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05)
- 2023(14856)
- 2022(12757)
- 2021(11925)
- 2020(10042)
- 2019(22739)
- 2018(22149)
- 2017(43546)
- 2016(23005)
- 2015(25378)
- 2014(24623)
- 2013(23584)
- 2012(21660)
- 2011(19317)
- 2010(19404)
- 2009(17675)
- 2008(17010)
- 2007(14849)
- 2006(12857)
- 2005(10891)
- 学科
- 济(94818)
- 经济(94711)
- 管理(73569)
- 业(70120)
- 企(58615)
- 企业(58615)
- 方法(45770)
- 数学(41191)
- 数学方法(40732)
- 中国(27624)
- 财(27496)
- 农(25199)
- 业经(19799)
- 技术(19778)
- 地方(19180)
- 制(17462)
- 贸(16935)
- 贸易(16925)
- 农业(16596)
- 易(16436)
- 务(15995)
- 财务(15951)
- 财务管理(15912)
- 企业财务(15211)
- 银(14356)
- 银行(14345)
- 策(14310)
- 融(14070)
- 金融(14069)
- 理论(13997)
- 机构
- 学院(310266)
- 大学(309696)
- 济(136133)
- 经济(133539)
- 管理(130708)
- 理学(113868)
- 理学院(112803)
- 管理学(111213)
- 管理学院(110599)
- 研究(96207)
- 中国(73226)
- 财(64891)
- 京(61934)
- 科学(53104)
- 财经(51452)
- 经(47129)
- 中心(46532)
- 江(45586)
- 所(43418)
- 经济学(42668)
- 农(40198)
- 业大(40053)
- 研究所(39029)
- 经济学院(38648)
- 财经大学(38591)
- 范(38581)
- 师范(38294)
- 北京(37944)
- 院(35718)
- 州(35625)
- 基金
- 项目(214751)
- 科学(174478)
- 研究(161213)
- 基金(160672)
- 家(137321)
- 国家(135925)
- 科学基金(121053)
- 社会(107705)
- 社会科(102460)
- 社会科学(102435)
- 基金项目(85005)
- 省(83027)
- 自然(76467)
- 教育(74945)
- 自然科(74869)
- 自然科学(74854)
- 自然科学基金(73586)
- 划(69207)
- 资助(64809)
- 编号(63755)
- 成果(50512)
- 创(49248)
- 部(49053)
- 重点(47085)
- 发(45756)
- 国家社会(45498)
- 创新(45275)
- 教育部(43683)
- 课题(43560)
- 人文(42994)
- 期刊
- 济(141318)
- 经济(141318)
- 研究(92305)
- 中国(57207)
- 财(50137)
- 管理(49425)
- 科学(38621)
- 学报(37232)
- 农(35106)
- 教育(31801)
- 大学(30902)
- 融(30059)
- 金融(30059)
- 学学(29026)
- 技术(28624)
- 财经(25397)
- 农业(23957)
- 经济研究(23683)
- 业经(23039)
- 经(21817)
- 问题(19765)
- 技术经济(16059)
- 统计(15712)
- 策(15620)
- 贸(14927)
- 科技(14698)
- 商业(14265)
- 现代(14180)
- 理论(14120)
- 决策(13151)
共检索到450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黄永春 黄湛 邹晨
随着区域创新步入创新生态系统的多元层面,政府与经济主体交互共生对促进区域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以2008年首个国家创新试点城市深圳为例,借助合成控制法,基于2000-2019年中国226个地级市数据,构造与深圳尽可能相似的“合成深圳”。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真实深圳”与“合成深圳”的创新效率。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则呈倒U型;政策实施前期,政策效应逐渐释放,创新效率显著提高,随着时间演化,由于政策时效、技术变革和需求转移等原因,政策红利逐渐减少,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也降低,但尚未完全消失。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娜 陈安平
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背景,厘清了其影响劳动力收入的理论路径。并使用在异质性处理效应下仍然有效的异质性稳健DID估计量,同时基于个体与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多期DID模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劳动力产生了显著的、随时间推移日益增强的正向工资溢出效应。在排除测量误差、其他政策干扰、样本自选择、竞争性解释等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另一个发现是,工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高教育水平、从事技能工种与服务行业的个体上。城市的知识保护程度、市场化成熟度提高有利于扩大试点工作对劳动力增收的作用。与其他类型城市相比,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增长极型试点城市产生了相对较高的工资溢出效应。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积极工资作用发挥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伦晓波 韩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转型给中国承担新使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和绿色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基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特征,研究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OFDI主要通过绿色技术溢出机制、增长机制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该绿色技术创新效应随着互联互通合作水平提升而显著增强,且对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改善效果主要体现在高收入组国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婉红 刘芳 刘天森
基于我国233个城市2000—2016年的数据,采用PSM-DID模型检验设立国家高新区是否提升了城市创新效率,并从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层面分析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效率影响的异质性。进一步,引入空间集聚作为调节变量,从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视角分别探讨国家高新区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对城市技术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与城市规模及城市等级有关,表现为国家高新区对大型、中型和小型城市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优于特大型城市;对二线和三线城市技术研发效率的促进作用优于四线和五线城市,但对成果转化效率的作用低于四线和五线城市。空间集聚调节效应的结果表明,要素集聚显著正向调节了国家高新区对于城市技术研发效率及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产业集聚则显著负向调节了国家高新区对于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此外,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对于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创新效率的调节作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本文扩展了国家高新区驱动效应的传导机制,也为探索城市创新效率提升路径提供了事实依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曹坤 周学仁 王轶
