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01)
- 2023(6610)
- 2022(5607)
- 2021(5227)
- 2020(4390)
- 2019(10115)
- 2018(9935)
- 2017(17841)
- 2016(9151)
- 2015(9820)
- 2014(9500)
- 2013(9249)
- 2012(8539)
- 2011(7572)
- 2010(7534)
- 2009(6908)
- 2008(6390)
- 2007(5818)
- 2006(5001)
- 2005(4322)
- 学科
- 管理(33484)
- 济(31750)
- 经济(31718)
- 业(31107)
- 企(26853)
- 企业(26853)
- 技术(16745)
- 技术管理(12085)
- 中国(10868)
- 方法(9974)
- 地方(9970)
- 农(9896)
- 财(9677)
- 业经(8721)
- 数学(7887)
- 数学方法(7804)
- 农业(7253)
- 制(6401)
- 家(6396)
- 学(6353)
- 国家(6191)
- 理论(5968)
- 划(5897)
- 工作(5880)
- 和(5668)
- 人事(5565)
- 人事管理(5565)
- 银(5364)
- 银行(5364)
- 财政(5234)
- 机构
- 大学(119416)
- 学院(118397)
- 管理(49893)
- 济(47056)
- 经济(46011)
- 理学(43034)
- 理学院(42515)
- 管理学(42055)
- 管理学院(41762)
- 研究(39768)
- 中国(30219)
- 京(25435)
- 科学(24067)
- 财(22973)
- 江(19087)
- 中心(19055)
- 所(18420)
- 财经(17326)
- 范(17072)
- 师范(16958)
- 研究所(16496)
- 北京(15765)
- 经(15725)
- 院(15307)
- 州(15053)
- 农(14892)
- 业大(14800)
- 师范大学(13734)
- 经济学(13536)
- 技术(12994)
- 基金
- 项目(82721)
- 科学(67539)
- 研究(65541)
- 基金(59148)
- 家(50620)
- 国家(50131)
- 科学基金(44429)
- 社会(41788)
- 社会科(39601)
- 社会科学(39594)
- 省(34137)
- 基金项目(32345)
- 教育(29106)
- 划(28169)
- 自然(27351)
- 自然科(26769)
- 自然科学(26764)
- 自然科学基金(26308)
- 编号(26158)
- 创(24276)
- 创新(21524)
- 成果(21399)
- 资助(21301)
- 发(18770)
- 课题(18535)
- 重点(18156)
- 部(17681)
- 国家社会(17190)
- 制(17030)
- 项目编号(16294)
共检索到186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楠
对2010年之后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受政府资助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日本科技计划支持顶尖研究成果取得的特点,建议借鉴日本经验,制定长期合理目标引领发展、加强科技计划在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衔接,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与共享利用等。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朱喆琳 刘海波 许可
[目的/意义]重大科学发现对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探讨重大科学发现的知识结构化与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可以为我国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供重要启示。[方法/过程]以日本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发明人或权利人的发明专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专利申请时间、申请数量、维持时间、发明人数量和权属状态等方面的数据,揭示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规律性特征。[结果/结论]重大科学发现的形成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是技术累积与技术革命的统一。专利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可以促进以重大科学发现为代表的知识的结构化、公开化与社会化,反馈于整个学科领域和社会公共福利的提升。
关键词:
诺贝尔奖 科学发现 社会价值 专利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朱喆琳 刘海波 许可
[目的/意义]重大科学发现对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探讨重大科学发现的知识结构化与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可以为我国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供重要启示。[方法/过程]以日本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发明人或权利人的发明专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专利申请时间、申请数量、维持时间、发明人数量和权属状态等方面的数据,揭示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规律性特征。[结果/结论]重大科学发现的形成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是技术累积与技术革命的统一。专利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可以促进以重大科学发现为代表的知识的结构化、公开化与社会化,反馈于整个学科领域和社会公共福利的提升。
关键词:
诺贝尔奖 科学发现 社会价值 专利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段宏波 蔡宗武
201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颁给了著名美国经济学家William D. Nordhaus和Paul M. Romer教授,以表彰其在技术创新、气候变化和内生经济增长领域的卓越贡献。稀缺性是经济学的核心属性,而知识和创新是我们应对自然资源稀缺性制约的有效手段,两位诺奖获得者通过构建市场经济与自然资源和知识的交互作用模型,有力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Nordhau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经济学领域,他提出了分析全球变暖问题的经济学方法,将新古典经济理论与大气物理、化学等方法相结合,开创性地建立了动态集成的气候经济模型(DICE),对社会碳成本(SCC)管理以及基于市场机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Romer的主要贡献是创新性地提出了四要素增长理论(自然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知识创新),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知识作为资本投入考虑到经济和技术体系中,模拟了经济决策和市场条件决定新技术创造的过程。Romer的理论重新燃起了经济学界对内生增长的浓厚兴趣,实践层面也引导产生了大量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本文旨在对两位教授在技术创新、气候变化和内生经济增长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简评相关理论的应用进展及实践贡献,继而揭示对未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政策设计的指导性意义。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胡泽文 屈静 周西姬
