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07)
2023(18018)
2022(15186)
2021(14142)
2020(11945)
2019(27590)
2018(27306)
2017(52151)
2016(27644)
2015(31261)
2014(31232)
2013(31010)
2012(28919)
2011(26370)
2010(26432)
2009(24887)
2008(24342)
2007(21872)
2006(19311)
2005(17320)
作者
(78647)
(66293)
(65842)
(62895)
(41923)
(31551)
(30007)
(25804)
(25222)
(23466)
(22689)
(22201)
(21039)
(20806)
(20584)
(20493)
(19495)
(19471)
(19034)
(18979)
(16549)
(16091)
(15859)
(15206)
(15025)
(14844)
(14546)
(14334)
(13282)
(13094)
学科
(133359)
经济(133151)
管理(81184)
(76055)
(60622)
企业(60622)
方法(53602)
数学(46641)
数学方法(46133)
(39458)
中国(35611)
(33594)
业经(29392)
地方(27321)
(26766)
农业(25981)
(24309)
(22340)
贸易(22329)
(21700)
(19459)
银行(19428)
(19204)
金融(19198)
(19158)
(18793)
(18634)
(18414)
财务(18353)
财务管理(18303)
机构
大学(403300)
学院(401862)
(179714)
经济(176246)
管理(154195)
研究(139901)
理学(132465)
理学院(131022)
管理学(128933)
管理学院(128177)
中国(107371)
(84007)
(83734)
科学(80450)
(69441)
财经(65635)
(65183)
中心(64452)
研究所(62495)
(60140)
(59621)
经济学(56690)
业大(55795)
北京(53089)
(51654)
师范(51193)
经济学院(50770)
农业(50007)
(49815)
财经大学(48456)
基金
项目(263553)
科学(209535)
研究(194772)
基金(194766)
(168464)
国家(167056)
科学基金(143837)
社会(129144)
社会科(121810)
社会科学(121780)
基金项目(102353)
(100682)
自然(89813)
教育(89119)
自然科(87735)
自然科学(87710)
自然科学基金(86175)
(84828)
资助(79404)
编号(77590)
成果(64039)
(60248)
重点(59285)
(57224)
国家社会(54424)
(54329)
课题(53666)
教育部(52424)
(51801)
创新(50948)
期刊
(205286)
经济(205286)
研究(123120)
中国(81399)
(66352)
(63097)
学报(58942)
管理(56993)
科学(56628)
大学(46366)
学学(43734)
农业(42137)
(39275)
金融(39275)
教育(38112)
技术(35157)
财经(33701)
经济研究(33105)
业经(32118)
(29045)
问题(26687)
(21973)
技术经济(20913)
世界(20869)
(20804)
统计(20673)
(19397)
国际(19384)
(18409)
理论(18157)
共检索到6119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泉民  
20世纪前半期,为挽救行将崩溃的农村经济,国民政府推行了以乡村合作运动为中心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促使了合作社大量快速设立。但是合作社发展受到了来自于财政金融体制的制约,根源在于政府有效制度供给能力不足及制度建设协调性缺失。实际上,同时作用于乡村的各种制度共同组成了社会的"制度系统"(如与合作社相关的行政、财政金融、土地等制度),制度间耦合关系决定了任何一项制度都必须与其他制度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此外,制度供给还要与政府的"社会动员"相结合,以形成政府力量与乡村民众之间的"共振"。否则,社会经济变迁极有可能会陷入"头重脚轻"的困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泉民  
合作金融是农民融通资金的一种体制内金融机构,其资金来源及运用不仅影响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合作社性质。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资本呈现出以外源供给为主体的机制偏差:社内资金不足,以银行为核心的社外资金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制约了合作社"质"的完善而沦为"合借社"、"承转机关"。只有通过多种举措如放宽合作金融的业务市场准入限制、增加储蓄和社股金、延伸社员群体、盈余及公积金的有效积储、建立风险防范和风险补偿机制等,才能谋求信用社成为一种有效率的组织而"自有"、"自立"。这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促进农民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泉民  
制度结构的特征直接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进程,制度结构决定着制度选择集合和制度选择的空间。中西方社会制度结构上的多元与二重的差异性,决定了内生于西方的合作经济制度,在被移植嵌入到中国乡村而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强制"状态下单兵推进时,其原来与之匹配的各种制度之间协调演进而形成的均衡机制已不复存在,故而在运行方面出现的合作社的"异化"和"异化"的合作社等困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对此探讨或许会有助于政府在倡导新农村建设运动时的制度安排。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国林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迅速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之一。但是,由于美国政府信奉保守主义,推行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政策,致使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同时存在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调、偏袒富人的税收政策和严重的逃税之风、扭曲的高关税政策、疯狂的金融投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2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包含有很多的不稳定性,它无时不在动摇着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直接导致了30年代的大危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陆野  
15~18世纪的猎巫运动是近代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一次社会"痉挛"。农业经济的低迷、巫术信仰与基督教信仰的冲突以及社会焦虑的心理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了猎巫运动。而在乡村猎巫运动中,流行的巫术魔鬼观、对违背乡村公俗者的敌视以及教会的组织下,猎巫运动得以在欧洲社会中迅速展开并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在15世纪中期至18世纪的猎巫过程中,大约五万以上的人士被冤枉成巫师,甚至迫害致死,其中多为女性。从社会文化语境看,猎巫绝非是某种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中世纪末和近代早期波及西欧甚至整个欧洲范围的一场社会运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恐慌情绪。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宇宙  
