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58)
- 2023(14421)
- 2022(11978)
- 2021(10875)
- 2020(9098)
- 2019(20415)
- 2018(19763)
- 2017(37786)
- 2016(20321)
- 2015(22644)
- 2014(22247)
- 2013(22225)
- 2012(20877)
- 2011(19259)
- 2010(19069)
- 2009(18221)
- 2008(17763)
- 2007(15774)
- 2006(14101)
- 2005(12913)
- 学科
- 济(107255)
- 经济(107117)
- 管理(65010)
- 业(56985)
- 企(45851)
- 企业(45851)
- 方法(42798)
- 数学(38785)
- 数学方法(38582)
- 财(27432)
- 中国(27281)
- 农(23527)
- 制(21520)
- 地方(20966)
- 业经(20041)
- 贸(19326)
- 贸易(19317)
- 易(18815)
- 学(18094)
- 融(16115)
- 金融(16113)
- 环境(15722)
- 银(15704)
- 体(15678)
- 银行(15670)
- 农业(15620)
- 行(15011)
- 务(14908)
- 财务(14886)
- 财务管理(14846)
- 机构
- 大学(307825)
- 学院(303000)
- 济(146624)
- 经济(144301)
- 管理(115509)
- 研究(109646)
- 理学(99975)
- 理学院(98915)
- 管理学(97783)
- 管理学院(97211)
- 中国(84433)
- 财(68660)
- 京(63376)
- 科学(60995)
- 所(54576)
- 财经(54382)
- 农(50225)
- 经(49666)
- 研究所(49176)
- 中心(48365)
- 经济学(48323)
- 经济学院(43471)
- 江(43405)
- 业大(42858)
- 财经大学(40595)
- 北京(40100)
- 农业(39339)
- 院(38688)
- 范(35173)
- 师范(34762)
- 基金
- 项目(200271)
- 科学(159899)
- 基金(152066)
- 研究(143209)
- 家(133562)
- 国家(132560)
- 科学基金(113425)
- 社会(99213)
- 社会科(94481)
- 社会科学(94459)
- 基金项目(79434)
- 省(73459)
- 自然(70887)
- 自然科(69271)
- 自然科学(69245)
- 自然科学基金(68131)
- 教育(64245)
- 划(62826)
- 资助(62073)
- 编号(52607)
- 部(47049)
- 重点(45413)
- 国家社会(43835)
- 成果(43300)
- 发(43172)
- 创(41694)
- 制(41542)
- 教育部(41154)
- 创新(39345)
- 人文(39224)
共检索到459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孙文凯 刘元春
预期往往是经济波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以中国政府"两会"报告中提到的经济增长目标作为引导社会预期的重要导向,观察这个经济计划对实际经济的影响。笔者发现,政府增长目标基于过去的实现增长,同时又显著影响本年实现增长。这个结果对全国"两会"效应和地方"两会"效应都存在。这意味着政府设定目标有可能起到了推动经济波动的结果。整体上说,近年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显著降低了经济波动的可能性。本文检验发现,政府目标对实际增长的影响主要是政府的政策发挥作用,但预期效应不明显。一些政策意见在本文的结尾被提出讨论。
关键词:
增长目标 实现增长 经济波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余泳泽 杨晓章
针对中国官员考核中出现的"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现象,本文通过搜集整理2002-2014年230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考察了官员的任期和特征对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与完成情况的影响,重点关注了"官出数据"的经验证据。研究显示:(1)相对于市长,市委书记对经济增长目标制定的影响更大。市委书记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制定较低的经济增长目标;(2)市委书记在任期内对经济增长目标及完成情况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3)中西部地区和三、四、五线城市市委书记任期的变动对经济目标的制定和完成情况的影响更强,东部地区和一、二线城市市长任期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目标及完成情况的影响更明显;(4)党代会的召开和省与国家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对官员任期内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本研究丰富了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的经验证据,有助于对政府经济绩效目标制定和考核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余泳泽 杨晓章
针对中国官员考核中出现的"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现象,本文通过搜集整理2002-2014年230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考察了官员的任期和特征对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与完成情况的影响,重点关注了"官出数据"的经验证据。研究显示:(1)相对于市长,市委书记对经济增长目标制定的影响更大。市委书记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制定较低的经济增长目标;(2)市委书记在任期内对经济增长目标及完成情况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3)中西部地区和三、四、五线城市市委书记任期的变动对经济目标的制定和完成情况的影响更强,东部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卫国 任燕燕 侯永建
