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92)
2023(12145)
2022(10301)
2021(9641)
2020(8056)
2019(17816)
2018(17794)
2017(35062)
2016(18892)
2015(20954)
2014(20381)
2013(20021)
2012(18313)
2011(16707)
2010(16957)
2009(16469)
2008(15885)
2007(14377)
2006(13061)
2005(11770)
作者
(51232)
(42963)
(42794)
(40853)
(26745)
(20430)
(19165)
(16675)
(16193)
(15160)
(14591)
(14181)
(13473)
(13326)
(13176)
(12953)
(12810)
(12485)
(12267)
(12228)
(10714)
(10536)
(10315)
(9882)
(9697)
(9642)
(9636)
(9445)
(8640)
(8335)
学科
(73114)
经济(72992)
(60383)
管理(55200)
(47387)
(38700)
企业(38700)
农业(31311)
方法(26099)
中国(23260)
(22930)
数学(22698)
数学方法(22486)
(22366)
业经(21868)
(15565)
(14939)
贸易(14930)
(14657)
(14526)
银行(14514)
(13990)
地方(13207)
(12387)
(12379)
金融(12376)
(12057)
体制(11947)
(11883)
技术(11556)
机构
学院(266849)
大学(261853)
(114952)
经济(112677)
管理(102411)
研究(87918)
理学(87908)
理学院(87048)
管理学(85831)
管理学院(85358)
中国(70736)
(57650)
(57061)
(53909)
科学(49670)
财经(44201)
农业(43409)
(43366)
中心(41443)
业大(41242)
(40581)
(40076)
研究所(38404)
经济学(35026)
(33641)
北京(33399)
师范(33388)
财经大学(32340)
(31818)
经济学院(31703)
基金
项目(171428)
科学(136093)
研究(132615)
基金(124899)
(107133)
国家(106145)
科学基金(91049)
社会(86531)
社会科(81611)
社会科学(81595)
(66930)
基金项目(66038)
教育(59624)
编号(55979)
(55336)
自然(54918)
自然科(53545)
自然科学(53536)
自然科学基金(52567)
资助(48983)
成果(45736)
(39461)
(39220)
重点(38112)
(38067)
课题(37555)
(36190)
国家社会(36022)
(34991)
教育部(34048)
期刊
(136388)
经济(136388)
研究(82211)
(60117)
中国(55931)
(43898)
农业(40258)
学报(36766)
科学(36091)
管理(35383)
(30735)
金融(30735)
大学(29783)
学学(28328)
业经(28118)
教育(26687)
财经(21903)
技术(21053)
经济研究(20132)
问题(19625)
(18909)
(18830)
农村(15098)
(15098)
农业经济(14630)
世界(13875)
(13738)
(13673)
经济问题(13214)
现代(12785)
共检索到407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郑佳佳  何炼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地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农民直接拥有土地所有权、收回农民土地所有权、收回农民土地使用权,以及归还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历史。目前中国走到了必须尽快对农地所有权制度进行改革的阶段,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认知对农地制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信息传递机制、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利益分享主体则是影响政府认知的三个重要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美银  钱忠好  
本文通过建立农地制度拓扑模型,从农民认知视角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农民认知对农地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农村改革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善、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对农地制度的认知状态明显好转,推动了我国农地制度逐步变迁,变迁的方向是制度边界不断减小。为了加快农地制度的有效变迁、提高农地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包括明晰农地产权的内涵、改革现行征地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可行能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江丽  郑文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从农地私有到集体所有,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和农地确权阶段这四个阶段。在农地的确权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农户是确权制度的参与者,政府和农户的态度是该项制度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通过演化博弈论和文献的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政府执行确权政策的积极性与农户对确权的参与性在确权的过程中是会相互演化而达成不同的策略,而农户对确权的参与度和政策认知度和政府的积极性仍不高,确权纠纷的解决更需要双方的配合,由此提了三点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江丽  郑文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从农地私有到集体所有,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和农地确权阶段这四个阶段。在农地的确权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农户是确权制度的参与者,政府和农户的态度是该项制度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通过演化博弈论和文献的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政府执行确权政策的积极性与农户对确权的参与性在确权的过程中是会相互演化而达成不同的策略,而农户对确权的参与度和政策认知度和政府的积极性仍不高,确权纠纷的解决更需要双方的配合,由此提了三点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有志  