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44)
- 2023(13069)
- 2022(10970)
- 2021(10492)
- 2020(8763)
- 2019(19625)
- 2018(19463)
- 2017(35690)
- 2016(19146)
- 2015(21232)
- 2014(20871)
- 2013(20120)
- 2012(18566)
- 2011(16940)
- 2010(17202)
- 2009(16023)
- 2008(15671)
- 2007(14028)
- 2006(12259)
- 2005(10840)
- 学科
- 济(73708)
- 经济(73620)
- 管理(60658)
- 业(55390)
- 企(48000)
- 企业(48000)
- 方法(28537)
- 中国(24583)
- 数学(23845)
- 数学方法(23576)
- 财(21633)
- 农(19711)
- 技术(18182)
- 制(18032)
- 业经(17188)
- 贸(16225)
- 贸易(16210)
- 易(15822)
- 学(15504)
- 体(14469)
- 银(14004)
- 银行(13970)
- 行(13464)
- 理论(13056)
- 融(12923)
- 金融(12914)
- 技术管理(12804)
- 农业(12568)
- 地方(12474)
- 务(12176)
- 机构
- 大学(266594)
- 学院(266227)
- 济(113010)
- 经济(110853)
- 管理(100221)
- 研究(96182)
- 理学(85831)
- 理学院(84853)
- 管理学(83528)
- 管理学院(83004)
- 中国(73772)
- 京(56728)
- 科学(56623)
- 财(53475)
- 所(48333)
- 研究所(43957)
- 农(43188)
- 中心(42617)
- 财经(41712)
- 江(39853)
- 经(38152)
- 业大(36813)
- 北京(35745)
- 经济学(35215)
- 院(34938)
- 范(34591)
- 师范(34189)
- 农业(33819)
- 经济学院(31584)
- 州(31325)
- 基金
- 项目(178165)
- 科学(141930)
- 研究(132864)
- 基金(130422)
- 家(114787)
- 国家(113890)
- 科学基金(97115)
- 社会(85807)
- 社会科(81420)
- 社会科学(81406)
- 省(68825)
- 基金项目(67915)
- 教育(61457)
- 自然(60843)
- 自然科(59562)
- 自然科学(59539)
- 划(58591)
- 自然科学基金(58535)
- 资助(52423)
- 编号(52363)
- 成果(44307)
- 创(42306)
- 重点(40930)
- 部(40447)
- 创新(38761)
- 发(38562)
- 课题(37956)
- 国家社会(36574)
- 教育部(34885)
- 制(34303)
共检索到407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国武
中国高速列车产业的创新成功依赖于一个政府调控下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组织机制构成:政府的协调和控制,设备制造商之间的寡占竞争,企业之间及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在中国高速列车的产品创新中,作为垄断用户的铁道部扮演着调控者的角色,它设定创新目标及技术发展路径、提供创新所需的启动资金、选择创新参与主体并调控它们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铁道部利用垄断用户的身份,在高铁装备供给侧建立起一个持续至今的寡占竞争格局,既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又避免了重复投资。此外,先是通过策略性地与国外企业合作,进而通过与国内科技部门的对接,铁道部主导构建了一个适应不同创新阶段需要的开放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使得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走向了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这个动态演进的创新体系不仅成功解决了高速列车创新中的专用性技术投资激励问题,而且满足了互补性技术能力的有效供给。不过,中国高速列车所代表的这种创新体系并不一定适用于用户高度分散的产业和高度不确定的原始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笃笃
中国软件产业正处于从软件产品转向网络服务的发展阶段,存在竞争文化缺失、创新激励不足的问题。与维护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相比,软件产业竞争政策应更重视激励创新。工信部和竞争执法部门应加强协调与合作,在发挥其柔性约束功能的同时,加重对竞争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关键词:
软件产业 创新体系 竞争政策 机构配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宏
城市创新体系的建设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首先分析城市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结构,然后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城市创新体系运行机制模型,最后分析通过运行创新体系提升城市竞争力。
关键词:
城市创新体系 城市竞争力 系统动力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桂云苗 龚本刚 程幼明
建立了多个制造商与多个回收商组成的竞争性逆向供应链的三阶段博弈决策模型,构建制造商与回收商间不对称信息Nash合作谈判框架,在财政收支平衡基础上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利用逆向归纳法求出合作谈判的最优均衡。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发现,绿色税率的提高会降低制造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提高回收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但税率过高反而会降低回收商的利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植 李成贵
绿色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从战术执行层面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保障与行动路径。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实现。当前,创新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创新要素也在不断解构和演进。为应对西部地区的区域内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素质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严峻挑战,需要从主体维度强化联合攻关、资源维度重视信息化手段、市场维度强化成果转化、制度维度上补齐相关短板。这是对传统人、财、物和机制组合的体系建设加以外延和丰富,也是在新的国际语境和国家战略部署下对技术创新要素认知体系进行的更新与拓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植 李成贵
