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31)
- 2023(3067)
- 2022(2613)
- 2021(2411)
- 2020(2101)
- 2019(4668)
- 2018(4392)
- 2017(8688)
- 2016(4335)
- 2015(4613)
- 2014(4365)
- 2013(4294)
- 2012(3939)
- 2011(3575)
- 2010(3513)
- 2009(3138)
- 2008(2985)
- 2007(2781)
- 2006(2326)
- 2005(2033)
- 学科
- 济(17190)
- 经济(17163)
- 管理(15153)
- 业(12865)
- 财(8577)
- 企(7658)
- 企业(7658)
- 方法(7496)
- 农(7468)
- 数学(6828)
- 数学方法(6787)
- 家(6708)
- 国家(6553)
- 财政(6042)
- 农业(5965)
- 中国(5407)
- 政(5103)
- 工作(4517)
- 制(4305)
- 收入(4160)
- 出(4127)
- 国家机关(3864)
- 机关(3864)
- 地方(3816)
- 人事(3560)
- 人事管理(3560)
- 业经(3330)
- 贸(3204)
- 贸易(3204)
- 支出(3201)
- 机构
- 大学(60131)
- 学院(58837)
- 济(28115)
- 经济(27657)
- 管理(25768)
- 理学(22795)
- 理学院(22580)
- 管理学(22435)
- 管理学院(22289)
- 研究(18433)
- 财(16020)
- 中国(13596)
- 财经(11998)
- 经(11111)
- 京(11100)
- 经济学(10071)
- 科学(9411)
- 经济学院(9294)
- 财经大学(9097)
- 中心(8990)
- 所(8288)
- 江(7852)
- 农(7770)
- 研究所(7400)
- 业大(7074)
- 范(6729)
- 师范(6679)
- 北京(6621)
- 院(6613)
- 商学(6569)
- 基金
- 项目(42947)
- 科学(35001)
- 基金(33630)
- 研究(32249)
- 家(28861)
- 国家(28653)
- 科学基金(25285)
- 社会(23663)
- 社会科(22616)
- 社会科学(22611)
- 基金项目(17800)
- 省(15398)
- 自然(14516)
- 自然科(14251)
- 自然科学(14250)
- 自然科学基金(13998)
- 教育(13564)
- 资助(12808)
- 划(12736)
- 编号(12450)
- 国家社会(11151)
- 成果(10424)
- 部(10062)
- 制(9372)
- 教育部(9130)
- 重点(9084)
- 人文(9040)
- 创(8876)
- 发(8841)
- 创新(8391)
共检索到84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垩 李敏
文章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面板固定效应、DID、PSM-DID模型对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进行研究,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个体志向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公共转移支付能有效提高政策靶向群体的志向水平,且该扶志效应在长期更加突出。(2)公共转移支付可以通过改善家庭消费水平、资产水平等经济福利提高政策靶向群体的个体志向,也可以通过提高主观幸福感、社会信任程度等主观福利发挥扶志效应。(3)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存在异质性,一是与民生性转移支付相比,生产性转移支付具有更强的扶志效应;二是公共转移支付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低收入群体、青年和老年群体、女性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群体的志向水平;三是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加突出,与农村地区相比,公共转移支付更能提高城市地区政策靶向群体的个体志向。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公共转移支付政策的结构和制度设计,加强政策的落实和监督,改善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垩 李敏
文章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面板固定效应、DID、PSM-DID模型对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进行研究,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个体志向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公共转移支付能有效提高政策靶向群体的志向水平,且该扶志效应在长期更加突出。(2)公共转移支付可以通过改善家庭消费水平、资产水平等经济福利提高政策靶向群体的个体志向,也可以通过提高主观幸福感、社会信任程度等主观福利发挥扶志效应。(3)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存在异质性,一是与民生性转移支付相比,生产性转移支付具有更强的扶志效应;二是公共转移支付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低收入群体、青年和老年群体、女性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群体的志向水平;三是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加突出,与农村地区相比,公共转移支付更能提高城市地区政策靶向群体的个体志向。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公共转移支付政策的结构和制度设计,加强政策的落实和监督,改善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公共转移支付的扶志效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雯
从理论层面归纳公共转移支付影响农户消费的作用机制,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双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进行估计,探讨公共转移支付对农户消费的影响,借助中介调节效应分析法检验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公共转移支付的存在和数额均有助于刺激农户增加消费支出,且对低消费家庭的影响更为明显,有助于缓解农村消费不平等现象;公共转移支付会通过提高家庭人均收入、增加家庭面临的有利的收入不确定性、降低家庭面临的不利的收入不确定性以及缓解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等路径刺激农户消费,覆盖率和发放额同样重要。因此,扩大公共转移支付的覆盖率,提高其瞄准度、发放额及稳定性,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农村市场消费潜力。
