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94)
2023(3645)
2022(2927)
2021(2914)
2020(2230)
2019(4922)
2018(4156)
2017(7601)
2016(4143)
2015(4086)
2014(3967)
2013(3540)
2012(3299)
2011(2884)
2010(2930)
2009(2787)
2008(2908)
2007(2718)
2006(2367)
2005(2097)
作者
(9826)
(8122)
(7939)
(7928)
(5081)
(3764)
(3674)
(3108)
(3034)
(2828)
(2717)
(2689)
(2533)
(2517)
(2508)
(2489)
(2328)
(2326)
(2304)
(2196)
(2021)
(1902)
(1891)
(1869)
(1826)
(1789)
(1779)
(1714)
(1598)
(1557)
学科
管理(15222)
(14411)
(12484)
经济(12453)
(9936)
企业(9936)
(8519)
(8269)
(6539)
农业(6466)
国家(6450)
收入(5049)
中国(4742)
工作(4587)
(4325)
财政(4301)
分配(4099)
方法(4073)
业经(4007)
国家机关(3833)
机关(3833)
(3713)
(3598)
财务(3590)
财务管理(3575)
(3534)
企业财务(3484)
人事(3294)
人事管理(3294)
数学(3243)
机构
大学(54576)
学院(54286)
管理(21522)
(21444)
经济(20982)
理学(18586)
理学院(18426)
管理学(18260)
管理学院(18144)
研究(17958)
(14341)
中国(13614)
(10438)
财经(10411)
(9526)
科学(8778)
中心(8607)
财经大学(7805)
(7751)
(7668)
(7622)
师范(7588)
经济学(7134)
(6857)
(6732)
研究所(6692)
北京(6508)
经济学院(6454)
(6299)
师范大学(6213)
基金
项目(36901)
研究(30626)
科学(29780)
基金(27415)
(23331)
国家(23084)
社会(21237)
社会科(20022)
社会科学(20018)
科学基金(19910)
教育(13963)
基金项目(13599)
(13243)
编号(12564)
成果(11506)
(11277)
自然(10130)
自然科(9859)
自然科学(9858)
资助(9807)
自然科学基金(9700)
国家社会(9692)
(9375)
(8823)
(8785)
课题(8776)
重点(8523)
项目编号(8009)
教育部(7983)
(7676)
期刊
(25168)
经济(25168)
研究(17308)
(12857)
中国(11787)
(7827)
教育(7637)
学报(7277)
管理(7265)
科学(7146)
大学(6422)
学学(6059)
财经(5400)
农业(5105)
(4938)
金融(4938)
(4598)
经济研究(3969)
业经(3941)
(3806)
社会(3700)
会计(3615)
技术(3576)
财会(3373)
问题(3277)
社会科(2990)
社会科学(2990)
(2491)
财政(2491)
职业(2428)
共检索到815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邢成举  
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匡远配  肖叶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厘清贫困治理的基本逻辑、创新运作模式和优化贫困治理体系,是推动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改善减贫效应的"边际递减",解决多维相对贫困的新问题和破解可持续扶贫的新挑战。本文从顶层逻辑、元逻辑、方向逻辑、目标逻辑和政治逻辑五个方面分析了贫困治理质态转轨的内在逻辑,并基于治理的系统化思维建立存在态、知识态和行为态的三维框架,提出"质态多元性的考量是贫困研究范式革命"的命题,把握贫困治理的规定性内涵。由此,基于贫困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背景和阶段性目标,提出五个支点和四个治理的贫困治理现代化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如何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也决定着精准扶贫在资金、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方面目标靶向的精准。通过对西海固地区一贫困村精准识别过程中国家逻辑和所遭遇的乡土困境的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标的国家逻辑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乡土逻辑二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困扰精准识别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所遭遇的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不规则的乡土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不患多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不健全的基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左停  
如何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也决定着精准扶贫在资金、措施、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方面目标靶向的精准。通过对西海固地区一贫困村精准识别过程中国家逻辑和所遭遇的乡土困境的分析,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发现: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追求工具理性为目标的国家逻辑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乡土逻辑二者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困扰精准识别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所遭遇的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不规则的乡土社会以及农村社会"不患多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和不健全的基层民主;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将国家程式化、标准化的识别体系与乡村社会以社区为单位的熟人社会一系列规则相结合,即将国家的一整套识别标准嵌入到乡村社会的规则体系之中将是精准识别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宝  苏琴  
"赋权"是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视角。田野考察发现基层扶贫实践既有"赋权"又有变通的"控制",由此导致了扶贫过程中"精准"程度有所差异,为此,需要从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从外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由于较少受到当地社会网络的约束使其能够"理性行动",但在"限期"脱贫的目标责任制下,基层的扶贫工作队受到了"规避责任"与"追求政绩"的双重约束,故此工作队根据自利原则策略性地选择了赋权或控制策略。进一步考察发现,扶贫工作队主要通过利用传统权力结构、地方性知识及现代化知识话语"异化"赋权策略,从而构建了"控制性赋权"的实践逻辑。基于此,地方政府应着力于构建"外派"与"内生"相结合的基层扶贫工作队,设置部分基于"赋权""参与"的考核指标,培训提高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尊重和理解,从而使得长效脱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以执行。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谈国新  文立杰  张杰  纪东东  
文化扶贫的逻辑前提应当是"文化贫困"现象的普遍存在。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是对文化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但文化贫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无法单纯依靠经济收入水平来界定。本研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地区、学历层次、收入水平、年龄层次等4个人口统计特征着手进行定量研究,发现中部地区更易产生文化贫困,低学历、低收入的老年农村居民是较为典型的文化贫困人口。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文化精准扶贫的改进策略。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梁小军  胡多  