本文旨在考察政府的财政科技支出能否纠正技术创新中的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知识积累过程中的技术外部性和协调创新过程中的金钱外部性,使得竞争性市场环境下的技术创新难以达到最优水平,从而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经济学依据。本文选取中国1998—2006年相关财政支出数据和30个省级区域的创新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上述渠道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性物质资本投入和财政性人力资本投入能够显著地推动技术创新,但是财政性创新活动协调投入没有产生理论上应有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技术创新 财政科技支出 内生增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志广 李姚矿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已注册通过的65家科创板企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然后利用fs QCA方法探讨创新效率提升的前因条件组合。结果表明,我国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效率整体表现欠佳,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中的政策环境、人才环境和金融支持正向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提升,产业环境和金融中介市场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补贴和城市研发环境导致企业创新投入冗余增加,不利于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效率实现路径由政策环境主导型和中介市场主导型构成,城市创新环境失衡、产业环境与金融支持缺失是造成部分企业创新效率相对偏低的主要原因。通过系统分析外部环境规制对科创板上市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基于组态视角解释企业提高创新效率的内在逻辑和路径,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科创企业创新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城市创新创业环境 科创板 创新效率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戴翔 华笑烨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实施创新驱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中国特色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本身出发,分析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在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通过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要素空间集聚和产业集聚两个机制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教育水平、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制度创新的发挥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对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等规模较大的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应继续释放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在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扩展自贸试验区设立范围,加快推进差异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多举措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在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下探索形成更多的制度创新成果。
关键词:
自由贸易试验区 制度创新 城市创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彭书舟
将创新作为引领对外贸易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十四五”时期中国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策略。本文将国家实施的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创新驱动政策对城市出口复杂度的影响。研究显示:以创新型城市试点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出口复杂度,且动态效应随时间推移呈递增趋势。异质性影响分析表明,创新驱动政策对中部城市、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更严格城市以及城市加工贸易出口复杂度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产品动态调整检验表明,创新驱动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持续出口的高复杂度产品相对份额,并且加速了低复杂度产品退出市场,但对新的高复杂度产品进入市场没有显著影响。影响渠道检验表明,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政策提升出口复杂度的关键途径,而地区工业结构调整未能发挥渠道作用。因此,应引导更多城市步入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列,充分发挥创新驱动政策对中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
创新驱动政策 创新型城市 出口复杂度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袁旺平 王雨晨 冯大威
加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利用2008—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在严格筛选并控制影响试点入选变量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试点政策显著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该结论经异质性-稳健估计量、PSM-DID、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可靠。机制分析发现,创新型城市建设会通过增加企业高层次人才流入、增进银企关系和增加政府补贴助力企业破解数字化转型困局。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政策在西部城市,以及小规模企业、创新禀赋高的企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为破解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局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依据,也为完善创新型城市试点的配套政策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思路。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任跃文
选取我国2015-2017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在考察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基础上,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探讨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并依据企业产权、所属行业和所在地区异质性进行分组检验。研究发现:①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②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双重门槛效应,且当政府补贴力度介于0~0.000 5之间时,补贴效果最优;③基于企业产权、所属行业和所在地区的异质性分组检验发现,政府补贴仍对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抑制作用,但门槛效应差异较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京星 朱慧敏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平台,推动绿色发展是其题中之义。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绿色创新,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DID),以我国280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我国沿线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机制及时空差异。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促进了中国沿线城市绿色创新的“增量提质”;(2)“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数字经济赋能效应和资源集聚效应促进中国沿线城市绿色创新的“增量提质”;(3)相较于东部和西部城市,“一带一路”倡议对中部城市的绿色创新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4)“一带一路”倡议对非资源型城市和特大城市绿色创新“增量提质”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对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贺康 王运陈 张立光 万丽梅
