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28)
- 2023(13547)
- 2022(11730)
- 2021(10765)
- 2020(9109)
- 2019(20984)
- 2018(21004)
- 2017(40371)
- 2016(21706)
- 2015(24528)
- 2014(24628)
- 2013(24657)
- 2012(22853)
- 2011(20512)
- 2010(21173)
- 2009(19463)
- 2008(18344)
- 2007(16258)
- 2006(14482)
- 2005(12542)
- 学科
- 济(104464)
- 经济(104372)
- 管理(62927)
- 业(55642)
- 企(44533)
- 企业(44533)
- 方法(39836)
- 数学(33848)
- 数学方法(33538)
- 中国(25889)
- 地方(25709)
- 农(22978)
- 财(21907)
- 业经(21096)
- 学(20601)
- 制(16880)
- 农业(15480)
- 和(14933)
- 地方经济(14881)
- 贸(14779)
- 贸易(14760)
- 环境(14703)
- 理论(14467)
- 易(14186)
- 技术(13728)
- 融(13011)
- 金融(13010)
- 银(12613)
- 银行(12579)
- 体(12340)
- 机构
- 大学(307681)
- 学院(305432)
- 济(128644)
- 经济(125694)
- 管理(122647)
- 理学(105511)
- 理学院(104369)
- 研究(103938)
- 管理学(102843)
- 管理学院(102270)
- 中国(77092)
- 京(66479)
- 科学(62156)
- 财(58579)
- 所(51536)
- 中心(47062)
- 财经(46224)
- 研究所(46185)
- 江(45536)
- 农(44238)
- 业大(42426)
- 经(41987)
- 北京(41969)
- 范(39979)
- 师范(39680)
- 经济学(38473)
- 院(38014)
- 州(36978)
- 经济学院(34271)
- 财经大学(34237)
- 基金
- 项目(205695)
- 科学(161227)
- 研究(154606)
- 基金(147888)
- 家(127223)
- 国家(126146)
- 科学基金(108599)
- 社会(97692)
- 社会科(92495)
- 社会科学(92464)
- 省(80022)
- 基金项目(78793)
- 教育(70017)
- 自然(68614)
- 自然科(66907)
- 自然科学(66896)
- 划(66327)
- 自然科学基金(65676)
- 编号(64148)
- 资助(60505)
- 成果(52981)
- 重点(45589)
- 部(45425)
- 发(44412)
- 课题(43900)
- 创(42179)
- 项目编号(39889)
- 国家社会(39698)
- 教育部(39407)
- 创新(39377)
- 期刊
- 济(149481)
- 经济(149481)
- 研究(95715)
- 中国(64287)
- 管理(45291)
- 财(44524)
- 学报(44185)
- 科学(40712)
- 农(39983)
- 教育(34470)
- 大学(33911)
- 学学(31331)
- 技术(27889)
- 农业(27782)
- 融(25036)
- 金融(25036)
- 经济研究(24451)
- 财经(22661)
- 业经(22252)
- 图书(21627)
- 经(19423)
- 问题(18717)
- 技术经济(15993)
- 理论(15483)
- 书馆(14817)
- 图书馆(14817)
- 实践(14034)
- 践(14034)
- 科技(13980)
- 现代(13960)
共检索到465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传宪 程雯婷 陈扬秋 程艳楠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推进,客观可行的双城经济圈政府审计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带,加强审计交流学习,进而促进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过研究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政府审计服务建设,构建区域政府审计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政策措施落地,协同促进产业发展共融,用审计服务保障和助力经济圈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实地调研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审计服务目前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建议。文章从可行性、必要性、审计合作模式、政策支持等方面探索双城经济圈下的区域经济政府审计合作,剖析相关经济政策与责任的落实,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政府审计服务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史育龙 张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渝地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成为西部地区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具有建设双城经济圈的良好基础。应重点针对成渝地区在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短板,着力构建“双核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塑造以长江上游生态为屏障、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的高品质美好生活圈,打造成为内陆地区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试验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龙开元 孙翊 戴特奇
该文通过深入探讨成渝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对科技创新的关键需求,剖析目前科技创新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短板与不足,认为当前成渝科技创新发展存在高端科技创新要素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创新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创新发展开放共享程度不高等短板,研究提出建设开放创新实验区、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建设科创大走廊等举措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并提出了推动科技创新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成渝经济圈 区域创新 战略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田明霞 刘磊
【目的/意义】分析预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44个市(区县)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前景,为区域碳达峰提供建议。【设计/方法】采用LMDI分解法识别成渝地区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及重点区域;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情景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对成渝地区及各市(区县)2020~2035年的碳排放量进行静态和动态模拟,测算演化路径与达峰概率。【结论/发现】静态模拟下成渝地区的碳排放仅在极低碳情景和低碳情景下可在2030年前达峰,动态模拟下的达峰概率为32.8%。绵阳市、遂宁市和眉山市等36个市(区县)在静态与动态模拟下均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成都市、自贡市、泸州市等其他8个市(区县)在静态模拟的特定情景下无法实现碳达峰,在动态模拟下,成都市、泸州市、宜宾市和雅安市依然难以实现碳达峰目标,而南充市、自贡市、德阳市及乐山市的达峰概率分别为85.7%、55.42%、58.9%及20.4%。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蒋永穆 李想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如何尽快构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既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面临的重要现实议题。成渝地区战略互补区的选取对于耦合动力机制、破解现实困局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改进的城市经济联系空间引力模型、经济联系隶属度与网络空间结构分析成渝地区城市与临省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发现川渝黔经济一体化对于双城经济圈的支撑作用强于西三角经济区,贵州对于成渝地区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上述结论,从政策机制、产业发展、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毛中根 杨庆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当加大金融对该战略的支持力度。金融服务供给要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需要不同的金融支持。论文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基础,对金融支持必要性进行理论分析,总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金融支持经验,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发展定位 金融服务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宋丹妮 宇德良 孙芬
