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70)
- 2023(3148)
- 2022(2622)
- 2021(2620)
- 2020(2114)
- 2019(4622)
- 2018(4151)
- 2017(8213)
- 2016(4676)
- 2015(5071)
- 2014(5034)
- 2013(4955)
- 2012(4643)
- 2011(3790)
- 2010(3968)
- 2009(3824)
- 2008(4281)
- 2007(3751)
- 2006(3107)
- 2005(2704)
- 学科
- 财(22636)
- 管理(21775)
- 济(15669)
- 经济(15647)
- 业(15150)
- 企(13843)
- 企业(13843)
- 财政(13658)
- 政(11223)
- 务(8721)
- 财务(8719)
- 财务管理(8673)
- 企业财务(8352)
- 土地(7235)
- 家(7005)
- 国家(6903)
- 制(6680)
- 体(5509)
- 中国(5500)
- 方法(5303)
- 农(5168)
- 体制(4909)
- 学(4570)
- 出(4480)
- 数学(4472)
- 数学方法(4460)
- 支出(4316)
- 国家机关(4150)
- 机关(4150)
- 工作(4110)
- 机构
- 大学(58092)
- 学院(57992)
- 财(23660)
- 管理(23225)
- 济(22946)
- 经济(22480)
- 理学(19814)
- 理学院(19633)
- 管理学(19506)
- 管理学院(19390)
- 研究(18554)
- 中国(15735)
- 财经(13878)
- 经(12568)
- 京(12186)
- 财经大学(10026)
- 科学(10024)
- 财政(9501)
- 江(9264)
- 所(8901)
- 中心(8803)
- 政(8447)
- 经济学(7634)
- 农(7439)
- 北京(7436)
- 省(7394)
- 研究所(7306)
- 院(7147)
- 经济学院(6920)
- 业大(6651)
- 基金
- 项目(36246)
- 科学(28529)
- 研究(28406)
- 基金(26872)
- 家(22635)
- 国家(22443)
- 科学基金(19510)
- 社会(19371)
- 社会科(18292)
- 社会科学(18285)
- 基金项目(14026)
- 省(13246)
- 教育(12477)
- 编号(11437)
- 自然(11098)
- 划(10848)
- 自然科(10777)
- 自然科学(10775)
- 自然科学基金(10560)
- 成果(10436)
- 资助(10206)
- 部(8839)
- 制(8667)
- 性(8610)
- 国家社会(8435)
- 重点(7997)
- 课题(7897)
- 教育部(7756)
- 项目编号(7383)
- 人文(7340)
共检索到95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江
当前,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以及城市高房价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话题,这些都与地方政府普遍推行的"土地财政"政策有关。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有效解决地方财政困境,完善土地流转相关制度,加强监督制约,彻底根治"土地财政",推动政府和谐治理。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政府和谐治理 公平正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郭贯成 汪勋杰
1.深化分税制改革,实现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分税制改革引致的财政赤字催生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现象。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土地财政,必须按照权责对等原则深化分税制改革,实现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如通过适当调整税种归属、税收划分比例来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权划分。另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通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娄成武 王玉波
土地财税收益弥补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不足,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随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实践的深入展开,其弊端也日益凸显。从土地财政演变历程与国内外政府公共行政角度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分税制改革与激励约束机制是形成土地财政的经济动因,现行的土地征收与流转制度是形成土地财政的政治动因。目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导致大量农民"失地"又"失业"、公共部门利益对私人产业产生依赖而滋生腐败等诸多弊端。所以,必须从完善与公共事权相匹配的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界定土地治理主体收益分配关系和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方面,提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公共治理之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志勇 陈莉莉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和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的背后,积累了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社会矛盾激化、粮食安全风险、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等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促使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模式,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现有财政体制,构建地方政府"税收财政"模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林森 赵艺
本文以"善治"理论为核心理论,力求利用"善治"理论解释和探究土地财政这一问题。基于政府在实现"善政"目标的过程中,发现自身行为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结合"善治"理论,最终能够在实现"善政"的目标下,理顺政府自身的身份地位,从"善治"理论层面完善土地财政各主体行为,革新土地财政问题的有效治理和发展路径,达到丰富政府"善治"理论在土地财政方面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善治理论 地方政府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蒋震 邢军
近年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助长了房地产投机,引发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对宏观经济稳定埋下了隐患。事实上,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以经济内容为主的政绩考核机制及其引发的地方政府竞争是引起土地财政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分税制条件下,地方政府陷入了巨大困境:一方面,财力面临枯竭的问题;另一方面,其面临不断增长的支出需求。在这种预算约束条件下,"土地财政"便成了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地方政府竞争 政绩考核 土地财政 分税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吴群 李永乐