诺贝尔奖得主授奖时滞和获奖年龄的周期变化特征能够揭示世界顶尖科学家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获奖年龄差异,以及获奖成果取得后的检验周期长短。文章以1901-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以及1969-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分析样本,通过划分6个时间周期阶段,计量分析每个周期阶段诺贝尔奖得主的年龄和授奖时滞分布及其周期演变特征。结果发现:(1)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的年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正态或偏正态分布形态,46~70岁诺贝尔奖得主比例较高,偏年轻和偏老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比例较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偏年轻化,25~45岁获奖者占2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偏老年化,25~45岁获奖者仅占2%。⑵诺贝尔奖获奖难度越来越高,获奖年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3个学科诺贝尔奖得主各周期阶段平均年龄从第I阶段的55.4岁快速增长到第VI阶段的66.2岁。⑶诺贝尔奖获奖年龄和授奖时滞较高且随时代发展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年龄和授奖时滞且随时代发展上升速度最快,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平均授奖时滞最长,达到31.06年。⑷博士阶段是培育诺贝尔奖得主的黄金时期,几乎所有诺贝尔奖得主最早获得诺贝尔奖初创成果的年龄都在博士毕业后,初创成果经历很长的培育期后,最终获得诺贝尔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万文涛 余可锋
美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创新能力随年龄增长呈"钟形"曲线变化。建模研究表明,他们在13岁就已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至38.17岁创新能力达到顶峰,创新的"黄金时期"长达28年。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之所以表现出"创新起点早、创新能力强、创新周期长"等特点,与其创新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有必要从中汲取经验。
关键词:
美国 诺贝尔奖得主 成长曲线 创新教育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李江 姜明利 李玥婷
基于341位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引文曲线,借助曲线拟合方法构建引文曲线的分析框架,包括两种规则引文曲线——经典引文曲线、指数增长引文曲线,和三种不规则引文曲线——睡美人引文曲线、双峰引文曲线、波型引文曲线。以诺贝尔奖得主为例的实证分析表明:①引文曲线的分析框架是一种新的引文分析视角;②引文曲线的分析框架可用于将一组(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或作者划分层次,也可用于分析不同学科论文或作者的引用差异。文章最后分析了该框架的适用性。图4。表1。参考文献32。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苏帆 龙云凤 陈杰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诺贝尔科学奖的分布格局,揭示其潜在规律,并聚焦日本培育和造就诺贝尔奖级科技成果和人才的可取经验,提出从制定合理规划、加强基础研究、注重青年人才培养、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重塑科学文化氛围等方面加强我国顶尖科技人才的培养的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程
作者对1901—2016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人数及其获奖时的平均年龄等情况进行考察后,又对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取得获奖奠基性研究成果时的年龄和升任教授或研究员时的年龄等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高达68岁;取得获奖奠基性成果时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升任高级职称时的平均年龄高达43.35岁;获奖时滞长达28年。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在大学里普遍设立荣誉教授称号;将晋升正高职称时的平均年龄控制在45岁左右;并将科研资源的分配向40岁左右的年轻学者倾斜;而且在建党100周年之前不宜像日本2001年那样提出50年30个诺奖计划。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门伟莉 张志强
诺贝尔科学奖是现代科技奖励中学术权威性最高、时间序列最长、获奖者数据量和授奖成果影响最大的国际科技奖项。对诺贝尔科学奖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将有助于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重大科学发现产出和分布的潜在规律。文章系统完整收集并分析了1901—2018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机构信息,并按照机构性质,将获奖机构划分为大学、研究院所或实验室、基金会、企业或公司、医院或诊所等五类。通过对获奖机构进行详细统计分析,本研究认为,获奖机构高度集中分布于大学和科研院所,但美、英、德、法等主要获奖国家呈现不同特点;基于不同获奖机构属性的获奖者年龄变化趋势呈现领域差异性,诺贝尔物理学奖呈现明显特性,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获奖年龄、重大成果产出年龄和授奖时滞均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但同一学科不同获奖机构的获奖者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科研人员隶属多机构的现象促进了跨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美、英、德、法等主要获奖国家的主要获奖机构呈现出不同特点。最后,本文提出建议,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之列,应着力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强国,并提出了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强国的四点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袁祖望
通过研究,表明在诺贝尔科学奖颁授的100年间,基础研究成果、交叉学科成果容易获奖,名师的徒弟容易获奖,非功利性研究容易获奖。指出要使中国本土科学家早日摘取诺贝尔科学奖桂冠,国家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培养受过完整教育的通才人物和造就国际级科学大师,必须给科学家以研究的自由和空间,坚决摒弃急功近利行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群锋
诺贝尔奖是全球科学界的最高奖项之一,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是全球各个学科领域中顶尖的科学家。本文使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他们获奖时的年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程 张杰军 郑健
本文详细考察了医疗器械和分析仪器制造商岛津制作所得以跻身于拥有诺贝尔奖得主的企业行列的原委。认为,只有中等规模的岛津制作所之所以能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自主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是因为:拥有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企业创新文化;确立了一个深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且自身在该领域拥有多年的研究积累;组建起了一支富有活力的紧密合作型跨学科研究团队;大胆地录用了田中耕一这位责任心强,尤其热爱医疗器械和分析仪器研制工作的怪才;国家可以及时提供优质的科技信息服务以及所需的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闻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于1937年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州的Yakima。在二战期间,他的家庭移居到华盛顿州的西雅图。1955年他高中毕业,在高中阶段他在数学和科学课程上表现出很强的能力。他曾经希望去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工程学。他的父亲答应如果麻省理工学院给予奖学金就让他去那里读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何光辉 杨咸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