定量评估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效果,对于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利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13-2017年的样本数据,创新性地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作为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税收优惠对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加计扣除政策起到了预期效果,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显著提高;加计扣除政策的激励效果存在异质性,对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市场化地区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激励效果更好。文章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加计扣除政策的激励效果,并对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税收激励 加计扣除 企业创新 双重差分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晓伟 李传明 管彩峰 罗均梅
利用2008—2018年地方政府实施引导基金的政策事件与所属地域内企业创新的大样本数据,构建准自然实验的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政府引导基金政策对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基金政策整体上发挥了创新驱动效应,支持了政府“扶持之手”假说。通过改善当地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政府引导基金政策与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相辅相成,形成了政策协同;通过提升企业资产周转效率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政府引导基金政策为驱动企业创新提供了资源保障。在非国有产权、制造业和低市场化等异质性情境,政府引导基金政策的创新驱动效应更具统计显著性。
关键词:
政府引导基金政策 企业创新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城 苏婧
我国已经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快技术创新引领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继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构建理论模型来阐述创新政策影响能源效率机理的基础上,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准实验,并利用多时点DID方法考察了创新政策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因果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新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能源效率,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异质性处理效应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创新政策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仅存在于创新环境优良、产业专业化程度高、能源消耗量大以及环境规制严格的城市。机制检验发现,创新政策通过推动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集聚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对能源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结论对中国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实现“双碳”目标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冉征 郑江淮
政府政策如何有效引导企业创新一直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理论层面上,基于对政府创新政策历史演变的详细梳理,探讨了创新型试点城市政策与传统创新治理政策之间的差异,分析了试点政策如何通过优势互补和产学研合作途径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实证层面上,将发明专利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接,构建更为全面的微观样本,系统检验了创新试点政策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微观企业的创新能力,表现为促进专利数量的增长和推动企业技术领域的扩展。与传统创新治理政策的主要差别在于,创新试点政策对于企业技术多样性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2)创新试点政策特有的治理理念在政策传导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优势互补的创新格局促进企业专利数量的增长,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从专利数量增长和技术领域扩展两个层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3)各地区政策执行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政策效力最强,提升了企业的专利数量和技术多样性;中部地区的政策只能提升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西部地区的政策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没有显著影响。(4)不同类型企业的政策收益不同,国有企业受政策影响最为明显,其专利数量和技术多样性均出现明显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制度环境改善有助于提高管理层持股效率吗?——基于2002-2010年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实证检验
审计约谈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修复吗?——基于影响路径的实证检验
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是否会有助于改善生育率——基于OECD国家的门槛回归模型检验
国家治理体系完善有助于促进金融稳定吗?——基于全球214个国家的数据检验
浮动汇率制度有助于经常账户的调节吗?——基于双倍差分法的实证检验
强化农地产权有助于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吗?——基于异质农户能力的理论建模与实证检验
金融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融资租赁的债务治理效应吗——基于中登网实施前后的实证检验
公共教育投资是否有助于缓解人口贫困——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公平吗?——基于省级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公平吗?——基于省级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