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01)
2023(10087)
2022(8547)
2021(8254)
2020(6973)
2019(16576)
2018(15912)
2017(29644)
2016(16228)
2015(18663)
2014(18005)
2013(18303)
2012(17148)
2011(15425)
2010(15544)
2009(14686)
2008(15172)
2007(13391)
2006(11882)
2005(11107)
作者
(43666)
(36266)
(35857)
(34581)
(23236)
(17136)
(16587)
(13967)
(13749)
(12930)
(12471)
(12249)
(11680)
(11477)
(11270)
(11159)
(10723)
(10506)
(10468)
(10197)
(8954)
(8850)
(8633)
(8185)
(8133)
(8129)
(7987)
(7852)
(7231)
(7061)
学科
(73829)
经济(73759)
管理(60839)
(53657)
(46966)
企业(46966)
方法(37946)
数学(34233)
数学方法(34109)
(28466)
中国(21674)
(18547)
财务(18524)
财务管理(18481)
企业财务(17794)
(16241)
(15703)
(15502)
贸易(15494)
(15187)
业经(13672)
(12647)
银行(12635)
(12408)
金融(12408)
(11917)
(11258)
(10943)
(10729)
地方(10651)
机构
大学(233242)
学院(226808)
(110556)
经济(108746)
管理(94333)
理学(79534)
理学院(78764)
研究(78427)
管理学(78210)
管理学院(77726)
中国(66510)
(56294)
(49147)
财经(43298)
(39908)
科学(39393)
(38004)
中心(36325)
经济学(35811)
研究所(33651)
财经大学(32742)
经济学院(32402)
(32223)
北京(31992)
(29108)
(27774)
商学(27003)
商学院(26783)
业大(26008)
(25901)
基金
项目(141836)
科学(114157)
基金(108953)
研究(106301)
(93309)
国家(92645)
科学基金(80595)
社会(72765)
社会科(69445)
社会科学(69428)
基金项目(56465)
自然(49230)
(48987)
教育(48747)
自然科(48134)
自然科学(48120)
自然科学基金(47385)
资助(46093)
(43061)
编号(40109)
(35389)
成果(33739)
国家社会(32123)
重点(31658)
教育部(31610)
人文(29945)
中国(29761)
(29418)
(29121)
大学(28202)
期刊
(119046)
经济(119046)
研究(75633)
(48748)
中国(47549)
管理(38632)
科学(29175)
学报(28263)
(27782)
金融(27782)
(24183)
财经(23315)
大学(23068)
学学(21378)
经济研究(20634)
(20099)
教育(19264)
技术(18665)
(17189)
农业(16430)
国际(16362)
问题(15558)
世界(14861)
业经(14331)
会计(13398)
(12755)
技术经济(12601)
财会(12314)
统计(11041)
理论(10618)
共检索到3636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凯  黄汉民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通过大量的统计资料分析,揭示了跨国公司投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数量、结构及模式上的变迁情况,度量了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基础设施行业中存量和流量变化,并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2000~2010年外商在华投资基础设施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基础设施与政府管理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意味着建立高效率和服务型政府及稳定开放的经济环境对刺激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从短期来看,两者属非动态均衡关系,政府管理效率对跨国公司投资基础设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场分割,提高分工精度这三条路径,减轻或消除要素资源错配。分地区比较还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系数,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与技术水平提高、投资规模扩大、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改善等措施同步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效。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初宜红  张鑫  
本文利用2011~2015年全国22个省级面板数据构造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地方政府税费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看,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地方政府税费显著正相关;就税费结构而言,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地方政府收费的相关度显著高于地方政府税收;从公共基础设施行业分布看,经济性基础设施投资与地方政府收费的相关度显著高于社会性基础设施;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地方政府收费的相关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刚性增长下税费结构性调整的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传旺  罗源  姚昕  
为了探寻现阶段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能否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居民效用、交通基础设施与空气污染的相互作用机理,并运用2000—2012年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为控制内生性问题,本文采取反映样本城市地形特征的城市坡度指数作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工具变量,估计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通过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偏误后,改善作用更加明显,且大于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对空气污染的边际影响;与道路投资相比,道路面积的增长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应更好。本文的政策启示是:现阶段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侧角度,寻找城市空气污染难题的解决思路,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与充分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早  杨光  李康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转型过程的深入,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呈现出下降趋势。我们通过一个无限期经济增长模型刻画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证明两者之间存在"拐点"。同时利用中国大陆1985—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长期关系中存在"拐点值",即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超过"拐点值"后,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呈现出明显递减的趋势。因此,逐步放弃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适当扩大公共投资领域,提升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应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早  杨光  李康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改善现有基础设施,优化经济增长物质基础;二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不合理的地区投资规模与结构,将会导致投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下降,进而抑制经济增长。本文以中国2003—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东、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型关系;(2)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高强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适时适度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地区规模与结构,将有助于减少基础设施产能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炜  张豪  
