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20)
2023(5981)
2022(5466)
2021(5018)
2020(4685)
2019(10962)
2018(11002)
2017(21790)
2016(11912)
2015(13776)
2014(14098)
2013(14036)
2012(13212)
2011(11917)
2010(12075)
2009(11443)
2008(11653)
2007(10814)
2006(9236)
2005(8188)
作者
(35488)
(29744)
(29709)
(28357)
(18777)
(14233)
(13919)
(11700)
(11067)
(10615)
(9904)
(9869)
(9495)
(9381)
(9222)
(9196)
(9173)
(8845)
(8599)
(8588)
(7408)
(7252)
(7212)
(6762)
(6728)
(6708)
(6696)
(6610)
(6011)
(5969)
学科
(51844)
经济(51795)
管理(41021)
(37029)
(31443)
企业(31443)
方法(27317)
数学(24134)
数学方法(23943)
(17768)
(13101)
中国(11282)
(10676)
财务(10651)
业经(10641)
(10622)
财务管理(10619)
企业财务(10095)
(9674)
地方(9222)
(9109)
贸易(9109)
(8840)
农业(8549)
(8410)
技术(8296)
理论(7800)
(7509)
(7402)
(7049)
机构
大学(180557)
学院(177472)
管理(73593)
(73199)
经济(71646)
理学(63524)
理学院(62892)
管理学(62041)
管理学院(61679)
研究(55473)
中国(42176)
(37350)
(35951)
科学(34241)
(29787)
(28411)
财经(28212)
中心(27335)
业大(26705)
(26527)
研究所(25702)
(25456)
农业(23674)
北京(23126)
经济学(22311)
(22028)
师范(21821)
(21188)
财经大学(20767)
经济学院(20400)
基金
项目(115881)
科学(90932)
基金(84656)
研究(84397)
(73028)
国家(72461)
科学基金(62230)
社会(53335)
社会科(50540)
社会科学(50522)
基金项目(45421)
(45109)
自然(40259)
自然科(39326)
自然科学(39313)
教育(38815)
自然科学基金(38657)
(37798)
编号(35517)
资助(34879)
成果(29846)
(26332)
重点(25605)
(24013)
(23886)
课题(22928)
教育部(22669)
科研(22650)
项目编号(22606)
创新(22357)
期刊
(76206)
经济(76206)
研究(47899)
(31206)
中国(31039)
学报(27718)
(25493)
科学(24173)
管理(23563)
大学(20011)
学学(18596)
农业(16850)
技术(14961)
教育(14468)
财经(14004)
(13821)
金融(13821)
图书(12817)
经济研究(12478)
业经(12119)
(11883)
问题(10419)
理论(10234)
技术经济(9711)
(9617)
财会(9554)
实践(9400)
(9400)
情报(9309)
统计(9145)
共检索到255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建南  章磊  孟凡蓉  
政府绩效评价活动中,绩效信息使用者(如组织部门)与信息提供者(如评价对象)之间的良好合作,不仅有利于组织部门对评价对象做出客观、准确地评价,也有利于强化政府绩效评价作为推动政府工作的"有力抓手"。文章将引入博弈论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卢方元  
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是政府宏观决策、企业与居民微观决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因此,统计信息一定要真实可靠。当前,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国家统计局和各级统计机构,加强了统计数据质量检查、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并且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统计...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江金锁  
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决定了企业股东需要监督企业经营者。中美两国不同股权结构下股东内部相互之间就“监督经营者”展开的博弈导致了两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对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 ,不能片面强调“股权治理”而应进行“相机治理”。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陈应侠  张斗胜  
本文将博弈论引入到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中,通过利用博弈论的原理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即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模型、企业与投资者的博弈模型以及企业与注册会计师的博弈模型,并对博弈主体行为选择作出分析,从而形成会计信息披露的纳什均衡,最后提出了相关治理措施,试图从根本上找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途径。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瑞稳  
当前越来越多的公司为了谋求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多借助于上市的形式来筹集资金。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数量的逐渐增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不断爆出会计造假等丑闻,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有关,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政绩等因素的考虑,把上市公司当作地方政府用以满足地方利益甚至是私人利益的工具。地方政府在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中扮演着十分复杂的角色。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汪卫霞  汪雷  
政府信息故意失真是我国政府信息管理中的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从行为科学看,一方面,政府官员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况造成了他进行政府信息故意失真的引力和压力,进而形成政府信息故意失真的动机;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制度和政府环境也为之提供了进行政府信息故意失真的客观条件,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政府信息的民主化管理。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陶长琪  
会计信息失真是全球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当前研究更多是基于定性上的分析。本文通过引入重复博弈构建了企业管理层会计信息造假的博弈模型并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开展了企业管理层与利益相关者进行会计信息造假合谋的研究,得到了避免企业管理层及其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失真的充分条件。最后,论文进行了政策性探讨。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周夏飞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特征表现为利润操纵,而形成这种失真的主要原因是上市制度、配股制度、摘牌制度及审计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缺陷,因此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应主要进行制度调整,包括资源配置制度的调整、市场监管制度的加强及审计质量保障制度的健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玉  
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保证权益人的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会计信息的失真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地干扰了会计工作以及其它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特别对企业经济决策可能造成误导,对权益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本文从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会计的模糊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利益动因等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深入探讨,这些结论为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符涛  许雄奇  
与统计相关的各行为主体包括国家统计局、各级地方政府(省、市、县等)的统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统计机构等。由于逐级上报的统计过程中多级委托——代理链条的存在以及不恰当的制度安排,与统计相关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基于自身成本——收益考虑的博弈致使各级统计部门层层作假而使统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普遍。本文试图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统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雷又生  耿广猛  王秋红  蔡报纯  
本文从道德角度分析了会计道德缺失造成信息失真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建立和恢复诚信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措施 :明确新的市场道德准则 ,缩小道德自由空间 ,克服领导的短期化行为 ,建立道德监督评价机制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丽莉  王怀明  
尽管许多企业已获得质量安全认证,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依然不断,由此使得政府部门、学者、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认证有效性的极大关注。研究发现:农产品生产企业与认证机构的博弈模型存在纳什均衡,虚假认证行为与政府抽查概率、惩罚力度、消费者反应程度、农产品质量标准等因素有关。为提高农产品质量认证有效性,应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加大政府对认证机构监管频率与违规处罚力度、健全农产品安全事件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准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湛正群  
文章尝试运用制度理论和博弈理论来分析和解释企业进行ISO贯标的动因与效果。文章认为,在ISO贯标的早期,企业大多是采用的强制性机制;在ISO认证的中期,企业认识到进行ISO认证所带来的好处,开始进行竞争性模仿;目前则更多是一种制度性模仿,因为企业如果不采用ISO质量标准就无法被业界所认可。制度性模仿所产生的一个主要的后果就是标准与企业实际运作的分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