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46)
2023(9951)
2022(8304)
2021(7804)
2020(6551)
2019(14712)
2018(14078)
2017(27902)
2016(14522)
2015(15876)
2014(15246)
2013(14297)
2012(12639)
2011(10806)
2010(10369)
2009(9042)
2008(8236)
2007(6724)
2006(5187)
2005(4058)
作者
(34647)
(28934)
(28714)
(27645)
(18266)
(13824)
(13119)
(11516)
(11101)
(9910)
(9823)
(9707)
(9082)
(8712)
(8700)
(8638)
(8532)
(8468)
(8243)
(8218)
(6925)
(6751)
(6716)
(6623)
(6542)
(6441)
(6135)
(5860)
(5745)
(5646)
学科
(55572)
经济(55512)
管理(42897)
(39663)
(31887)
企业(31887)
方法(29400)
数学(26668)
数学方法(26325)
(16637)
中国(16392)
(15843)
业经(11966)
农业(11100)
地方(10291)
(9690)
财务(9655)
财务管理(9632)
企业财务(9198)
(8948)
贸易(8945)
(8917)
技术(8863)
环境(8732)
(8691)
(8040)
(8037)
(7874)
理论(7788)
(7671)
机构
学院(186708)
大学(186582)
(80226)
管理(79738)
经济(78871)
理学(71194)
理学院(70494)
管理学(69405)
管理学院(69028)
研究(54289)
中国(39410)
(36747)
(35949)
财经(30606)
科学(30566)
(28337)
中心(26997)
经济学(26356)
业大(24809)
(24163)
经济学院(24086)
(23654)
师范(23461)
财经大学(23388)
(22861)
(22243)
商学(21016)
北京(21006)
研究所(21002)
经济管理(20909)
基金
项目(141672)
科学(115887)
基金(108077)
研究(105277)
(92714)
国家(91991)
科学基金(82440)
社会(72024)
社会科(68502)
社会科学(68488)
基金项目(58130)
(53581)
自然(52291)
自然科(51198)
自然科学(51187)
自然科学基金(50256)
教育(49025)
(45261)
资助(42017)
编号(41213)
(32712)
重点(31433)
国家社会(31284)
成果(31247)
(30526)
(29484)
教育部(29423)
人文(29022)
创新(28503)
(28150)
期刊
(75160)
经济(75160)
研究(48671)
中国(29738)
(28865)
管理(27524)
科学(23989)
学报(23021)
大学(19619)
(19155)
学学(18752)
技术(16398)
教育(15832)
财经(14749)
农业(13428)
经济研究(12723)
(12712)
业经(12596)
(12449)
金融(12449)
问题(10449)
统计(8369)
资源(8319)
技术经济(8299)
财会(8281)
理论(8248)
科技(8179)
(8121)
现代(8072)
(8010)
共检索到2432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兰冰  刘泽宇  
将2014—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地级市层面数据相匹配,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考察政府治理水平对流动劳动力就业选址行为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治理水平对劳动力流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治理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流动劳动力到该城市就业的概率提高3.5个百分点;稳定预期、收益驱动和就业网络是政府治理水平影响劳动力就业选址行为的重要“就业硬实力”机制,追求公平包容导向则是政府治理水平影响劳动力导入的“就业软实力”机制;政府治理水平对女性、农村户籍、雇员身份、年轻人和受教育水平较高者的劳动力就业选址行为影响效应较大;政府治理水平提高不仅有利于吸引劳动力流入,而且有利于提高流入劳动力的留居意愿,是影响“引进来”与“留得住”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伟增  张晓楠  郑思齐  
本文利用2011—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考察了空气污染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就业选址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的PM2.5浓度上升1μg/m~3,流动人口到该城市就业的概率将显著下降0.39个百分点。第二,通过对比空气污染和收入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概率的影响可以计算得到流动人口对于PM2.5浓度降低1μg/m~3的支付意愿约为326元/月。第三,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高,以及男性、已婚/已生育、非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在就业选址时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要更高。此外,研究还发现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丰富了环境污染与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城市与环境治理和劳动力流动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凯杰  杜志英  
本文构造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并将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城市层面特征数据相匹配,利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营商环境对劳动力流动就业选址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商环境优化对劳动力流入起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营商环境优化对45岁以上已婚女性、低学历劳动力、技术类劳动力的城市就业选择行为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强化工业竞争力,提高劳动力就业选择概率;城市落户门槛在营商环境对劳动力流动选址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政府应强化营商环境建设,降低落户门槛,搭建统一的劳动力流动信息平台,吸引人才流入,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彭小辉  张碧超  史清华  
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13年村级数据,运用固定效应的面板Tobit模型,在控制了时间、个体固定效应和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离婚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都会显著提高农村离婚率,但与劳动力流入相比,流出对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从流动方向和区域视角看,劳动力流出对内陆地区农村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而劳动力流入对沿海地区农村离婚率的影响更明显。同时,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家庭孩子数量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离婚率。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农村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随着劳动力流入的逐年增加,其对农村离婚率的影响不容忽视,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应引起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雪  宋宇  赵培雅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基于智能化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现实影响,本文从劳动力供给的视角,根据劳动力技能获取渠道,将劳动力分为教育型、技术型及创业型,并利用2006-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异质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应用对教育型及创业型劳动力的提升效应为正,但抑制了技术型劳动力就业。(2)各类型劳动力就业情况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3)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智能化对教育型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能够促进技术型劳动力就业,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智能化促进了个人创业行为。(4)人工智能应用会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教育型劳动力就业,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人工智能应用与技术型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创业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结论对于当前劳动力市场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屠年松   郑雅哲   官波  