关键词:
公共转移支付 农户消费 中介调节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解垩
本文首先假设增加的公共转移支付有两种筹资方式使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一种筹资选择为增加家庭和企业的直接税,另一种筹资选择为增加间接税,并使用计量估计的微观模拟模型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相结合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评估公共转移支付增加对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效应。结果显示:如果增加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方式为直接税,GDP可能会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增加;直接税筹资只有很小的劳动供给减少效应;直接税筹资的不平等指标下降程度比间接税筹资下降程度大;如果增加1倍的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方式为直接税,贫困发生率下降2%,采用间接税筹资方式,贫困发生率下降1%。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解垩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2年的个体面板调查数据,利用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估计老年人在消费、健康、未来信心三个维度的多维贫困,并使用倾向值匹配方法(PSM)检验最低生活保障金,包括新农保养老金、城镇居民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金在内的居民养老金对老年人贫困的影响。结果显示:城乡老年人消费维度剥夺状况均有所改善,健康维度则呈现小幅度的恶化,在信心维度上,城市老年人剥夺状况改善,而农村老年人的剥夺状况持续恶化;农村老年人消费贫困、健康贫困、信心贫困比城市老年人严重;虽然城乡老年人的多维贫困呈现下降态势,但在2012年仍有约35%的老年人存在三个维度中任意一个维度的贫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解垩
本文首先假设增加的公共转移支付有两种筹资方式使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一种筹资选择为增加家庭和企业的直接税,另一种筹资选择为增加间接税,并使用计量估计的微观模拟模型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相结合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评估公共转移支付增加对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效应。结果显示:如果增加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方式为直接税,GDP可能会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增加;直接税筹资只有很小的劳动供给减少效应;直接税筹资的不平等指标下降程度比间接税筹资下降程度大;如果增加1倍的公共转移支付的筹资方式为直接税,贫困发生率下降2%,采用间接税筹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雯
从理论层面归纳公共转移支付影响农户消费的作用机制,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双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进行估计,探讨公共转移支付对农户消费的影响,借助中介调节效应分析法检验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公共转移支付的存在和数额的增加均有助于刺激农户提高消费支出,且其对低消费家庭的影响更为明显,这有助于缓解农村消费不平等状况;公共转移支付会通过提高家庭人均收入、增加家庭面临的有利的收入不确定性、降低家庭面临的不利的收入不确定性及改善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状况等路径刺激农户消费,其覆盖率和发放额同样重要。因此,扩大公共转移支付的覆盖率,提高其瞄准度、发放额及稳定性,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农村市场消费潜力。
关键词:
公共转移支付 农户消费 中介调节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宋颜群 解垩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计算了各项政府转移支付的垂直支出效率、溢出指数、减贫效率、贫困距效率,以及扶贫资金等额分配方式和等比例分配方式两种情况下各项转移支付的减贫效应。结果发现:(1)扶贫特征明显的政府转移支付(五保、低保和特困户补助)的瞄准效率和减贫效率相对更高,将养老金看作市场收入结果变化不大;(2)扶贫资金等额分配方式和等比例分配方式下,瞄准农村地区的总减贫效应大于瞄准城市地区,瞄准西部地区的总减贫效应大于瞄准中部和东部地区;(3)与等比例资金分配方式相比,等额资金分配方式的减贫效应更大;(4)特困户补助和五保的减贫效应随贫困线上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扶贫工作应当提升政府转移支付(尤其是五保、低保和特困户补助)的瞄准效率,建立面向贫困家庭的瞄准机制,给予极度贫困家庭更高的权重,并设置合理的贫困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国强 罗楚亮 吴世艳
研究目标:估计公共转移支付的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减贫效应。研究方法:基于2010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法对非线性调节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并识别出公共转移支付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收到公共转移支付的样本陷入收入贫困概率在样本区间降低的幅度要比其未收到转移支付状况下高出0.120~0.129,陷入多维贫困概率在此期间降低的幅度比其未收到转移支付状况下高出0.019~0.025。异质性分析显示公共转移支付减贫效应随样本陷入贫困概率提高呈倒"U"形变化。研究创新:提供一种包含离散因变量和离散内生性处理变量的政策评价方法。研究价值:将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纳入同一框架讨论,为完善扶贫政策,促进"可行能力"脱贫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张鹏 徐志刚