中国地方政府倾向于选择土地财政的一个根源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在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纵向竞争)和地方竞争体制(横向竞争)双重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个解释地方政府选择土地财政的理论框架,认为两者共同激励了地方政府实施土地财政策略。通过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paneldata)的实证检验,本文发现,中国式的分权体制激励了地方政府用"扭曲之手"来攫取预算外财政收益,地方竞争体制进一步驱动了地方政府采取积极的土地财政策略。研究结果还表明,财政分权对地方土地财政的影响存在跨地区差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鲲 郑威
当前,地方政府形成了依赖土地征收获取财政收益的财政收入模式,而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土地制度变迁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模式的路径依赖。《土地管理法》的3次修订及土地制度变迁过程均表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强化有其必然性,要从根本上破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模式的路径依赖,需要修订现有《宪法》条款,积极推进配套制度改革,落实法治政府"还权于民"的民主要求,推动房产税改革法治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光焱
构建和谐社会对财政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财政更好地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机遇。财政应在明确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认识自身同客观实际要求的差距,更新财政理论,改革完善财政制度和管理体制。一、构建和谐社会对财政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进一步论述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内涵。这是本届政府提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孙永尧
从伦理学看,不应该要求人们做其没有能力做的事,或者做出一种巨大牺牲是明显不合理的,在同利益严重冲突的情况下,要求那样一种牺牲甚至是完全不合理的。这种原则符合了理性到理性自我的概念,使自我主义和利他主义在和谐道德观基础上有机地联系起来。满足穷人基本需要的“消极”权利应该优先于富人奢侈消费的“积极”权利。财政分配道德上的优先性,不仅是和谐财政应该具有的内容,而且是从实质上调整贫富差距以实现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伦理 道德优先性 和谐财政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廖清成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比较突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因此,要通过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贫富差距 财政政策 和谐社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志勇 王会川 苗婧
一、关于和谐型财政的基本界定和谐型财政,就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着眼于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和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对内侧重于和谐机关建设,对外侧重于促进社会和谐,从而建立起既内部和谐又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型公共财政管理模式。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蔡跃洲
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统一性,和谐社会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公共财政的相关因素。利用一个包含4个层次、72个具体指标的和谐社会评价体系,对我国2000—2004年社会和谐状况进行的趋势分析和国际比较表明:(1)我国现阶段社会和谐程度总体形势是令人乐观的;(2)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表现较差,且呈逐年恶化趋势,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然任重道远;(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社会和谐方面的国际差距依然较为明显。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公共财政 和谐指数 基准评价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建元
和谐财政是我国生产建设财政退出历史舞台、公共财政框架尚未完善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财政运行模式,是中国所独有的一种财政模式,其发展方向是公共财政,其运行的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但社会矛盾比较严重的现实,时间可能不会太长,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谐财政要体现三大基本内容:一是财政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和谐,体现帕累托最优原则;二是财政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和谐,确保和谐社会的建立;三是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确保再生产环节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
和谐财政 过渡性财政 和谐运行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超 蔡方 王红涛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和谐社会追求的具体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国民与政府的和谐(人-政和谐)。本文分析说明,人们不可能完全依赖市场作用来实现上述目标,只能通过市场作用和公共财政作用(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目的。鉴于公共财政活动兼具经济协调与政治干预的特点,现代社会最终选择了在公共财政框架下,通过"经济拯救"和"道德拯救"方式管理社会,管理人性,并以此控制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和主要进程。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可持续发展 公共财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