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261)
- 2023(21628)
- 2022(17839)
- 2021(16382)
- 2020(13758)
- 2019(31005)
- 2018(30555)
- 2017(58100)
- 2016(31421)
- 2015(34616)
- 2014(34898)
- 2013(34093)
- 2012(31564)
- 2011(28283)
- 2010(28667)
- 2009(26586)
- 2008(26176)
- 2007(23453)
- 2006(20938)
- 2005(19410)
- 学科
- 济(147424)
- 经济(147262)
- 业(103546)
- 管理(100302)
- 企(90560)
- 企业(90560)
- 方法(55766)
- 数学(45104)
- 数学方法(44561)
- 中国(40471)
- 财(39525)
- 农(39155)
- 业经(38606)
- 地方(33821)
- 学(28119)
- 制(27933)
- 农业(27574)
- 务(25462)
- 财务(25387)
- 财务管理(25345)
- 理论(24718)
- 企业财务(24132)
- 技术(23358)
- 和(22745)
- 贸(22219)
- 贸易(22201)
- 融(21914)
- 银(21914)
- 金融(21905)
- 银行(21880)
- 机构
- 学院(448068)
- 大学(444873)
- 济(191431)
- 经济(187596)
- 管理(171284)
- 研究(155785)
- 理学(145980)
- 理学院(144307)
- 管理学(141822)
- 管理学院(140955)
- 中国(120341)
- 京(95313)
- 科学(92887)
- 财(90651)
- 所(78968)
- 农(74202)
- 研究所(70977)
- 财经(70547)
- 中心(70521)
- 江(69821)
- 经(63995)
- 业大(63090)
- 北京(60230)
- 经济学(59029)
- 范(58610)
- 师范(57992)
- 农业(57671)
- 院(56449)
- 州(55300)
- 经济学院(52767)
- 基金
- 项目(291826)
- 科学(231634)
- 研究(214651)
- 基金(212444)
- 家(185161)
- 国家(183563)
- 科学基金(158382)
- 社会(138661)
- 社会科(131443)
- 社会科学(131415)
- 省(114488)
- 基金项目(111104)
- 自然(100708)
- 教育(98575)
- 自然科(98397)
- 自然科学(98372)
- 自然科学基金(96630)
- 划(95835)
- 资助(86288)
- 编号(85751)
- 成果(69988)
- 重点(66329)
- 发(66307)
- 部(64343)
- 创(62196)
- 课题(60341)
- 国家社会(58181)
- 创新(57640)
- 教育部(55421)
- 科研(55226)
- 期刊
- 济(224444)
- 经济(224444)
- 研究(137986)
- 中国(95524)
- 财(74076)
- 管理(70665)
- 农(68631)
- 学报(67603)
- 科学(64202)
- 大学(52412)
- 教育(50609)
- 学学(49411)
- 农业(46491)
- 融(44001)
- 金融(44001)
- 技术(42584)
- 财经(36584)
- 经济研究(36089)
- 业经(35998)
- 经(31728)
- 问题(28827)
- 业(26755)
- 技术经济(24206)
- 贸(22467)
- 统计(21500)
- 世界(21366)
- 现代(20869)
- 版(20717)
- 商业(20316)
- 策(19935)
共检索到696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栾秋琳 晋茜茜
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在空间视角上探讨政府补贴是否有效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水平是影响政府补贴发挥政策效应的门槛变量,当区域一体化水平较低时,政府补贴不能有效促使企业转移到西部地区。而当不同企业对政府补贴反应异质性时,政府补贴不能有效促进高效率企业率先转移到西部。实证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促使政府补贴发挥政策效应存在临界值,当区域一体化水平大于该临界值时,政府补贴才对企业转移发挥显著作用。只有持续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且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企业补贴力度,才能有效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亚宁
针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突出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框架,提出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因素;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甘肃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分布与集聚情况;通过引入空间矩阵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正相关性;相对市场规模、知识存量、产业份额、城镇化水平、贸易自由度及资本投入均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框架可以解释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段巍 吴福象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勾勒的开放格局,构建两国四地区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开放格局变迁与区域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地理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格局的变迁会引致国际市场对产业的"向心力"与"离心力"发生改变,临近一个区域的国际市场规模越大,集聚力就越大;临近的外国竞争产品越多,分散力就越大;构建内陆的国际贸易通道,会使得本国产业布局趋于分散化,降低外部市场一体化对本国造成的冲击;内陆国际贸易通道改变了本国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地理重塑的影响,当国内一体化优先于国际一体化时,本国市场进一步一体化会导致产业布局沿"从分散到集聚再到分散"的"钟状曲线"路径演化。因此,以统一的大国市场体系为基础,打造欧亚大陆上的陆路开放通道,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以及破解"胡焕庸线"难题的关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孟叶 吴浩波
从早期的评介与比较到后来的应用与吸收,国内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仍处在追赶与模仿阶段,能理论建模的虽不少,真正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却鲜有耳闻。经历了早期的“火爆”到“因其局限性而感到失望”的阶段后,约从2008年开始,国内外新经济地理学在反思、完善中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依据思想、方法和技巧,这些进展主要体现在6个方向上:城市与城市体系、异质性、运输成本、标定、与地理学融合,以及公共政策。在这些方向中,城市与城市体系理论、异质性的深化、运输成本内生化、公共政策可以成为未来主攻的方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安国 杨开忠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光
由克鲁格曼所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已经发展成熟,"新"新经济地理学产生并迅速发展,融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从微观视角重新探讨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问题。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和分析框架,之后详细综述和分析了基于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沿研究,包括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企业异质性对区域政策的影响和基于微观数据的企业异质性实证研究等方面。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