绿色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从战术执行层面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保障与行动路径。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实现。当前,创新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创新要素也在不断解构和演进。为应对西部地区的区域内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素质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严峻挑战,需要从主体维度强化联合攻关、资源维度重视信息化手段、市场维度强化成果转化、制度维度上补齐相关短板。这是对传统人、财、物和机制组合的体系建设加以外延和丰富,也是在新的国际语境和国家战略部署下对技术创新要素认知体系进行的更新与拓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春法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剧烈变动时期,其主体内容是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在此背景下,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规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本文具体分析了综合国力竞争与国家创新体系之间的关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军军 朱浩军
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和竞争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而城市竞争的关键在于其创新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城市创新竞争力是推动城市创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充分挖掘城市创新竞争力的内涵及其表现,把城市化进程和国家创新战略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城市创新和竞争,探索构建一套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城市创新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城市创新竞争力水平、全面掌握城市创新竞争力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震
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织者。对此,国外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成功机制。本文通过论述国家创新体系思想的形成,表明政府在其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对国外政府在制度环境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中小企业扶持、政府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的积极措施进行了系统总结。最后提出这些机制措施对我国政府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自主创新 政府 国际经验 借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曲世友,邵延学
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的作用是推动和扩散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政府根据一系列的激励和调节机制,来推动创新活动的展开及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政府 激励与调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喆 朱雪苗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存在企业、高校、孵化基地之间缺乏统一、合作与协同等问题,这导致一些大学生无法享受到更多的国家提供的创新创业福利,也无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此,高校应积极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具备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的协同创新体系,鼓励大学生在这一体系的引导下开展更加有效的创新创业活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彭绪庶 张宙材
基于区域经济体系效能概念内涵界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兼具纵横向比较的方法,测算2012-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创新体系效能指数。研究发现: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下,各省(市)创新体系效能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总体保持上升态势。30个省域可以划分为4个梯队,创新体系效能分层基本固化,但省域空间分布呈现创新分化加剧和创新极化增强的重要特征与发展趋势;基本形成东部创新引领、中部创新崛起的空间分布格局,东中部与东北、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龚荒
政策工具作为地方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直接手段 ,在推动和引导各项创新活动中被政府部门广泛运用。而根据后发地区的特征 ,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政策工具的选择应侧重以下方面 :财税激励政策、金融信贷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政策、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
[期刊] 求索
[作者]
贺俊
随着数字技术革命的快速演进,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家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其与数字技术创新特征的适配程度也深刻影响数字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效率。基于数字技术带来的创新模式变革,探讨创新主体功能、主体互动模式、制度环境特征,分析现阶段我国数字技术创新体系的不足和政府作用的领域与重点,可以为增强我国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效能,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龚秀全
医疗服务领域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逆向选择和诱导需求问题。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医疗服务生产都存在诸多问题。要使医疗服务机构充满效率且减少逆向选择和诱导需求行为,应在允许民间资本平等竞争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管理和引导,对医疗机构进行分解与组合,建立竞争性的医疗服务体系。为此,现行公立医院应进行股份制改造,只有在民间资本不愿意进入的领域才进行公共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