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32)
- 2023(19282)
- 2022(15939)
- 2021(14703)
- 2020(12379)
- 2019(28281)
- 2018(28238)
- 2017(53734)
- 2016(29409)
- 2015(33339)
- 2014(33633)
- 2013(32931)
- 2012(30660)
- 2011(27574)
- 2010(27730)
- 2009(25799)
- 2008(25565)
- 2007(23136)
- 2006(20309)
- 2005(18788)
- 学科
- 济(121858)
- 经济(121688)
- 管理(86221)
- 业(81692)
- 企(64997)
- 企业(64997)
- 方法(48863)
- 数学(42263)
- 数学方法(41710)
- 农(37666)
- 中国(36620)
- 财(33404)
- 地方(29146)
- 业经(28948)
- 制(27688)
- 学(25024)
- 农业(25014)
- 银(21396)
- 银行(21343)
- 贸(21175)
- 贸易(21162)
- 融(20496)
- 金融(20487)
- 行(20472)
- 易(20467)
- 体(19774)
- 务(19318)
- 财务(19240)
- 财务管理(19182)
- 理论(19032)
- 机构
- 学院(419254)
- 大学(418321)
- 济(169527)
- 经济(165744)
- 管理(157174)
- 研究(144721)
- 理学(133828)
- 理学院(132314)
- 管理学(129821)
- 管理学院(129057)
- 中国(110775)
- 京(89741)
- 科学(88795)
- 财(82541)
- 农(74617)
- 所(73897)
- 中心(67497)
- 研究所(66546)
- 江(66345)
- 财经(63627)
- 业大(62922)
- 农业(58089)
- 经(57535)
- 北京(56537)
- 范(56154)
- 师范(55511)
- 州(52539)
- 院(52332)
- 经济学(51666)
- 财经大学(46776)
- 基金
- 项目(275604)
- 科学(216059)
- 研究(202166)
- 基金(197771)
- 家(172693)
- 国家(171206)
- 科学基金(146008)
- 社会(127566)
- 社会科(120701)
- 社会科学(120673)
- 省(109458)
- 基金项目(103975)
- 教育(93604)
- 自然(93228)
- 划(91899)
- 自然科(91041)
- 自然科学(91015)
- 自然科学基金(89363)
- 编号(83171)
- 资助(80499)
- 成果(68765)
- 重点(62681)
- 发(62569)
- 部(60589)
- 课题(58559)
- 创(57008)
- 创新(53365)
- 国家社会(52672)
- 科研(52518)
- 制(52023)
- 期刊
- 济(195585)
- 经济(195585)
- 研究(124440)
- 中国(92028)
- 农(69802)
- 学报(67202)
- 财(66233)
- 科学(61072)
- 管理(59588)
- 大学(51262)
- 教育(49565)
- 学学(48124)
- 农业(46833)
- 融(41684)
- 金融(41684)
- 技术(38478)
- 业经(33487)
- 财经(31772)
- 经济研究(30560)
- 经(27292)
- 问题(26159)
- 业(24665)
- 图书(21336)
- 版(20974)
- 技术经济(20013)
- 贸(19493)
- 统计(19488)
- 理论(19130)
- 科技(19081)
- 商业(18585)
共检索到6438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永伟
西藏牧民的集体化发展成效取决于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公共资源如何传递到牧区村庄,又如何转化成牧民的内生发展能力。基于"制度-生活"分析框架,从"制度"与"生活"关系互动的视角出发,对西藏阿里G县牧民的集体化发展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牧民的集体化发展,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和牧民社会"互动共治"的结果。地方政府强力嵌入牧民社会,通过选派驻村干部、提供政策项目等方式,在尊重牧区生计模式的基础上,推动牧民社会在集体制度框架内发生有序变迁。村集体承接政府公共资源,主要采取情感联结、利益联结等柔性整合手段,将牧民集体化发展从"制度"形态引导到规范的"实体"形态,有效实现了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在上述集体化发展过程中,制度与生活的持续互动,使牧民的内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牧民看到解决自身生存危机的可能,利益一致性唤起了对于集体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此促成牧民集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永伟
西藏牧民的集体化发展成效取决于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公共资源如何传递到牧区村庄,又如何转化成牧民的内生发展能力。基于"制度-生活"分析框架,从"制度"与"生活"关系互动的视角出发,对西藏阿里G县牧民的集体化发展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牧民的集体化发展,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和牧民社会"互动共治"的结果。地方政府强力嵌入牧民社会,通过选派驻村干部、提供政策项目等方式,在尊重牧区生计模式的基础上,推动牧民社会在集体制度框架内发生有序变迁。村集体承接政府公共资源,主要采取情感联结、利益联结等柔性整合手段,将牧民集体化发展从"制度"形态引导到规范的"实体"形态,有效实现了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在上述集体化发展过程中,制度与生活的持续互动,使牧民的内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牧民看到解决自身生存危机的可能,利益一致性唤起了对于集体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此促成牧民集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政府嵌入、村落秩序及村民集体行动作为我国村落治理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村落治理结构的变迁。通过对G村道路修建的"事件—过程"分析发现,后税费时代村落治理结构经历了从内生性治理到动员性治理再到脱嵌化治理的结构性变迁。