2020年我国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减贫治理的重点迈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在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扶贫重点也将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同时面临职业教育之"供"与相对贫困治理之"需"不平衡等问题。其目标转向主要体现在战略导向由"脱贫攻坚"转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功能定位由"技术培训"转向"赋权提能",扶贫对象由"宏观普惠"转向"微观精准"。职业教育在实践上,一是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创新职教扶贫模式;二是要制度赋能释放发展活力,优化相对贫困治理环境;三是要精准对接相对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要"多元主体"共融共建,构建职教扶贫"共同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仲敏  
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和"洼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战略选择和应有之义。教育精准扶贫有双重内涵:"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对于这两种内涵的发展逻辑,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或需求,在各自的扶贫模式、路径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围绕内在逻辑的意蕴,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双重内涵的侧重点、精准度的把握和民族特色的结合三个方面。唯有牢牢把握"精准"这一核心要义,切中贫困要害,回归教育本源,有针对性地突出"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侧重点,加强政策、理念和推进方式的精准度,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精髓,以精神文化扶贫带动教育扶贫,才能通过有限的教育供给,获得最大化的边际效益。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冬梅  
扶贫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确保精准扶贫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精准扶贫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的项目化与社会生活的不规则性、政策执行的科层逻辑之间的张力。这一巨大的张力使极具科学性和合法性的程序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倒逼,从而产生"反科层"的逻辑,进而使精准扶贫资源的配置面临实践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精准扶贫资源配置应着力于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增强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建设和因地制宜地发掘地方优势资源,以激发扶贫对象为主体的内生动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柳晨  
扶贫资源在从上到下的传递过程中极易出现"瞄不准"和"瞄不久"现象:村民在扶贫实践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导致扶贫资源在传递过程中层层偏离;县乡政府追求自身政绩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依托资源优势影响扶贫信息及资源传递;村干部为完善乡村治理利用亲缘关系影响贫困户识别结果。因此,探索长效脱贫机制激发贫困者的内生发展能力;优化贫困者在资源分配过程中位置;转变基层政府在扶贫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真正成为扶贫实践工作中的协作者;健全多元扶贫监督机制及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司亚伟  钱荟楠  王雪娜  
本文基于不确定思维与贫困脆弱性的逻辑,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不确定因素(公共风险)对扶贫成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依据贫困脆弱性的作用逻辑分析了新时期精准扶贫动态形成过程中的脆弱性因子及"因人因地施策"提出的合理性。结合辽宁省的扶贫数据分析出新时期精准扶贫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保障性扶贫、脱贫质量和贫困群众获得感。基于此,提出未来扶贫工作的创新发展路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开腾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根本性超越,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的根本性超越,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新型城镇化具有以就地就近城镇化为主要模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四化同步发展"为理念支撑、以"绿色发展"为价值追求等特征,应以新型城镇化推进精准扶贫。具体来说,就是要积极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要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农民在精准扶贫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四化同步发展"的动力作用,全力提升精准扶贫绩效;要坚持"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积极推进绿色扶贫。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加玉  左停  
乡村社会是一个紧密的社区共同体,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进入乡村后常常无法完全按照理想化状态实施,会受到村庄治理逻辑、血缘人情和地方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产生扶贫实践的"偏离",降低了贫困识别和贫困管理中的精准性,阻碍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的贯彻执行与优化配置。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须削弱乡村社会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治理状况,建立多重识别体系,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和扶贫政策的灵活度,以提高扶贫过程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加玉  左停  
乡村社会是一个紧密的社区共同体,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进入乡村后常常无法完全按照理想化状态实施,会受到村庄治理逻辑、血缘人情和地方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产生扶贫实践的"偏离",降低了贫困识别和贫困管理中的精准性,阻碍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的贯彻执行与优化配置。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须削弱乡村社会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治理状况,建立多重识别体系,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和扶贫政策的灵活度,以提高扶贫过程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源源  邹丽  
非政府组织农村扶贫因其扶贫模式新颖,效果明显,以点对点扶贫为主,以提升农民能力为本位而具有制度优势。相对于政府扶贫来说,从扶贫对象的选择、扶贫资源的投入、扶贫项目的监管到扶贫效果的评估,非政府组织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其独特的运行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