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36)
- 2023(7898)
- 2022(6100)
- 2021(5404)
- 2020(4375)
- 2019(9814)
- 2018(9665)
- 2017(19482)
- 2016(10455)
- 2015(11828)
- 2014(11957)
- 2013(11465)
- 2012(10368)
- 2011(9238)
- 2010(9301)
- 2009(8517)
- 2008(8364)
- 2007(7701)
- 2006(6879)
- 2005(6481)
- 学科
- 济(49380)
- 经济(49330)
- 管理(29893)
- 业(29751)
- 企(23108)
- 企业(23108)
- 方法(17322)
- 中国(14935)
- 数学(14884)
- 数学方法(14801)
- 农(14482)
- 业经(13184)
- 财(12660)
- 地方(12549)
- 产业(11359)
- 农业(9892)
- 制(9220)
- 融(8184)
- 金融(8182)
- 技术(8087)
- 贸(7791)
- 贸易(7782)
- 易(7493)
- 银(7359)
- 银行(7345)
- 学(7331)
- 发(7320)
- 行(7116)
- 家(6935)
- 体(6915)
- 机构
- 学院(149112)
- 大学(148369)
- 济(68745)
- 经济(67551)
- 管理(58164)
- 研究(52088)
- 理学(49595)
- 理学院(49133)
- 管理学(48536)
- 管理学院(48251)
- 中国(40507)
- 财(33362)
- 京(30909)
- 科学(27949)
- 财经(25878)
- 所(25493)
- 中心(23782)
- 经(23586)
- 江(22958)
- 研究所(22568)
- 经济学(22526)
- 农(21717)
- 经济学院(20353)
- 北京(19414)
- 财经大学(19283)
- 院(18757)
- 业大(18563)
- 范(18196)
- 州(18125)
- 师范(18030)
- 基金
- 项目(97417)
- 科学(78288)
- 研究(74115)
- 基金(71979)
- 家(61630)
- 国家(61160)
- 科学基金(53386)
- 社会(49940)
- 社会科(47603)
- 社会科学(47592)
- 基金项目(37711)
- 省(37520)
- 教育(32313)
- 自然(31801)
- 自然科(31096)
- 自然科学(31090)
- 划(30785)
- 自然科学基金(30571)
- 编号(29326)
- 资助(28524)
- 成果(23924)
- 发(22805)
- 重点(21859)
- 部(21827)
- 国家社会(21581)
- 创(20731)
- 课题(20310)
- 制(19466)
- 创新(19429)
- 教育部(19220)
共检索到231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玲丽
国家、市场和社会三方都可以作为行动主体推动产业转移,但效率各有不同。如果政府作为行动主体,负责产业转移的官员可能缺乏园区管理经验,对企业运作了解甚少,很难劝说发达地区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如果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社会力量作为行动主体,由于其动员能力有限,也很难说服企业转移;如果纯粹依靠市场规律引导产业转移,上海和苏南等发达地区的企业不一定要转移到苏北、浙西等后发地带,很可能会转移到内地去,这将违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思想。长三角的做法是成立有政府背景的园区运作公司,在政府政策指引下,由园区开发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这比政府直接推动产业转移更加有效。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玲丽 万陆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地方乡亲血缘关系、地方企业网络、企业与当地政府官员的关系都成为企业嵌入当地的社会资本,这种"不易流动"的社会资本制约着企业的转移行为。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如何通过发达地区控股的"园区共建"模式,成功突破了制约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约束力,促进了产业的顺利转移。长三角经验对其他地区产业转移具有以下借鉴意义:以市场为导向,把握产业的"内在节奏";发达地区控股、共建园区市场化运作是关键;借助发达地区品牌优势招商引资是成功的秘决;政府搭台助推产业转移是保障。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耀烈 缪苗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发展成为一个国际金融文化服务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江苏省和浙江省近几年在国民生产总值排名上名列其他各省之前。属于长三角地区的沪苏浙强强联手必将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沪苏浙三方的努力下,长三角的产业结构目前已经处于合理化阶段,但是同比世界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差距,产业结构面临升级压力。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给长三角地区带来了产业升级的契机。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长三角 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军 吴梦宸 鲍宗客
文章沿着"产业专业化—产业集聚—产业转移"这样的思路对长三角区域内制造业空间转移展开研究。首先,对产业长三角制造业同构悖论重新进行测度;然后,对用时间序列对制造业产业集聚进行分析;最后产业在两省一市的空间转移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广阔 李好好 张能进
本文首先采用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统计分析长三角内部各省市的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制造业中各个行业的空间集中程度,然后从各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揭示各产业在长三角内部的转移情况,最后得出一些结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桑瑞聪 岳中刚
本文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地区专业化指数三个指标,综合分析了1998~2009年间泛长三角地区四省一市29个两位数制造业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开始凸显,泛长三角区域内部分制造业开始由上海、江苏、浙江向周边的安徽、江西地区转移,制造业已经呈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倒"U"型趋势;产业逐步转移的同时,泛长三角地区间的产业分工程度不断上升。
关键词:
产业分工 产业转移 泛长三角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费文博 于立宏 叶晓佳
本文基于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探讨了共建园区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沪苏两地参与共建园区建设的县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共建园区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江苏省于2006年和2009年出台的两期共建园区政策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两期政策还存在明显的"叠加效应";共建园区设立数量和分布区域的扩张也助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促进共建园区健康发展,助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共建园区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加大高水平园区管理模式的转移力度,健全园区共建的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共建园区的内生动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玲丽
