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44)
2023(7912)
2022(6259)
2021(5944)
2020(4819)
2019(11099)
2018(10646)
2017(19874)
2016(10682)
2015(12015)
2014(11945)
2013(11707)
2012(11155)
2011(10002)
2010(10516)
2009(10006)
2008(9691)
2007(9114)
2006(8299)
2005(7306)
作者
(29967)
(24989)
(24414)
(23790)
(16097)
(11981)
(11185)
(9713)
(9457)
(9339)
(8937)
(8534)
(8221)
(7892)
(7796)
(7701)
(7408)
(7389)
(7249)
(6995)
(6452)
(6031)
(5992)
(5987)
(5668)
(5646)
(5603)
(5499)
(5092)
(5074)
学科
(40627)
经济(40556)
(30669)
管理(28500)
(28262)
(19786)
企业(19786)
农业(19534)
地方(14630)
业经(14169)
中国(13278)
(12207)
方法(11593)
(11019)
数学(8806)
数学方法(8657)
(8526)
农业经济(7828)
(7816)
工作(7627)
理论(7618)
收入(7410)
教育(7295)
(7116)
银行(7112)
(7004)
(6903)
贸易(6894)
(6874)
(6850)
机构
学院(150331)
大学(146003)
(55511)
管理(54962)
经济(53961)
研究(49949)
理学(46046)
理学院(45473)
管理学(44770)
管理学院(44457)
中国(39709)
(31679)
(31045)
(29786)
(29349)
科学(29127)
中心(25429)
(24143)
(23143)
师范(22935)
财经(21916)
业大(21637)
农业(21376)
研究所(21371)
(21003)
(20322)
(19688)
北京(18442)
(18004)
师范大学(17997)
基金
项目(96662)
研究(76814)
科学(75669)
基金(67305)
(57285)
国家(56604)
社会(48847)
科学基金(48545)
社会科(45846)
社会科学(45834)
(40741)
基金项目(35146)
教育(35036)
编号(33599)
(31923)
成果(29112)
自然(28424)
自然科(27626)
自然科学(27620)
自然科学基金(27122)
资助(26476)
课题(24055)
(22217)
重点(21779)
(20890)
(20447)
(20278)
(19815)
国家社会(19550)
(19334)
期刊
(76614)
经济(76614)
研究(46424)
中国(38672)
(33490)
教育(23627)
(23453)
学报(22187)
农业(21424)
科学(20796)
管理(19279)
(18556)
金融(18556)
大学(18017)
业经(16893)
学学(16643)
技术(12197)
财经(10855)
问题(9852)
经济研究(9813)
农村(9578)
(9578)
图书(9538)
(9342)
(9335)
农业经济(9228)
(8712)
社会(7979)
资源(7834)
书馆(7496)
共检索到242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雪莲  
文章以榕江县S村为研究个案,就政府在帮扶侗寨进行民族文化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产生的悖论进行了探讨和省思。将"文化传承人"纳入国家财政支持体系进行保护的方式,虽然在表面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袭,同时也助推了歌师的卡里斯玛型权威不断消解的隐忧;歌师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二重性困境中,艺术化生活方式逐渐淡化;在民族节庆活动中,召集的主体由"寨老"转换为村两委,歌者们仅作为"表演者"而存在,集体展演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去民俗化"的特点;政府期望通过制度化的帮扶,建构起民族文化的保护机制,反而却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民族文化的自洽机制。唯有创设点燃传统村寨内在文化自信的文化生境,激发地方性自我保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由"圈养式、帮扶式保护"向"自发式、自助式保护"转型,才是民族文化免于外源的制度性破坏并得以焕发生机的有效途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罗宏炜  
贵州省榕江县宰荡侗寨开展"侗汉双语教育"试验项目是由贵州本地的学者与外国学者联合策划和实施的,基本理念是通过一个文化交往的平台,双方建立起一种"语言发展合作伙伴"的关系,拟达到对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和语言等的保护作用,使少数民族增强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自信心,从而不断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宝  苏琴  
"赋权"是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视角。田野考察发现基层扶贫实践既有"赋权"又有变通的"控制",由此导致了扶贫过程中"精准"程度有所差异,为此,需要从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从外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由于较少受到当地社会网络的约束使其能够"理性行动",但在"限期"脱贫的目标责任制下,基层的扶贫工作队受到了"规避责任"与"追求政绩"的双重约束,故此工作队根据自利原则策略性地选择了赋权或控制策略。进一步考察发现,扶贫工作队主要通过利用传统权力结构、地方性知识及现代化知识话语"异化"赋权策略,从而构建了"控制性赋权"的实践逻辑。基于此,地方政府应着力于构建"外派"与"内生"相结合的基层扶贫工作队,设置部分基于"赋权""参与"的考核指标,培训提高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尊重和理解,从而使得长效脱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以执行。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詹国辉  张新文  
乡村贫困人口的动态识别成为当下乡村贫困治理的时代特征,而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亦是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载体。文章尝试建构适应性治理框架,力图诠释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通过苏北X村的个案探讨,理顺了精准扶贫的"五位一体"运作机制,同时亦辨识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乡土困境:分类机制不完善、贫困人口的管理非动态、扶贫资源的"公地悲剧"、扶贫激励机制的缺陷。致使逆向激励效应的产生。为此,通过明确精准扶贫的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动态考评机制、创设"差额立项"的分类扶持机制、建立反馈机制等适应性治理路径,以期能提高扶贫对象识别的精准度,最终实现乡村贫困治理现代化体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詹国辉  张新文  
乡村贫困人口的动态识别成为当下乡村贫困治理的时代特征,而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亦是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载体。文章尝试建构适应性治理框架,力图诠释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通过苏北X村的个案探讨,理顺了精准扶贫的"五位一体"运作机制,同时亦辨识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乡土困境:分类机制不完善、贫困人口的管理非动态、扶贫资源的"公地悲剧"、扶贫激励机制的缺陷。致使逆向激励效应的产生。为此,通过明确精准扶贫的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动态考评机制、创设"差额立项"的分类扶持机制、建立反馈机制等适应性治理路径,以期能提高扶贫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军奎  