人工智能是驱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深刻影响着劳动力要素的空间流向与配置机制。采用2014—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工业机器人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力迁出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低学历水平劳动力的影响最大。分地区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均受到替代效应的影响,但东北部地区则获得了由人工智能挤出的劳动力流动入。机制分析发现,转移支付及医疗保险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调节效应,能够抑制人工智能对劳动力迁出的影响。最后,在对人工智能投资扩张的背景下,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程中的“索洛悖论”,发现新技术需发展至一定水平才能破解悖论,实现人力资本的空间优化配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守身  
论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李守身劳动力流动问题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本主义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推广了机器的使用,从而使工资超过一般水平,吸引雇佣工人从不发达国家逐渐外流,推毁了劳动力流动的农奴制的、行会制的、地主的和宗教的障碍。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开创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瑕  
刘少波在《人口学刊》1985年第6期上发表的浅谈劳动力的流向规律及第三产业在我国就业战略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劳动力的流向并不是杂乱无章、任意发生的,而是表现出一定的、内在的必然性,遵循一定的规律。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崔传义  赵树凯  
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区域流动来看,作为劳动力输入区的江苏省无锡县,有两个显著特征:(1)地处长江下游太湖水网地带,由人口稠密的乡村所构成。辖区面积1234平方公里,除去太湖水面为960平方公里。设有35个镇,584个行政村,总人口10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96万人,劳动力55.4万个,耕地面积83.7万亩。它本身不是城市,而且没有县城,县直单位设于无锡市区。但处于上海、南京两大城市之间,环围无锡市,京沪铁路从中穿过,易受城市幅射。(2)就业机会来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发展,使这里变为以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农业区。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480.9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436.1亿元,占91%,其它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淑瑶   汤吉军   刘达   石玉堂  
政府数据开放是数字时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制度工具,评估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是科学施政的前提。文章以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上线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重差分模型,从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双重视角,实证检验政府数据开放对企业就业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政府数据开放可以刺激企业就业规模增长,并改善企业职能就业结构和技能就业结构,该影响通过刺激企业产出增长、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助推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予以实现,并因企业要素密集程度异质性而存在差异;拓展分析发现,开放质量同样是影响企业就业规模、就业结构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为政府在数字时代更好发挥治理效能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江淑斌  苏群  
劳动力转移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可能是农业收入下降或非农部门工资上涨。虽然都能促进非农就业,但这两种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基于此,笔者考察了短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因非农就业动力而异。农业收入下降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抑制土地流转;而非农部门工资上涨拉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促进土地流转。因此,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没有引发土地快速流转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玲  
本文基于2010-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了流动劳动力的重点流出与流入中心,运用差序格局理论,从地缘角度考察流动劳动力就业地选择,并通过Mlogit回归方法,对影响流动劳动力就业地选择因素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劳动力依然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收入对于就业地选择仍具显著影响。同时,就近迁移比重变大,说明经济发展在收敛,地区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梅新想  刘渝琳  
基于2003-2013年31个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总体和相对劳动力供给方面对地区分行业平均工资指标进行分析,并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入在引起低附加值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提高的同时显著降低了该地区相对全国的劳动力供给,对本地工资具有积极作用,但是邻近地区劳动力流入量的增加会恶化本地的行业工资水平。进而发现劳动力流入会增强本地劳动保护而弱化邻近地区的劳动保护,政府保护会通过劳动力流动对行业工资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虑及交互作用,劳动力是否流入与劳动保护无关,能否导致过剩供给则在于劳动保护强度,同时还验证了低附加值产业对地区经济的绑架效应并不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消失...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袁建国  程晨  后青松  
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失业增加和企业盈利下降是中国当前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也为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考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并结合中国政府失业治理的制度背景分析其影响机理,可以拓展关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后果的研究,还可为研究盈余管理的新动机和新特征提供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证据。利用2003年至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以职工平均工资作为劳动力成本的衡量指标,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对盈余管理水平进行估计,并分别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和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检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以保证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大湖  丁士军  陈玉萍  
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本文以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和流动方式为切入点,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2009-2019年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劳动力流动总规模扩大不仅可以提高本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可以促进邻近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农村劳动力本地流动、外出-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流动方式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差异化明显,外出-省内流动的直接效应大于跨省流动,本地流动的直接效应最小。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多数消费支出项目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推动农村消费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