在内生性治理时期,村落治理需要外部权威的裁决才能保障村落内部秩序的平衡,村落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在村落利益分化的背景下,由于基层政权的治理能力日益衰减,村落治理需要依靠软磨硬泡为代表的软强制的动员才能实现;而到了脱嵌化治理时期,村落社会需要依托经济精英领导的理事会来维持村落共同体的运转。G村村落治理结构的转换体现了"规划性变迁"的农村治理逻辑,村落治理日益呈现结构离散化的特性。在当前村落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需要通过政府扶持村落社会来抵御市场的冲击,重构"互动共治"的村落治理结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政府嵌入、村落秩序及村民集体行动作为我国村落治理的内在变量,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村落治理结构的变迁。通过对G村道路修建的"事件—过程"分析发现,后税费时代村落治理结构经历了从内生性治理到动员性治理再到脱嵌化治理的结构性变迁。在内生性治理时期,村落治理需要外部权威的裁决才能保障村落内部秩序的平衡,村落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而在村落利益分化的背景下,由于基层政权的治理能力日益衰减,村落治理需要依靠软磨硬泡为代表的软强制的动员才能实现;而到了脱嵌化治理时期,村落社会需要依托经济精英领导的理事会来维持村落共同体的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蕾 姚兆余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浙江省象县G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作为案例,引入嵌入性理论的分析视角,对该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实践机制和基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G村集体经济受到三重结构性力量的嵌入作用,即通过市场嵌入的形式,建立了公司制的市场经营模式;通过关系嵌入的形式,激发了社会资本的力量;通过组织嵌入的形式,确立了村集体统筹的组织地位。嵌入性发展的成功经验得益于农村经营模式改革、熟人社会中互助精神以及基层治理权威效应。因此,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协调集体经济“市场—社区”双重属性中的内在张力并构建起多重联结机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越 刘余
使用嵌入性理论,从资源禀赋和社区治理两个维度出发,基于产业类型、组织结构和利益联结以及社区治理、社区文化和社区信任路径,解释合作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形势下,依托社区资源实现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进而构建合作社“社区嵌入”的发展路径。运用上述分析框架分析贵州省麻江县蓝莓专业合作社的案例,发现当地社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直接决定了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产业选择,据此形成的不同产业使合作社在产业结构的嵌入中也有别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村庄治理形成的良好内部信任机制和村庄能人培育是合作社社区嵌入的重要内生动力。目前脱贫地区合作社发展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未来更要重视合作社发展与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和社区治理结构的嵌入性,依托禀赋定产业,培育能人促发展,同时适时开展联合发展,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提质增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何晓蓉 李辉霞
本文是在对西藏农牧民收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人均收入较高的日土县的主要收入来源构成 ,发现畜牧业是该地区收入的主要来源。针对日土县畜牧业现状特点 ,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类似该地区的高原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关键词:
西藏 日土县 农牧民收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凌磊
我国职教高考制度已陆续在部分省份开展试点工作,但面临职业技术教育社会认可度低、职教高考制度发展基础薄弱、考试工作治理问题复杂、招生工作任务艰巨等多重现实困境,职教高考制度需要解决和突破的困囿也更为急切与严峻。基于“结构嵌入—政治嵌入—文化嵌入—技术嵌入”的“多重嵌入”分析框架,将职教高考制度视作政治、结构、文化和技术各主体嵌入职业技术院校考试招生制度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多重嵌入”的视角下,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等多元主体应积极参与其中,具体推进策略是: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招生机制为依托;以政府直接参与职教高考为保障;以构建职教高考信息化平台为支援;以确定社会认可的职教高考价值观为引领。
关键词:
职教高考 职业教育 嵌入性理论 产教融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晓蓉 李辉霞 陈新武
在西藏农牧民收入实地调查中,发现偏远的日土县人均纯收入却位居全自治区第一。文章详细分析了日土县的调查资料、探讨其主要收入来源与构成,发现畜牧业是该地区收入的主要来源。针对日土县畜牧业现状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类似该地区的高原单一的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突出特色、资源互补,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强求经济结构多元化。
关键词:
农牧民 收入结构 畜牧业 日土县
[期刊] 征信
[作者]
汪敬涛
以往的数字技术未能有效解决政府信息碎片化问题,在政府信息资源的规模化利用上存在效力困境。而ChatGPT在上下文学习、人类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数据处理三种能力上都有着质的突破,能够针对多样化场景提供个性化的汇总处理后的信息,借此可以大幅提升政府信息的利用效率。ChatGPT嵌入下,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也将兼具政策咨询的功能,并形成囊括数据开放在内的一体化公开机制。在应用规制层面,可以抱持技术包容的立场,以框架性规制为原则,以人的在场为担保,建立部门协同、公私合作与社会主体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晓莉 丁文龙 黄菊英
