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64)
- 2023(8373)
- 2022(7153)
- 2021(6561)
- 2020(5645)
- 2019(13217)
- 2018(12857)
- 2017(25895)
- 2016(13816)
- 2015(15333)
- 2014(15034)
- 2013(14763)
- 2012(13390)
- 2011(12068)
- 2010(12385)
- 2009(11051)
- 2008(10582)
- 2007(9546)
- 2006(8073)
- 2005(7176)
- 学科
- 济(65544)
- 经济(65500)
- 管理(38106)
- 业(36786)
- 方法(32885)
- 数学(30190)
- 企(29789)
- 企业(29789)
- 数学方法(29661)
- 农(16325)
- 贸(15874)
- 贸易(15870)
- 易(15549)
- 财(15279)
- 中国(14458)
- 业经(13725)
- 出(13026)
- 地方(12607)
- 产业(11174)
- 学(10475)
- 农业(10468)
- 技术(10373)
- 制(10285)
- 理论(9067)
- 口(8372)
- 出口(8371)
- 出口贸易(8371)
- 环境(8282)
- 体(7942)
- 划(7663)
- 机构
- 学院(196418)
- 大学(194741)
- 济(88448)
- 经济(87031)
- 管理(79662)
- 理学(70370)
- 理学院(69669)
- 管理学(68324)
- 管理学院(67976)
- 研究(62442)
- 中国(45636)
- 京(39656)
- 财(38602)
- 科学(37895)
- 农(31695)
- 财经(31044)
- 所(30511)
- 业大(29757)
- 经济学(28753)
- 中心(28392)
- 经(28369)
- 江(28214)
- 研究所(27939)
- 经济学院(26349)
- 农业(24939)
- 北京(24207)
- 财经大学(23253)
- 范(23109)
- 师范(22842)
- 院(22647)
- 基金
- 项目(138203)
- 科学(110761)
- 基金(102963)
- 研究(98307)
- 家(89758)
- 国家(89142)
- 科学基金(77791)
- 社会(65559)
- 社会科(62849)
- 社会科学(62834)
- 省(54679)
- 基金项目(54302)
- 自然(50185)
- 自然科(49144)
- 自然科学(49136)
- 自然科学基金(48308)
- 教育(45618)
- 划(45126)
- 资助(43259)
- 编号(37743)
- 重点(31197)
- 部(31014)
- 发(30328)
- 创(29452)
- 成果(28809)
- 国家社会(28218)
- 创新(27575)
- 教育部(27008)
- 人文(26480)
- 科研(26478)
共检索到274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郭小东 刘长生 简玉峰
传统的产业发展阶段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各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同变迁模式。本文从政府支出规模、生产要素积累这一新的角度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世界上2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基本结论是,政府支出通过改变全要素生产率和各个产业的资本、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积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对第一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产生消极影响。但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体系形成的决定因素是要素的原始积累能力,政府支出只对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证检验结论为我国产业结构的独特性提供了有力解释。
关键词:
政府支出 要素积累 产业结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检 石大千 吴可
通过将财政支出效率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了财政支出效率与产业结构的要素积累模型。结果表明,财政支出效率对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资本和劳动的积累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动,财政支出效率积累资本的效应大于积累劳动。同时,资本、劳动的产业效应明显大于财政支出效率积累要素的产业效应,表明一国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要素的原始积累,财政支出效率只是起到了促进作用。分地区结果表明,财政支出效率不仅具有要素积累作用,还引致了要素的流动,东西部地区要素从劳动密集型流向资本密集型,中部不显著。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卫东 石大千
产业结构的变动源于要素的积累变化,而金融发展对要素积累具有明显作用。本文通过构建要素积累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要素积累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结论表明,金融发展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和各个产业资本和劳动的积累,对第一、二产业产生负向影响,且对第一产业的负向影响大于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产生积极影响,存在明显的"产业替代效应"。但是,影响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是要素的原始积累能力,金融发展只是起到推动作用。并且,金融作用的发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呈现出"U"型结构。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峥嵘 朱蕾
本文从要素流动角度,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上实证检验了中国A股市场是否存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有效推动了三次产业和工业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市场流动性的高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负向效应,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可以降低该负向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显著,并在创业板市场上最具成长性,而且行业内资本集中度越低、市场风险越高,越能激励行业内企业上市。本文据此在扩大股票市场规模、增强市场流动性、上市资源选择、创业板市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建安 张望
首先,在Romer(1986)、Lucas(1988)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四部门模型,将政府支出分为教育支出与生产建设支出,以分析政府支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得出了政府支出是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其效力的发挥取决于各要素之间比例是否合适的结论。然后,利用1978~2006年中国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强促进作用,政府支出与人力资本的形成存在着不确定的关系,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负向作用。因此认为,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只是单纯地依赖教育体系供给,缺乏"干中学"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吴信坤
国际直接投资的本质是以资本为载体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与重新组合,这是当前全球化经济深入发展的根本动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主导者,扮演着生产要素流动与重组的组织者与实施者的重要角色。文章深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变化要素层面的成因,选取6个发达国家共20年的相关数据,使用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专利技术、研发实力、品牌经营管理以及货币资本等高级要素的积累对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有直接推动作用,同时也探讨了若干有利于高级要素培育与积累的途径。
关键词:
高级生产要素 对外直接投资 发达国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文忻 陆云航
基于1987—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一方面,基础教育的普及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资金和高水平人力资本向城市集聚则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体现了城乡要素积累差异。另一方面,城市化明显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外开放和财政支出的扩大都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
要素积累 政府政策 城乡差距 面板数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陆云航
