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67)
- 2023(13953)
- 2022(11899)
- 2021(10648)
- 2020(8966)
- 2019(19908)
- 2018(19512)
- 2017(37672)
- 2016(20634)
- 2015(22540)
- 2014(22063)
- 2013(21615)
- 2012(19926)
- 2011(17900)
- 2010(17702)
- 2009(16275)
- 2008(15706)
- 2007(14186)
- 2006(11860)
- 2005(10191)
- 学科
- 济(83205)
- 经济(83118)
- 管理(60355)
- 业(55335)
- 企(44593)
- 企业(44593)
- 方法(37265)
- 数学(32670)
- 数学方法(32400)
- 农(23866)
- 财(22634)
- 中国(20691)
- 业经(19419)
- 学(18133)
- 地方(17166)
- 贸(17166)
- 贸易(17163)
- 易(16676)
- 环境(16380)
- 农业(15795)
- 制(14569)
- 技术(13494)
- 产业(13253)
- 务(13213)
- 财务(13190)
- 财务管理(13155)
- 和(12847)
- 企业财务(12427)
- 划(12185)
- 银(11888)
- 机构
- 学院(290872)
- 大学(288161)
- 济(120149)
- 经济(117906)
- 管理(111591)
- 理学(97813)
- 理学院(96721)
- 研究(96138)
- 管理学(95098)
- 管理学院(94562)
- 中国(69836)
- 科学(61724)
- 京(58475)
- 农(55664)
- 财(53831)
- 所(49005)
- 业大(48116)
- 研究所(45014)
- 中心(44679)
- 农业(44566)
- 财经(43584)
- 江(41989)
- 经(39638)
- 经济学(37683)
- 范(36036)
- 师范(35543)
- 北京(35489)
- 经济学院(34541)
- 院(34419)
- 州(33295)
- 基金
- 项目(203597)
- 科学(159736)
- 基金(148010)
- 研究(143854)
- 家(131298)
- 国家(130239)
- 科学基金(110638)
- 社会(93075)
- 社会科(88447)
- 社会科学(88423)
- 省(81293)
- 基金项目(79415)
- 自然(72221)
- 自然科(70579)
- 自然科学(70555)
- 自然科学基金(69288)
- 划(68505)
- 教育(65001)
- 资助(58542)
- 编号(56959)
- 重点(46396)
- 发(45396)
- 成果(44186)
- 部(44176)
- 创(43650)
- 创新(40780)
- 科研(39840)
- 计划(39186)
- 国家社会(38875)
- 课题(38862)
- 期刊
- 济(125785)
- 经济(125785)
- 研究(76094)
- 学报(51195)
- 农(50176)
- 中国(49208)
- 科学(45050)
- 财(42119)
- 管理(37404)
- 大学(37352)
- 学学(35908)
- 农业(33975)
- 教育(23749)
- 业经(23040)
- 技术(22373)
- 融(21862)
- 金融(21862)
- 经济研究(21393)
- 财经(20981)
- 经(18153)
- 业(18072)
- 问题(17132)
- 版(15192)
- 商业(14724)
- 科技(14546)
- 技术经济(14344)
- 贸(13724)
- 统计(12815)
- 业大(12774)
- 理论(12392)
共检索到4025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路正南 朱新朗
产业集聚通过规模效应、技术外溢和非完全竞争引导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集中,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由这3种效应所引发的成本节约、技术进步和能效提升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产生积极影响。然而,由于中国政府对产业集聚过度干预现象的普遍存在,易导致追逐"政策租"而引发"企业扎堆"现象的产生,从而对碳排放强度的改善产生不利影响。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通过数理推导和实证检验剖析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从而探寻政府适度干预和市场配置共同作用下节能减排的可行方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翠菊 张宗益
估算了1997-2012年中国各区域的碳排放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人口空间集聚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往往可以更好地解释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变化;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受经济密度、大城市比重以及建成区比重的影响显著;在三区域划分标准下,除人口密度以外,经济密度、就业密度、城市化率、大城市比重和建成区比重,对东、中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影响;在八区域划分标准下,经济密度的提升有利于优化区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人口集聚 碳排放 区域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小帆 张洪潮
论文应用汉森的门槛模型,借助我国2006—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分别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和二者协同产业不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集聚均对碳排放存在双门槛效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强—弱—强的特征,而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碳排放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单门槛效应,二者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初期具有正相关关系,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正相关关系逐渐减弱。最后从构建经济—绿色—低碳城市、推行新型城镇化模式和发挥产业集聚碳减排效用三方面提出几条碳减排措施。
关键词:
城镇化水平 产业集聚 碳排放 门槛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云辉 郝时雨
基于STRIPAT模型和EKC假说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考察收入差距和经济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收入差距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2)经济集聚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3)碳排放强度、收入差距和经济集聚都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4)经济集聚在收入差距对碳排放的影响中起中介效应。据此,提出在收入差距不同的地区因地制宜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健 周慧
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碳排放强度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产业因素,有效制定控制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政策。本文在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2001-2008年全国及28个主要省域的碳排放总量、三次产业比重、单位GDP碳排放量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以下结论:第二产业是影响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全国有16个地区二次产业与碳排放强度关联度最大,但第二产业并不是影响地区碳排放量增大的绝对因素;第三产业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效应并不明显,全国有11个地...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武俊奎 姜惠敏 王桂新