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区、市1987—2007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关系。一方面,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对经济长期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实行财政分权制度以来的激励机制强化使然,地方政府作为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更加积极地参与经济生活,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吸引和扩大投资;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之间还展开竞争,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改善了投资的政策环境,也促进了市场机制的生成与发展,从而较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1994年以后地方政府投资支出占GDP比重显著上升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对本级经济发展成果独享意愿明显增强,地方保护、市场分割...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周佳雯
国际学界就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社会支出的关系存在"效率说"与"补偿说"的争论。文章利用20072014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地方政府社会支出的影响效果。主要结论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不仅不会优先考虑发展民生事业,反而还会降低辖区民众社会支出的实际受益水平,这印证了"效率说"的观点;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民生"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经济越发达地区,经济全球化影响越大,政府越注重改善民生,反之则更倾向削减社会支出;中部地区"福利倒退"问题突出,社会支出受经济全球化消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云矿 胡善成 杨桐彬
地方政府“增长型激励”所引致的城市偏向型政策被认为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基于经济增长目标与财政资源双重约束视角,对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2003—2019年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以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方经济增长目标采取“之上”等硬约束设定时,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且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当地方经济增长目标采取“左右”等软约束设定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但以软约束形式实现的“目标外经济增长”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机制分析表明,财政资源约束会影响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加剧目标约束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但财政分权可有效缓解经济增长硬约束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应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完善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若鸿 邓晓兰 鄢伟波 许晏君
本文通过匹配2011—2018年地级市经济增长目标与地方融资平台样本发现,在财政压力和晋升压力的驱动下,经济增长目标显著促进了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的财务支持,并且在策略上更倾向于采取"资产负债表"端的土地资产注入,而非"利润表"端的政府补贴。旨在规范地方政府预算内债务的债务限额管理制度加剧了地方政府借道融资平台展开预算外融资活动来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动机。基于"经济增长目标→财务支持→隐性债务"的逻辑链条,本文进一步估算了经济增长目标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数量关系,发现经济增长目标每加码1%,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约4.11万亿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詹新宇 刘文彬
本文将实际经济增长分解为政府直接调控的"经济增长目标"和主要受市场因素影响但同时也受到政府间接干预的"计划外增长"两项,通过多层级政府框架的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在实际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目标和计划外增长方面的效应并不同步,而且还呈现地区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系统搜集中国省、市两级政府2000~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GDP计划增长目标并进行系统GMM估计。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财政分权对省、市实际经济增长的影响皆显著为正,但对其两个分解指标存在非对称性影响:从全国范围来看,财政分权对实际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为对经济增长目标的拉动作用,而对计划外增长影响较弱且不甚显著;分地区回归发现,东部地区财政分权对实际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对计划外经济增长的驱动,而西部地区则主要是通过影响由政府直接调控的经济增长目标来实现的。机制分析显示,财政分权通过不同程度地推动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以及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实际经济增长。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陈冬华 陈信元
本文通过对准则制定的理论分析 ,结合我国转型经济的特殊体制背景 ,以世纪星源的非货币性交易为例 ,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进行了一项案例研究。研究结果发现 ,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是会计层面的技术问题 ,还是关乎利益协调的政治问题 ,这对于理解和推动我国当前会计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会计准则制定 利益协调 案例研究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姜薇 陶士贵