以陇东南Q村为个案,在分析农村人口流动动因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人口流动导引的一系列家庭代价。家庭功能遭致消解性代价方面,表现为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抚养和老年人养老照料功能弱化;家庭风险多发频发性代价方面,表现为婚姻和家庭稳定性下降、青少年越轨行为突出和家庭成员安全风险增大;家庭分化或衰落性代价方面,表现为空巢家庭、隔代家庭和独身家庭大量出现,家庭的空壳化和复杂分化成为部分家庭走向衰落的前兆。代价视角的分析表明,需要将家庭置于相关制度设置和公共政策讨论的核心,明确家庭建设在中国农村社会具有的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发展和守护家庭,调动家庭自我保障、自我调节和服务的功能及积极性,是政府相关政策制定中必须予以重视的关键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汉泽  李小云  
以华北李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项目为例,发现在产业项目申请阶段容易出现"精英捕获"与"弱者吸纳";在产业进行中易遭遇由逆向软预算约束带来的"政策性负担"以及规模化经营不善等问题;最终在产业完成之后又面临着后续维护的缺失与农民生计系统的损害。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背离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目标。产业扶贫背后隐藏着扶贫济困的社会道德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逻辑的矛盾,前者决定了产业扶贫是以项目为载体,后者则容易导致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两种逻辑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增加了产业扶贫项目失败的风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汉泽  李小云  
以华北李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项目为例,发现在产业项目申请阶段容易出现"精英捕获"与"弱者吸纳";在产业进行中易遭遇由逆向软预算约束带来的"政策性负担"以及规模化经营不善等问题;最终在产业完成之后又面临着后续维护的缺失与农民生计系统的损害。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背离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目标。产业扶贫背后隐藏着扶贫济困的社会道德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逻辑的矛盾,前者决定了产业扶贫是以项目为载体,后者则容易导致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两种逻辑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增加了产业扶贫项目失败的风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汉泽  李小云  
以华北李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项目为例,发现在产业项目申请阶段容易出现"精英捕获"与"弱者吸纳";在产业进行中易遭遇由逆向软预算约束带来的"政策性负担"以及规模化经营不善等问题;最终在产业完成之后又面临着后续维护的缺失与农民生计系统的损害。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背离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目标。产业扶贫背后隐藏着扶贫济困的社会道德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逻辑的矛盾,前者决定了产业扶贫是以项目为载体,后者则容易导致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两种逻辑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增加了产业扶贫项目失败的风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钟韶彬  
金融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关键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更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金融帮扶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金融帮扶模式的调研,文章总结了广东金融帮扶的实践,分析了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了金融帮扶参与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工作机理,并就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提升金融支撑能力以构建更加系统、更具活力、更为持久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提出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夯实数据基础,创新融资方式;注重正向激励,增强市场活力;健全基层体系,织密建强网络;借助资本市场,扩展融资空间。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段小虎  
西部贫困山村文化生态田野考察系列文章特别借鉴了文化人类学、口述历史、区域社会史"走进田野"的研究方法,通过"历史现场"的考察,把握贫困文化的地域性、遗传性特征,探究贫困地区文化生态和贫困人口文化观念形成的历史逻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建忠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和生存方式的变化使不少家庭陷入困境,随之出现了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问题。采取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提高家长和教师的素质、积极传承民族文化是促进民族地区家校合作,减轻"留守"困境对留守儿童影响的有效方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一涛  
教育是社会底层成员子女改变身份的主要途径。但是,相对于城市孩子,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来改变身份的历程变得越来越困难。家庭贫困、农村学校的落后、高校录取政策等因素都在阻碍农村学生通过教育实现社会的流动。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努力,防止农村孩子因为贫困而被拒绝在教育的门外。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学生的"考试竞争力"。高考改革也要以增加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为重要的目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海霞  王红云  沈余奇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为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最新的指引。为建成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市政府近年连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出。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在贯彻党二十大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加快从非市场化融资向市场化融资转变。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股票和债券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对上海市文化产业产出的促进作用,分析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等非市场化政府产业支持政策的有效性,为解决上海市文化产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倪胜利  
在黔东南考察基础上形成的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是从一个民族特定的历史演进和生存空间的客观认识及描述出发,探索流变与发展的必然规律,预见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现实情景进行分析,充分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及其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意义;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心理发展的途径及其自发生长的空间和动力机制,探讨有利于民族文化特质保持与发展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探索学校教育促进民族发展的根本战略和方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