我国快速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并对城市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在此过程中产业集聚发挥重要作用。不同规模的城市,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人口规模在300万~1000万的特大城市相对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更适合中国的低碳城市化进程。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反弹效应"和"节能效应",我国应该积极利用产业集聚的"节能效应"实现低碳的城市规模扩张,引导和促进产业在较大的城市集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规模 碳排放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韩进锋
阐述了物流产业集聚效应,指出物流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并结合物流产业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了物流产业集聚效应面临的"政府困境",最后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物流产业集聚效应的措施。
关键词:
政府视角 物流产业 集聚效应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彬 周明天
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农业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从低碳视角考察农业产业集聚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农业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显著“U型”特征,拐点范围为4.337-5.718。利用门槛模型发现: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集聚水平有待提高,随着产业集聚水平的增长,农业产业集聚将有利于促进环境效率提高。一小部分省份在2030年之前可以到达拐点,大部分省份2030年之后才能到达拐点。在对影响机制的分析中发现:产业集聚会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社会效应改善环境效率水平。因此,在降碳减排的关键时期,应合理促进农业产业集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关键词:
碳减排 产业集聚 农业环境效率 拐点预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丽萍 李媛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运用汉森提出的门槛模型,以2006-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各省的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运用双重门槛模型,对各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各省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正向作用会逐渐减弱。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业结构 碳排放 门槛模型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谢兰兰 鲁诚至
本文以全国2003-2010年间的14个服务业集聚为样本,分析社会资本、政治干预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探讨社会资本和政府干预在服务业集聚影响方面的替代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社会资本与服务业集聚之间呈倒"U"型结构,地方政府干预与服务业集聚呈正相关,社会资本和政府干预在服务业集聚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相互替代。
关键词:
社会资本 政府干预 服务业集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凯 佟昕
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直接影响正确判断和把握碳排放强度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来制定控制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和长期政策。文章基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享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提供的我国2000-2011年全国碳排放量数据,核算出中国各年度的碳排放强度,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动态的视角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与技术进步、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城镇化率 灰色关联 能源经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少杰 周少甫
在“双碳”目标下,如何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产业协同集聚正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将碳强度、产业协同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纳入综合分析框架,采用2008~2017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碳强度的影响及路径机制。结果表明:碳强度具有较强的时空关联性,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路径依赖;二三产业协同集聚与碳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这取决于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的动态博弈,而产业结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当前我国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尚未跨过拐点,因此要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推动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师博 沈坤荣
本文在政府干预背景下经验分析企业、产业和区域3个层面经济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市场机制主导的企业集聚能够显著提高能源效率,由于政府干预和环境治理的"搭便车"倾向导致产业集聚无法对能源效率产生预期效果,能源效率与表征区域聚集的城市密度呈U型变动特征。此外,相机抉择使得政府节能减排战略对改善能源效率未能发挥应有效果。控制政府干预的核心因素金融发展变量后发现,金融发展规模扩张、地方政府干预增强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以及中央政府信贷干预的道德风险,均会抑制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改进,金融发展效率提高则有助于产业集聚提升能源效率。然而由于存在环境质量治理的市场失灵,借助市场力量和政府适...
关键词:
经济集聚 政府干预 能源效率 节能减排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雷
通过在新经济地理学C-P模型中加入独立的政府部门,我们分析了政府的制造业补贴对产业的集聚和转移的影响。以C-P模型的标准情形为参照,我们比较了制造业在存在政府干预的地区和不存在政府干预的地区之间、政府偏好不同的地区之间的空间分布状态。结果表明,政府对制造业的补贴,降低了本地市场效应,提高了制造业的集聚力,使制造业更倾向于集中在一个地区。
关键词:
C-P模型 政府干预 产业集聚 产业转移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陶长琪 彭永樟
经济集聚的外部性导致知识溢出,知识溢出会使技术创新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空间效应。通过基于结构偏离度的Hamming贴近度、夹角余弦法、PCA等测度了产业结构"两化"水平和技术创新强度,构建了基于经济集聚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并利用1997—2014年间3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进行SDM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强度对我国"两化"发展具有显著为正的空间效应;经济集聚是促进创新对高级化空间效应的必要条件,它能将创新对合理化的空间效应放大近4倍;就合理化维度而言,东部地区创新的边际收益高,中部地区集聚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