形成城乡收入差距既有城乡要素积累差异的原因,又有政府政策的作用,本文综合考察了这两类因素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1987 ̄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基础教育的普及对于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正面作用,而资金和高水平人力资本向城市集聚则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很大程度上是城乡要素积累差异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城市化明显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外开放和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程度的扩大则都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财政支出的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影响,这体现了政府政策的效应。另外,产业结构的升级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非国有化以及金融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力较弱。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政府政策 城乡差距 面板数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凯明 王钰冰 杭静
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关键区别之一。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将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产生重大影响,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基于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和正外部性特征,从数据要素改变产业规模报酬属性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在宏观经济层面系统研究了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对产业结构转型、分配结构演化和生产率提升的变革性影响。本文提出,数据要素在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对不同要素密集程度的产业产生不同程度的规模效应,由此推动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转型并提升劳动生产率,甚至可以促使结构转型路径发生方向性转变,形成效率和公平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对数据要素局部外部性越强的产业,政府应实施更大规模的财政补贴或减税降费,在常态化监管中注重引导创新发展;对数据要素局部外部性越弱的产业,政府应实施更大力度的数据权属保护或数据隐私保护,并适度加强再分配收入调节。本文创新性地提出规模效应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又一重要经济力量,这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结构转型趋势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政府发挥“有为”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三兴 陈帅 吕孝能
本文应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财政支出和外汇储备积累对我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效应。政府财政支出和外汇储备积累的冲击,会造成货币供应量的急剧上升和利率的短期下降,货币政策丧失了一部分独立性。而且冲击对产出和消费有很强的持续性,政府支出对消费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政府的生产性支出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外汇储备积累对资本、消费和货币供给的冲击为正,对产出和利率的冲击为负。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贾俊雪 宁静
本文以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制度根源。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总体上加剧了我国省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其中经济性支出比重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更为突出,社会支出比重的影响并不显著。财政分权体制对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支出分权总体上加剧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省份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收入分权则有助于遏制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以及经济性支出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负面效应,但也强化了社会性支出比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庆旺 贾俊雪
本文构建一个最优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理论模型,探寻财政分权和政府组织结构对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影响机理,并据此构建计量模型,利用1997—2005年间我国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纵向政府级次减少和辖区政府数量增加对县级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均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撤乡并镇"改革对县级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具有显著的滞后负效应。财政支出分权对县级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财政收入分权则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财政收支分权对县级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非对称性影响自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革以来以及在东部地区均相对较弱。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财政分权特别是财政收入分权对县级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
关键词:
财政分权 政府组织结构 地方政府支出规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宏利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贾卫丽 李普亮
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轨迹的基础上,基于产业规模和劳动生产率两个维度考察了政府民生支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虽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逆库兹涅茨化",但总体上正朝着同步提高第三产业规模和劳动生产率的方向演进,政府民生支出理论上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协同发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基于中国25省(市)2007年-2013年的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证实,政府民生支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确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而且规模维度的促进效应大于劳动生产率维度的促进效应,但政府民生支出对产业结构升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贾卫丽 李普亮
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轨迹的基础上,基于产业规模和劳动生产率两个维度考察了政府民生支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虽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逆库兹涅茨化",但总体上正朝着同步提高第三产业规模和劳动生产率的方向演进,政府民生支出理论上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协同发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基于中国25省(市)2007年-2013年的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证实,政府民生支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确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而且规模维度的促进效应大于劳动生产率维度的促进效应,但政府民生支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