“新”新经济地理学 企业异质性 区位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薛领 张晓林 张天骄
做高质量的好产品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以自由企业家(FE)模型为基础,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引入产品质量因素,构建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品质量模型(FE-Q),讨论区域一体化与地方品质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FE-Q模型表明,运输成本和区域一体化是集聚力,地方品质是一种新的集聚力,但两者对产品质量的作用机制不同。当两地区存在地方品质差异时,区域一体化程度对于当地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两种可能:提升产品质量或不产生影响。如果两地区地方品质差异不大,运输成本是影响产业集聚的主因;当两地区地方品质差异较大时,地方品质成为影响产业集聚的主因,且地方品质越高,产品质量越好。另外,一个地区产品替代弹性的增加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朱廷珺 林薛栋
文章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有资本积累的D-S模型,证明了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技术落后国均可以通过资本积累渠道实现技术赶超。通过FC模型论证了初始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开展区域一体化会通过资本集聚效应拉大区内各国技术差距。对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实证分析,在剔除东西德合并、欧元诞生初期对外围国家的资产价格虚估作用和美国次贷危机因素后证实了这一假说。我国应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吸引区域内资本向国内的相对流入,推动技术赶超。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久文 李爱民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在整体效率和空间平等间进行权衡,经由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相对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战略重点和区域政策,因而积累了大量的区域问题。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与分散的角度重塑未来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本文结合区域发展现实和区域发展阶段,提出"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构建了"四大板块并重,五条轴线共举,七个经济圈,若干城市群"四个层次的国土开发空间模式,以提高分散力为核心,促进空间平等和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拉昌,魏也华
近年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义进入了制度重建的新阶段,社会科学日益重视“制度”因素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章深入分析西方学者提出的制度转向、制度厚度概念及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评析,并简要探讨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雄浪 杨继瑞 郑长德
文章在对新新经济地理学假设进行拓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层面对企业异质性、规模报酬与劳动力空间流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地区间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固定成本呈正向变动关系;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发展与彼此对外市场开放相互依赖;由于落后地区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棒—棒均衡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规模报酬 劳动力空间流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枭吟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局限性是过分依赖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替代弹性效用函数和冰山运输成本等假设条件,大量运用抽象数学模型,缺乏实证检验。随着空间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会不断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模型 理论扩展 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汤学兵
保罗·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其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分支之一,标志着区位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近年来,新经济学不仅在理论上深入发展,而且产生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本文在回顾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演进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实证研究成果,最后在分析新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困难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理论演进 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朝臣
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Krugman,1998)。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重新考察,其目的在于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范畴之中。新经济地理学除了构建反映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现象的理论模型外,还特别强调运用所构建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对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有关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案例所做的论述,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学术界的若干争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安虎森 刘军辉
文章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拓展,纳入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作为约束,研究我国劳动力钟摆式流动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研究表明,当技术进步率达到能够释放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将发生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这种劳动力流动会加剧区际发展的差距;当技术进步率达到欠发达地区也能够承接产业转移时,原先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将反向流动,劳动力反向流动会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