区域间生产要素价格差异较大时,受市场信号指挥的企业就会自发采取适应性行动,向要素成本较低的区域梯度转移。现实情况却是,产业转移的规模大大滞后于经济学理论预期,主要是受社会学的"嵌入性"机制约束,企业担心转移出去以后,失去其所嵌入发达地区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各地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帮助企业突破产业转移的"嵌入性"约束。苏州和宿迁两市政府的做法是,政府作为产业转移的制度创新主体,通过制度安排迫使园区成为产业转移的推动主体,让苏州产业园区与宿迁产业园区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让共建的产业转移园区成为苏州产业园区在宿迁的"飞地经济",充分调动了苏州产业园区管理人员说服企业向外转移的积极性,加快产业转移步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孟德友 陆玉麒
产业转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从皖江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各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总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流强度等多个角度,带内与带外层面相结合测算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联系大小。为求得区域联系综合值,作者构建了综合测算模型,利用各类区域联系数据测算出皖江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综合联系值,从区域联系角度评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规模梯次。评估得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巢湖、铜陵、池州。最后提出了一些为承接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办法措施。
关键词:
区域联系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长三角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录敬 陈晓明
本文采用行业平均集中率指标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长三角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空间集中度,然后以制造业二位数分类行业集中分析两省(浙江、江苏)一市(上海)产业转移情况,研究发现,在产业转移方面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生了明显的空间调整和转移,上海通过转移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吸收资本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等少数产业,降低了其在区域内总制造业的份额;浙江稳步吸收上海与江苏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增加了制造业份额;江苏通过吸收和释放制造业基本保持平稳和缓慢略微的增长。
关键词:
长三角 产业转移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徐亮 徐海东 倪鹏飞 徐晓辰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对区域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借助社会网络分析、QAP模型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省域产业转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总体以省内转移为主,虽然存在区域内跨省产业转移,省际协同性仍有不足;安徽省内城市间产业相互转移数量最多,合肥是中心节点城市;上海是产业转出的中心城市,与江苏的产业转移联系紧密。(2)农林业转移中安徽内部相互联系较为明显;制造业转移中江苏和安徽的集团化特征较为显著;服务业转移呈现出显著的网状特征。(3)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间的邻近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房价差异,不同行业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为付 张二震
在世界产业资本向我国大幅转移和集中的态势下,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引起世人的关注,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方式已发生根本的变化,“世界制造中心”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在以要素分工为主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已具备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文章还认为将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成世界产品生产重要基地,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中心”的必然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林慧丽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当前该地区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转折点,产业西移成为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基于该地区产业西移的实践,探讨产业西移过程中政府协调机制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产业西移 政府 协调机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桑瑞聪 刘志彪 王亮亮
文章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312家工业上市公司2000-2010年在国内30个省份的投资数据,将地区和企业层面特征综合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分别使用Logit和Tobit模型从本土企业微观层面揭示了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要素成本、市场需求、集聚外部性、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企业规模是影响我国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而企业利润率、资本结构则不是决定性因素;(2)集聚外部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较小,尚未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引资效应;(3)靠近国际市场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发育完善的国内市场需求是当前我国本土企业对内投资的主要动力;(4)大规模企业比小规模企业具有更强的转移意愿。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动力机制 上市公司 国家价值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田红梅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启动了长三角学分银行建设的新征程。文章介绍了长三角学分银行的筹建情况,接着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经验借鉴与启示: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组织框架;二是政策支持,布局谋篇寻突破;三是调准思维,明确服务主体;四是快速响应,做好切实保障。最后提出应对着长三角学分银行的实施、落地、展开,势必会做到理念和观念的更新、制度和体系的创新、措施和对策的出新。
关键词:
学分银行 长三角学分银行 学习成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