570)
- 企业财务(11526)
- 融(11149)
- 金融(11147)
- 机构
- 大学(253801)
- 学院(252447)
- 济(114100)
- 经济(112277)
- 管理(102821)
- 理学(89572)
- 理学院(88719)
- 管理学(87575)
- 管理学院(87058)
- 研究(83144)
- 中国(64345)
- 财(52704)
- 京(51270)
- 科学(45595)
- 财经(42372)
- 经(39140)
- 中心(38930)
- 所(37942)
- 经济学(37187)
- 研究所(34583)
- 农(33971)
- 经济学院(33681)
- 江(33385)
- 业大(32924)
- 财经大学(32068)
- 北京(31912)
- 范(31223)
- 师范(30960)
- 院(30544)
- 商学(27315)
- 基金
- 项目(179902)
- 科学(144888)
- 研究(136105)
- 基金(135347)
- 家(117252)
- 国家(116345)
- 科学基金(101298)
- 社会(91434)
- 社会科(86949)
- 社会科学(86930)
- 基金项目(70808)
- 省(65911)
- 自然(62003)
- 教育(61852)
- 自然科(60579)
- 自然科学(60560)
- 自然科学基金(59499)
- 划(56837)
- 编号(53813)
- 资助(53710)
- 成果(42872)
- 部(41978)
- 重点(40498)
- 国家社会(40353)
- 发(38935)
- 创(38569)
- 教育部(37126)
- 创新(36136)
- 人文(35855)
- 制(35836)
- 期刊
- 济(115006)
- 经济(115006)
- 研究(73653)
- 中国(45111)
- 财(41564)
- 管理(36657)
- 科学(33447)
- 学报(33237)
- 农(30961)
- 大学(27111)
- 学学(25684)
- 教育(24011)
- 技术(21899)
- 农业(21706)
- 融(21247)
- 金融(21247)
- 财经(21029)
- 经济研究(20258)
- 经(18226)
- 业经(17837)
- 问题(15590)
- 贸(14241)
- 世界(12751)
- 国际(12034)
- 图书(11894)
- 技术经济(11811)
- 业(11709)
- 统计(11412)
- 版(11085)
- 理论(10982)
共检索到359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汤晟
政府资产反映了国家财力基础的存量与潜在增量,是提高控制政府债务风险能力的基础。当前国内学者之间在政府资产的定义与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如何合理地对政府资产进行界定是掌握政府偿债能力的关键。资产不是免费而外生的,政府资产由相应的产权主体对其进行控制,并且政府资产的产权主体都具备对其的产权要求。基于中国特色公共产权视角,本文界定了政府资产的确定逻辑与实施路径,从现实意义上为新时代政府资产管理、政府资产有效运作提供了逻辑基础,为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实现、国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价值。
关键词:
政府资产 公共产权 确定逻辑 实施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龙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但在“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下,中国只能走以小农为基础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有其深刻的现实、历史、制度、文化、时代逻辑。从战略方向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统筹小农有序退出、有效成长、有机衔接的多元化道路。从制度属性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推进方式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功能拓展、三产融合、数字赋能的时代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强国 中国特色 小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永江 袁俊丽 黄惠春
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要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创新,要从我国国情农情出发,立足农耕文明历史底蕴,传承传统农业文化,增强历史自信。本文在分析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历史逻辑出发,回顾了我国农业强国的历史地位与农业强国思想的演变过程;从理论逻辑出发,围绕动力来源、物质基础、制度保障与实现路径四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强国的理论依据;从实践逻辑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优势与劣势。本文提出通过双向发力、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系统提升等方面推动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建设,并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仕铋
开展中国特色高职专业认证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落实国家“探索高职专业认证”的政策要求、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升多元主体投入资源的积极性。中国特色高职专业认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持续改进”与“产教融合”双理念融合贯穿;职业技能与专业伦理是专业认证的主线与底线;普适认证框架与区域认证标准分层次有机结合;认证前调研与认证后跟踪改进相互支撑印证。其实践路径为:赋予高职专业认证的法律地位;确保高职专业认证参与者的获得感;强化高职专业认证的元评估工作;注重高职专业认证的数智化水平。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永穆 万腾 周宇晗
贫困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的贫困治理为全球反贫困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但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难以避免的市场缺陷,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贫困治理必然坚持政府集成。四十年减贫道路中的政府集成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集成;政府主体与其他主体的集成;"扶志"与"扶智"的集成;输血与造血的集成;"精准"方略的集成和"政策"扶贫的集成。新时代全力应对"最难啃硬骨头",须进一步强化政府集成,注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集成,并将扶贫开发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敏 马万里
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呈现出财政纵向失衡的典型特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体制安排与激励设计,既要保证中央权威又需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财政纵向失衡的体制安排表明,中央政府在“赋权-控权”的过程中主导着财政体制改革方向,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发展积极性,寻求调动地方经济积极性与维护中央权威的动态平衡,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财政激励制度。然而,财政纵向失衡在激励地方政府经济竞争行为的同时,也会诱发地方政府的偏离行为,此时需要中央政府的干预和纠偏。合理解释财政纵向失衡安排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约束,深入刻画中央财政控权与地方自主理性行为之间的动态博弈,是深刻理解中国式财政改革逻辑的关键。由此,未来推动现代化财政体制改革应延伸至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引导和重塑,由激励机制的单向逻辑走向治理权力的综合逻辑,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建华 肖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是有别于中国传统伦理学、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伦理学新形态。从发展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中国化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结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建设的内在逻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指导、伦理资源整合、实践"问题集"求解、"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共建等方面实现"立体推进"。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伦理学 构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颖