脱贫攻坚任务到了"要啃硬骨头"的阶段,作为传统减贫手段之一的公共转移支付还能否有效发挥城乡家庭多维贫困减缓效果成为了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就财政支出中的公共转移支付能否减缓城乡家庭多维贫困状况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使用2010年至2016年间的四期CFPS数据,基于A-F双临界值法识别出城乡多维贫困家庭,控制了户主和家庭特征变量,以政府补助额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Logit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公共转移支付能够通过增加家庭医疗、教育支出和现金存款的方式有效减缓农村家庭多维贫困,但是对于城市贫困家庭却不尽理想。为了减缓城乡家庭的多维贫困状况,本文提出了增加公共转移支付额度、公共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重点应该偏向农村贫困家庭、增加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补助等对策,以更好地发挥公共转移支付的减贫作用。
关键词:
公共转移支付 多维贫困 家庭支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田勇 殷俊 薛惠元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面向农户的公共转移支付对农业产出及农村居民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国家贫困线还是国际贫困线作为判断贫困与否的标准,面向农户的公共转移支付都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的概率;面向农户的公共转移支付能够显著促进农业产出的增加,公共转移支付数额每增加1%,农业产出将增加0. 19%;面向农户的公共转移支付能够通过促进农业产出从而降低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的概率,且公共转移支付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业产出的方式扶贫能够使得减贫效果得到增强。因而,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把"扶贫"与"促生产"相结合,从而提高公共转移支付对劳动参与的正向激励,避免"福利依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解垩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农户数据,本文用固定效应估计了公共转移支付和私人转移支付对接受者收入、消费支出的影响,随后,探讨转移支付对贫困、不平等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公共转移支付对贫困没有影响;私人转移支付有效地减少了贫困,它使贫困发生率下降0.36%~5%;两种转移支付的绝大部分都流向了非贫困家庭,但两种转移支付在贫困者和非贫困者收入中占比有较大不同,私人转移支付增加了不平等,而公共转移支付影响不平等的作用微弱。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丽明 解垩
本文利用两轮微观调查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首先基于期望贫困的脆弱性理论计算出脆弱性,然后使用纠正选择性偏误的倾向值匹配得分倍差方法来检验公共转移支付的效应。结果显示,尽管贫困发生率呈现下降态势,但城乡家庭遭受贫困脆弱性的比例不容忽视;随着贫困线标准的提高,贫困发生率与脆弱性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就业状态、工作性质及地区变量同时同方向地影响到贫困及脆弱性;无论贫困线划在何处,公共转移支付对慢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的脆弱性没有任何影响。
关键词:
公共转移支付 贫困 贫困脆弱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成奎 齐兴辉
长久以来,大量文献重点讨论了公共转移支付的短期减贫效应,而忽视了对贫困家庭子代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数据,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检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家庭儿童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低保政策能够显著提升贫困家庭儿童人力资本。分组样本的讨论表明,低保政策的作用对城市贫困家庭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贫困家庭更为明显。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低保政策对贫困家庭儿童人力资本的提升作用主要源于家庭教育物质投入的增加及良好家庭教养方式的建立。此外,较低的瞄准效率和偏低的救助水平会限制低保政策对贫困家庭儿童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由此,政府应重视进一步提高低保政策的瞄准效率和适度提高补助标准,并合理设定最低生活保障等公共转移支付的受益条件,以有效提升贫困家庭子代人力资本。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亓寿伟 胡洪曙
本文首先构建一个地方政府偏好和中央转移支付对地方公共产品支出影响的模型,并利用2005~2013年我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数据考察转移支付对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转移支付会促进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且当期的转移支付会抑制地方政府对软公共产品的相对偏好,前期的转移支付会增加地方政府对软公共产品的相对偏好,转移支付对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偏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