近代中国在迈入现代化进程以来,众多革命者与知识分子基于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判断,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并付诸实践。乡村建设派试图通过乡村教育、卫生、文化与组织改造等重建社会;共产党人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并动员农民进行社会革命。尽管两者在路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都尝试通过一村一地的实验和典型示范扩展开去,强调农村社会动员和农民组织化的作用,实际上都服膺于20世纪以来现代国家建设的总体性目标。这对于1949年后我国乡村建设的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当下的乡村在未完结的现代国家建设目标之下,正在政府与社会诸多力量的裹挟中寻求转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宇宙  
近代中国在迈入现代化进程以来,众多革命者与知识分子基于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判断,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并付诸实践。乡村建设派试图通过乡村教育、卫生、文化与组织改造等重建社会;共产党人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并动员农民进行社会革命。尽管两者在路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都尝试通过一村一地的实验和典型示范扩展开去,强调农村社会动员和农民组织化的作用,实际上都服膺于20世纪以来现代国家建设的总体性目标。这对于1949年后我国乡村建设的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当下的乡村在未完结的现代国家建设目标之下,正在政府与社会诸多力量的裹挟中寻求转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冯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乡村教育家们试图通过教育与农业、农村的相结合来改变新式教育在农村难以推行的状况,并最终实现"拯救乡村、复兴中国"的梦想,从这一目标指向来讲,乡村教育无疑是失败的,致使其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但过分夸大教育功能以及其办学方向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无疑是很重要的原因。尽管最初的目标并未实现,但乡村教育还是有历史贡献的,它的贡献在于推动了师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农村基础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从这点来说,毫无疑问它又是成功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宇宙  
近代中国在迈入现代化进程以来,众多革命者与知识分子基于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判断,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并付诸实践。乡村建设派试图通过乡村教育、卫生、文化与组织改造等重建社会;共产党人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并动员农民进行社会革命。尽管两者在路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都尝试通过一村一地的实验和典型示范扩展开去,强调农村社会动员和农民组织化的作用,实际上都服膺于20世纪以来现代国家建设的总体性目标。这对于1949年后我国乡村建设的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当下的乡村在未完结的现代国家建设目标之下,正在政府与社会诸多力量的裹挟中寻求转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振华  
在20世纪2、30年代,日益"边缘化"的南阳盆地在遭受过往军队苛征和地方匪患的骚扰下,社会秩序全面崩溃。南阳盆地社会生态的衰败造成当地土地荒芜、农民逃亡(离村)人口剧增、农村副业由盛而衰、交通秩序破坏,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尤为令人痛心的是,南阳盆地社会秩序的崩溃和社会生态的衰败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化程度,当地农家生活已降低至最低水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蒋琴  吴学成  
我国一直以来非常注重"三农"问题解决。特别是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掣肘。为此,各地应该在推进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注重乡村旅游品牌文化的内涵挖掘,明确市场定位,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晓炜  
高寿仙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明清史专家,现任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著述丰富。2006年高寿仙教授出版了《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就自己对于明代农业经济及农村社会的认识,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且在"学术回顾与理论反思"部分收录了阅读明清社会经济史名家傅衣凌、黄宗智、李伯重诸先生以及日本学者相关论著的心得札记,饶有启示意义。近来,他又出版了《嘤其鸣——明清社会经济论评》(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以下简称《嘤其鸣》)一书,对明清社会经济史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都市去"与"回乡村去"成为背道而驰的两大社会现象,"乡村破产"和"都市膨胀"为知识分子所广泛关注和焦虑。由此,"建设新都市"和"改造旧乡村"成为解决城乡关系危机的两条路径,并在当时形成两股强劲的思潮。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还是"发展乡村以救济都市"抑或是"都市与乡村相互调和",知识分子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当今城乡发展须打破"二元对立"格局,建立"文化共同体",促进城乡关系协调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都市去"与"回乡村去"成为背道而驰的两大社会现象,"乡村破产"和"都市膨胀"为知识分子所广泛关注和焦虑。由此,"建设新都市"和"改造旧乡村"成为解决城乡关系危机的两条路径,并在当时形成两股强劲的思潮。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还是"发展乡村以救济都市"抑或是"都市与乡村相互调和",知识分子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当今城乡发展须打破"二元对立"格局,建立"文化共同体",促进城乡关系协调融合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上官莉娜   魏楚珂   杜玉萍  
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数据,通过构建有序Logit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素养对农民乡村治理参与行为的作用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素养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乡村治理参与行为;除数字金融素养外,不同层面的数字素养都对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在数字素养对农民乡村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发挥正向的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既要注重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弥合接入层的数字鸿沟,也要完善对农村居民的数字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释放数字红利,提高村民的政治效能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