中国特色选贤任能制度扎根于我国肥沃的历史土壤,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任人唯贤"的优良传统,汲取了"能上能下"的管理理念,还延续了"退而致仕"的退出机制。在实践层面,该制度基于"党管人才"的政治原则而设计,以"五湖四海"和"任人唯贤"为具体工作指导方针,尤其注重通过党风廉政建设来提升其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选贤任能制度实现了从"党委负全面领导责任"到"党委负主体责任"的历史性转变,进一步强化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贯彻"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并不断释放其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加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是进一步优化中国特色选贤任能制度的一项可能性选择。
关键词:
选贤任能 党管人才 主体责任 民主监督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李斯
新世纪初,我国以保障人民文化权利为目标初步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该体系的拓展深化与创新发展,完成了我国公共文化供给制度的现代性转变,服务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大使命,在推进均衡发展、增强发展动力、法治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全球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也立足我国实际和制度优势实现了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国家主导,集中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动符合中国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方式与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方面。展望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健全高质量的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素均衡发展,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以“大文化事业”思维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谋划迈向文化强国的高水平公共文化发展战略。参考文献34。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曲延春
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着"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现象,多中心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非政府组织所具有的公益性、低成本优势、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非政府组织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主体。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的非政府组织供给还面临一定困境,表现在非政府组织自身性质的制约、外部制度缺失、内部制度不健全、供给范围有限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应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自身两个层面采取措施。在政府层面,应建立与非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在非政府组织层面,应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积极拓宽供给范围。
关键词:
非政府组织 农村公共产品 路径选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董希淼 朱美璇
闭关自守是中国长期愚昧落后的重要根源,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和深化的进程中,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在不同时期体现为"对外开放必要论""加快对外开放论""提高开放水平论"等,明确了在不同阶段基于对外开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变化应实行的理念、思路及重点。中国特色对外开
关键词:
全球化 开放型经济体系 全面开放新格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晓玲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从对象来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逻辑意蕴,既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又是科学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并通过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的内在融合,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豪,成为构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笃定前行的精神力量。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魏国雄
<正>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同时,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这对于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体现了深刻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民生发展,把民生发展建立在文明发展的基点上;二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来审视,注重民生发展的主体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三是在发展民生主线上,突出就业、市场经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四是在发展民生的方略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民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其阳
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节点,也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国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行模式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如供给主体过于集中、激励机制尚未完善、投资模式有待改进、使用效率急需提高等。乡村协同治理的兴起,从另一视角为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途径和路径需要进一步完善,应稳步推进单一型主体转向多元化主体、筹资机制由制度外筹资转向制度内筹资、决策机制由自上而下转向民主协商、监督机制走向社会监督等配套制度。由此,协同供给科学路径的选择,将促进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 协同供给 协同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