金融制裁作为外交政策的有效手段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目标国经济影响的具体程度在学术界仍未定论。本文从货币权力非对称视角解释金融制裁对目标国经济的影响,以伊朗为例,利用合成控制法实证评估2011年对伊朗金融制裁的具体经济效果。结果发现:合成控制法通过拟合虚拟伊朗更能准确地评估金融制裁后伊朗经济的损失情况,金融制裁不仅导致伊朗GDP总额和增长率下降,同时加剧伊朗经济的波动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丁剑平 白瑞晨
本文基于跨期账户分析方法,构建一个包含家庭和财政部门的小国开放经济模型,通过居民融资约束建立汇率变动与政府杠杆率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汇率变动通过经常账户渠道影响政府杠杆率的传导机制,并使用全球158个经济体的宏观数据对国家和地区广义政府杠杆率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汇率变动对政府杠杆率存在显著影响,该效应在不同类型经济体之间保持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效应存在异质性,且政府杠杆率的变动程度受到融资约束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在机制检验中,本文验证了经常账户是汇率变动影响政府杠杆率水平的一个重要中介渠道。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证明了汇率变动对政府债务决策的重要影响,为政府部门“去杠杆”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启迪
欧债危机之后,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受到高度重视,不但是学术界所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目前欧洲政府关心的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甚至决定了欧洲下一步的财政政策走向。因此,考察两者的关系不仅具有学术意义,同时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研究了1970年至2012年间欧元区16个国家政府债务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阀值效应,当债务水平较低时,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而当超过一定水平时,则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阀值水平大概在54%,~78%,之间,同时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的研究既证明了"稳健阀值"的存在,更有力的解释了为什么欧元区实行紧缩政...
关键词:
政府债务 经济增长 阀值效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皮天雷
在以政府主导甚至干预经济发展为特征的转型经济中,政府行为会影响法治与金融发展间的作用机制。本文利用1995-2005年中国省级单位的数据研究了政府行为和法治水平对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不考虑政府行为这一制度因素时,法治水平的提高对地区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但这个效应有限。转型期政府行为对金融发展明显具有重要影响,地方政府的干预可能会对法治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产生部分"挤出效应",甚至是完全的"替代效应"。本文的结论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只有在充分认识到政府行为主导金融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准确把握法治与金融发展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也对主流"法与金融"文献提供了新证据。
关键词:
经济转型 法治水平 政府行为 金融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卢盛峰 王靖 陈思霞
地方行政中心作为一种特殊的稀缺性政治资源,其空间选址对城市的整体资源布局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基于此,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始通过政府行政中心迁移来给核心地区"降温",旨在通过政府驻地迁移转变城市现有资源配置格局,谋求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基于1999—2012年中国地方政府驻地迁移的经纬度坐标信息,匹配DMSP/OLS迁入地周边区域内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在纯空间视角和更小地理尺度上构造双重差分模型,以此评估行政中心的经济收益。实证结果表明:①政府驻地的迁入显著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即行政中心的经济收益显著存在;同时,地方行政中心的经济收益在地理上存在衰减效应,距离迁入点更近的区域获得的经济收益更大。②政府驻地迁移促进了迁入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迁出地经济发展,但是影响效应存在非对称性。③在影响的动态趋势上,政府驻地迁移促进了迁入地经济发展,其作用在短期内不断增强后趋于平缓。④政府行政中心的迁入,会给区域内带来经济集聚效应和公共资源空间再配置效应,最终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本研究对中国城市公共资源的空间分布和优化配置及如何更大效能地发挥行政中心的经济带动作用具有政策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韦东明 顾乃华 刘育杰
推进雾霾治理、改善环境质量水平是中国构建现代化绿色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县域数据实证分析雾霾治理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重点考察地方政府行为对雾霾治理效应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雾霾治理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效应,并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产生作用。雾霾治理的促进效应集中于中低发展地区、非资源型地区和中部地区。政府间策略模仿行为总体上强化了雾霾治理的促进作用,具有东部“独立促进”、中部“模仿促进”、西部“模仿无效”的区域特征;县域间产业结构相似性并未强化雾霾治理的促进作用,具有东部地区“独立促进”、中西部地区“模仿无效”的特征。县域资源错配恶化和锦标赛体制抑制了雾霾治理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