向国成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启示朱有志向国成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梯级上,纵观西周以来3000余年的历史行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农地制度历经了三次大的变迁:一是终结于战国时期的井田制(即国王——领主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变迁;二是终结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产权残缺;"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腐败";农民没有"退出权",导致该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中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本文提出"渐进性合约型制度安排",即"以确权为基础,以合约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农地制度顺利变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产权残缺;"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腐败";农民没有"退出权",导致该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中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本文提出"渐进性合约型制度安排",即"以确权为基础,以合约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农地制度顺利变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杜志艳  易可君  
对任何一种资源而言 ,不同层次的所有者如果其在产权范畴的基本权属没有得到比较清晰的界定 ,则其作为资源的功能就会大打折扣 ;对任何一种资源而言 ,如果它承担的社会性功能太多 ,而缺乏必要的补偿和维护机制 ,则其承担的所有功能就很有可能日渐萎缩。显然 ,中国农地不完整的产权以及它不可能承担的社会性功能 ,已经成为其作为生产资料发挥重要作用的最大障碍。农地的权属和功能应该成为农地制度变迁的突破口。
[期刊] 改革  [作者] 曾宪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三次重大变迁: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制度,最后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每一次农地制度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博弈。第一次变迁所形成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既促进了效率也体现了公平。第二次变迁所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制度表面上看公平有余效率不足,实则是既缺乏效率也不公平。第三次变迁所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是公平诱因与效率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农地分配、农地调整、农地流转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本质上都是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我国农地制度进一步变迁的方向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亚荣  陈利根  
历史上,我国农地经历了从原始公有制向国有制再到私有制的变迁,而建国后则经历了从耕者有其田到集体所有的变迁。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农地所有权制度的变迁作了分析,并为《物权法》的制定、当前集体农地所有权制度创新提出了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美银  
本文运用制度认知主义的分析框架,探求中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农民认知基础。研究认为,农民认知对农地制度创新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农民的认知不相一致,就会加大农地制度改革的成本、延缓农地制度改革的进程、最终决定农地制度改革的成败。作者对江苏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民对地权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认知程度,这对中国农地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农地制度未来的改革应该充分考量农民的认知,保证制度创新方式及目标与农民的认知相一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建  汪应宏  毛璐  胡贵  
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户籍制度、农地非农化以及农地制度变迁问题,都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在对相关研究综述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背景下人口迁移、农地非农化和农地制度三方面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就农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行了政策选择,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暂时的制度安排。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宏图  崔宝敏  
自我国农村社会经济转型开始至今,许多有关农村制度变迁与合约选择的文献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深深影响了学术界、决策界对家庭承包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判断。本文对此进行了严格的理论评析。交易成本不仅产生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委托代理,也产生于人们所缔结的合约结构或所选择的组织形态不能与产权的多重属性达成必要的一致。与流行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农村集体产权或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仍然是可选择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概要性地比较了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产权与联产承包制下的集体产权的各自特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汤谨铭  朱俊峰  
本文以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农地制度分析的框架,以重庆市为例对农户认知对农地制度变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农地制度变迁在现行的农户认知水平下呈现出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性较强、制度变迁推动力不足、制度边界缩小较为困难、征用制度变迁的需求较大、土地流转陷入僵局、农地调整面临权利公平及地权稳定的矛盾等特点。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冬泳  
本文从历史的维度详尽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过程及其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归纳与发掘了其中的历史背景、现实约束,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梳理和总结,将对未来农地非农化制度的创新产生有益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