本文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健全土地配套政策的重点方向,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规划编制协调机制、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建立生态保护共享机制、完善建设用地管理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经济圈 成渝地区 政策思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红 李孝坤 奂璐迪 常梓煜 张爱国
通过建立城市经济综合质量指标体系、OD成本距离矩阵并考虑产业结构差异修正传统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10年、2015年、2020年为时间节点,研究成渝双城经济圈内36个行政单元的经济联系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和网络密度水平均较低,但有缓慢上升趋势,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总体呈两极化、密集化、复杂化趋势。(2)网络中心势水平总体较高,但有缓慢下降趋势,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中心性水平高,点入度高于点出度,城市间相互作用较明显,对核心城市的依赖程度略微下降。(3)凝聚子群构成城市较稳定且地域邻近性强,成都、重庆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第一子群聚集性显著,是资源互通和产业交流中心。(4)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为两大核心区,过渡区城市核心程度波动上升,大部分边缘区城市边缘化程度小幅降低,核心-边缘结构明显。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刘珈辰 严力
县城的有机更新相对于大城市的城市更新而言有其差异性和特殊性。通过分析相关政策并总结开江县实践经验,发现在县城有机更新实践中,存在协同成本高、规划难度高、资金筹措难、后期维护难等问题,然后提出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多元融资、社区治理为原则的县域城市更新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影 文传浩 沈体雁
绿色发展效率是绿色发展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基于静态与动态视角分别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及Malmquist指数测度2007~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温特线性与季节指数平滑法预测其绿色发展效率。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为0.882较高水平,呈现从“较高水平较大差距”向“更高水平较小差距”转变的时序特征,但仍低于长三角城市群平均水平;Malmquist均值为1.278,绿色发展效率高增长且总体快于长三角城市群;(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逐渐形成以“雅安-资阳-重庆”与“成都-遂宁-广安”为平行双主轴绿色发展高效率区,“宜宾-泸州”与“绵阳-达州”为两翼绿色发展低效率区的分布格局;(3)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提升,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技术效率提升的贡献率>规模效率提升的贡献率,并据此将其分为综合促进发展型、专项引领发展型、单项阻碍发展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寿奎 廖荣艳
基于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接着采用重心模型探究空间演变规律,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存在不均衡性。(2)成渝地区东西方向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非均衡性,且环境效率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3)成渝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抑制作用减小。(4)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影响环境效率;而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则抑制环境效率的提升。因此,应该鼓励绿色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高技术、低能耗产业集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勤 杨理珍 刘波
基于空间估算方法测算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32个细分行业COD排放量并整理分析,运用LMDI分解模型分析COD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及其行业性、阶段性差异。总体上,2005—2020年成渝地区COD减排已取得成效,但减排压力仍较大;从细分行业看,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0个行业是COD排放的重点行业。分解结果显示:对于工业整体,规模效应为正,是促进COD排放的主要因素,技术效应为负,是抑制COD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不明显;对于重点行业,2016年以后,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行业的技术效应减排贡献低于其他行业,且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的结构效应为正。据此,未来要推动成渝地区工业COD进一步减排,应紧抓“技术减排”突破口,重点关注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技术创新;要循序渐进,避免“一刀切”,着重控制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的生产规模;要建立两地协同减排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寿奎 廖荣艳
基于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接着采用重心模型探究空间演变规律,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存在不均衡性。(2)成渝地区东西方向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非均衡性,且环境效率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3)成渝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抑制作用减小。(4)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影响环境效率;而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则抑制环境效率的提升。因此,应该鼓励绿色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高技术、低能耗产业集聚。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冯静 苏慧
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为研究主题,分析了成渝地区当前产业协作发展的现状,发现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产业关系松散,产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区域内发展差距大、区域间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从转变体制机制、实现群地联动、合理配置资源和建立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出发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艺 苏维词
借助改进熵值法、Jenks自然断裂法、障碍度模型对2007—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城乡融合指数由2007年的0.239提高到2020年的0.534,低、较低水平融合区由2007年的25个减少到2020年的8个,较高、高水平融合区由2个增加到12个。(2)不同维度的融合发展不同步,2020年社会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最高,为0.612。(3)较高水平融合区在成渝地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形成两个小范围集聚区,呈现“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的发展格局。(4)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中,前期自然要素障碍度高于人口、土地和资金要素,后期自然要素障碍度降低,产业结构和资金要素的障碍度增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汇聚注册会计师行业力量 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2021年成渝地区专业人士合作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结构特征与空间格局优化
聚焦成渝双城经济圈 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合作现状分析——基于社会网络与LDA主题模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成渝双城经济圈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格局研究
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演化的影响——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