[目的]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快速、稳定、持续的发展。西藏农牧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农牧民收入问题的研究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但是,对西藏农牧民收入问题的研究多以定性为主,文章力求从量化分析的角度对西藏农牧民收入问题进行研究。[方法]为了对西藏农牧民收入进行定量研究,该文就西藏农牧民收入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一产产值、二产产值、三产产值和农牧民人口数5个因素19982013年之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以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晓莉 丁文龙 黄菊英
[目的]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快速、稳定、持续的发展。西藏农牧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农牧民收入问题的研究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但是,对西藏农牧民收入问题的研究多以定性为主,文章力求从量化分析的角度对西藏农牧民收入问题进行研究。[方法]为了对西藏农牧民收入进行定量研究,该文就西藏农牧民收入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一产产值、二产产值、三产产值和农牧民人口数5个因素1998~2013年之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以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一产产值、二产产值、三产产值和农牧民人口数作为解释变量,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消除共线性带来的影响。而后对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模型通过了t检验,F检验,Dubin-Watson经验,拟合优度较高。[结果]结合当下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得出农牧民收入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关键因素。[结论]通过分析可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作用较为显著,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第三产业产值每提高1%,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将提高5.643 362%,第二产业产值每提高1%,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将提高10.815 5%。回归结果与当下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及农牧民收入实际状况较为吻合。通过实证分析,并结合当下西藏经济发展状况,在该文最后对提高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明娟 周易
我国沿海部分地区的劳资关系正经历从个体到集体的转型过程,文章在比较制度分析的框架下,对其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路径及演变进行了讨论:集体劳动关系转型建立在劳资双方参与人认知变化和外界环境与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外部诱发性环境变化和相关域内部认知的累积性影响是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先决条件,学习和模仿等则是实现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关键路径,传声机制与非正式工人团体则充当了动员中介,为集体劳动关系转型提供了体制外的组织支撑,而政府作为外在的博弈规则,决定了劳动关系集体化形成与演进的制度环境,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有赖于政府角色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放 马洪旭 沈苏燕
提升社区慈善组织化进而实现价值共创有利于提升民生福祉、助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本文融合价值共创理论与嵌入性理论,提出“制度—组织—价值”的分析框架,剖析山东省W村社区慈善价值共创的制度嵌入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社区慈善组织化面临治理资源匮乏、治理主体流失、慈善内生秩序弱化的发展困境;信用制度嵌入通过信用基金筹集、运行规则设置与自治机构再造,将资源、规则与主体嵌入社区慈善价值共创过程,在提升社区慈善组织化的基础上,以资源动员建构价值共识、以规则下沉规范价值共生、以主体再造助推价值共赢,最终以慈善的直接效应、强化效应以及扩散效应创造了个人福利价值、社区共享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本文拓宽了价值共创与嵌入性理论的应用领域,制度嵌入的机制呈现对发展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社区慈善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张泽胜
2010年6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在西藏实现了制度全覆盖,站在新农保受益群体的角度研究新农保制度运行效果,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新农保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借鉴美国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农牧民满意度评价体系和模型,并对该评价体系的合理性进行检验。本文的分析表明农牧民群众对新农保的满意度主要受农牧民对新农保的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抱怨和信任五项重要指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农牧民满意度的政策措施,以期提高新农保制度的实施绩效和农牧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关键词:
西藏 新农保 满意度 实施绩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