文章利用2002-2016年我国25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信息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区域差异;在东、中部地区,电信网络基础比信息服务水平的影响更大,而在西部地区信息服务水平的影响更大;在信息行业快速发展时期,电信网络基础与信息服务水平之间呈现互补效应,并且对信息服务水平有拉动作用。因此,要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提高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为大数据革命奠定发展基石。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家民   马晓钰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网络强国建设的“新基石”,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公共资源。在分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双循环发展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6—2022年我国284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构建双循环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政策冲击事件,利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系统考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双循环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赋能双循环发展。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及内生性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分析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双循环发展产生的显著正向影响,呈现出从西部地区到中部地区、再到东部地区,从三四五线城市到一二线城市,从外围城市到中心城市依次递增的地理梯度特征。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力收入、促使供应链配置多元化和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渠道促进双循环发展。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第一,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部署,打通双循环发展的堵点。政府需要以数字中国为导向,持续升级和改造传统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第二,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力收入、优化供应链配置和提升供应链效率。改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环境,以缓解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再生产环节循环信息差,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发展。第三,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采取因势利导和因情施策的政策。引导发达地区为欠发达地区提供试点政策的可行性经验和技术指导支持,欠发达地区需要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特点、资源禀赋优势、地理区位条件,积极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举措,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实现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动态循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翼飞  
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生产所需的要素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宽带中国”战略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0年上市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和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前后企业转型升级的效果差异,结果发现:“宽带中国”战略通过降低企业代理成本、促进企业间良性互动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且“宽带中国”战略的受益范围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具有扩散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如果企业所在地营商环境优良,且企业自身重视创新努力,则“宽带中国”战略的积极效果会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为信息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钞小静  薛志欣  孙艺鸣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会给对外贸易升级带来更加突出的影响。本文从技术扩散视角出发,在贸易环节、竞争条件与要素流动的三维分析框架下阐释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对外贸易升级的理论机理,并基于2004—2016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相对于互联网应用水平而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在推动对外贸易升级过程中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处理之后依然成立。第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能够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推动对外贸易升级,尤其是在贸易环节的组织与要素流动的加速两个方面更为突出。第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对外贸易升级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在长期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本城市对外贸易升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第四,上述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和城市异质性,尤其是2012年以后这一正向作用得到明显强化,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一正向激励也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文斌   曹笑天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碳减排提供了新引擎,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技术的实际载体,其建设与完善对于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文章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9—2019年全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促进城市碳生产率的提升,且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促进绿色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进而提高碳生产率。因此,建议加快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贯彻数字中国战略;激发绿色创新动力,强化空间溢出效应;建立协同治理机制,促进数字经济联动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房景   姚树洁   冯根福   安磊  
培育调动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资源,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加,是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作为一项典型政府生产性支出,高铁建设可能会对消费市场发展产生挤入或挤出两种方向的作用。本文从典型居民消费需求出发,建立两城市内贸框架,推导高铁影响消费市场发展的理论模型,从居民闲暇时间配置微观视角和市场一体化宏观视角,提出高铁影响消费市场发展的两种理论机制。基于理论模型,本文使用2007年至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高铁能否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可以显著激发外围城市的消费市场发展,但对中心城市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从微观个体视角和宏观市场总体视角来看,高铁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来自于影响居民闲暇时间配置和减轻商品市场分割程度。上述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也即推动高铁建设,有利于挖掘调动外围城市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锐波   吴云峰   马小毅  
经济韧性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提高城市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水平,这使城市更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还是有利于城市利用外部资源抵御冲击,是亟需解答的问题。在测算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基于2007-2020年高铁开通数据和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这种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和不同内部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城市间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机制分析表明,活跃创新创业、提升人力资本和促进产业集聚是对外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传导机制。此外,高铁开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溢出效应,对周边城市产生显著的间接扩散作用,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徐冬阳  刘晓辉  
文章以中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为样本(1995~2015年),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检验了中国各省基础设施建设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每提高1%会导致内部实际汇率升值0.194%~0.243%;基础设施建设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具有强而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实际汇率的经验影响上空间溢出效应的贡献达到了63.40%~67.49%;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可贸易品成本和生产率两个渠道推动实际汇率升值。上述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因此基础设施是中国实际汇率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