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87)
2023(3403)
2022(2866)
2021(2760)
2020(2312)
2019(5227)
2018(5047)
2017(9865)
2016(5359)
2015(6156)
2014(6164)
2013(6305)
2012(5898)
2011(4761)
2010(5044)
2009(4667)
2008(4708)
2007(3981)
2006(3383)
2005(2920)
作者
(12895)
(10497)
(10370)
(10197)
(6833)
(4937)
(4739)
(4042)
(4019)
(3843)
(3547)
(3526)
(3375)
(3331)
(3310)
(3237)
(3094)
(3089)
(2960)
(2856)
(2595)
(2439)
(2421)
(2388)
(2378)
(2376)
(2360)
(2293)
(2194)
(2129)
学科
管理(23303)
(22720)
(19743)
(17178)
经济(17154)
(15550)
企业(15550)
财政(14106)
(11630)
(8360)
财务(8355)
财务管理(8308)
方法(7994)
企业财务(7887)
工作(7477)
(7167)
(7165)
国家(7066)
中国(6918)
服务(6404)
制度(5834)
(5834)
业经(5438)
数学(5297)
数学方法(5278)
(5193)
服务业(4779)
地方(4687)
(4677)
支出(4620)
机构
大学(66558)
学院(65382)
管理(27553)
(27086)
经济(26361)
(25281)
理学(23276)
理学院(23106)
管理学(22999)
管理学院(22853)
研究(19366)
中国(16279)
财经(14913)
(13458)
(13457)
(10756)
财经大学(10655)
科学(10124)
财政(10026)
中心(9406)
(9291)
(8947)
经济学(8518)
北京(8504)
(8184)
(7744)
经济学院(7733)
研究所(7557)
图书(7140)
(7075)
基金
项目(41448)
研究(33751)
科学(32035)
基金(29829)
(24579)
国家(24365)
社会(22603)
科学基金(21284)
社会科(21186)
社会科学(21177)
基金项目(15685)
(15431)
编号(14795)
教育(14095)
成果(13860)
(12268)
资助(11546)
自然(11435)
自然科(11188)
自然科学(11187)
自然科学基金(10987)
项目编号(10553)
国家社会(9625)
(9543)
(9353)
(9307)
课题(8989)
重点(8711)
人文(8459)
教育部(8442)
期刊
(31821)
经济(31821)
(26189)
研究(23432)
中国(16641)
图书(9832)
管理(8831)
(8019)
财政(8019)
财经(7966)
学报(7838)
书馆(7525)
图书馆(7525)
会计(6966)
(6774)
大学(6495)
财会(6332)
经济研究(6105)
(6044)
金融(6044)
学学(5810)
科学(5797)
(4823)
教育(4653)
通讯(4307)
会通(4295)
技术(4048)
(3910)
问题(3887)
业经(3884)
共检索到111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海涛  姜爱华  
一、"财政责任"概念的提出对于"财政责任"这一概念,我国一般将其等同于"财政职能"、"事权"使用。比如孙凤仪(2008)、王家永(2008)和课题组(2008)都是分析政府在履行自己的公共服务职能时候的财政责任。这一理解更多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马光荣  杨恩艳  
在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在政治晋升激励的驱动下,为GDP增长而会实施"打到底线的竞争"。这种过度竞争导致了地方公共品尤其是教育、环境、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非生产性公共品的提供不足。本文构建了一个财政分权的理论模型,考察了不同的政府目标下,地方政府公共品提供是否会导致福利损失。我们发现,当政府目标是最大化居民的效用时,政府间的竞争会导致公共品提供不足。在只考虑非生产性公共品的模型中,当地方政府的目标更加偏向GDP的增长时,公共品提供不足会更加严重。当政府公共支出划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公共品这两类时,地方政府越偏向于本地GDP的增长,非生产性公共品的提供会更加不足,生产性公共品的提供则可能会...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曹爱军  
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变迁,客观要求政府从建设型转向服务型。民生政治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意在强化公共服务的政策行动,通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全体国民在基本民生领域享有实质意义上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公平,从而达到结果上的大致均等。因应政府发展的现实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公共财政回归"以人为本"的功能目标,在基本民生相关领域有所作为。这样,财政功能趋向民生改善的轨道日渐清晰,逐渐聚焦于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和财政体制模式的调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贾俊雪  
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安排对地方公共服务发展和均等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安排的影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对称性:收入责任安排的影响并不显著,支出责任安排对交通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服务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对基础教育具有负影响但不显著;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收入和支出责任安排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负影响和正影响均显著增强,支出责任安排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影响则显著弱化。相应的反事实分析表明,财政承包制改革不利于省份公共服务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服务的均等化,1994年分税制改革则促进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但不利于公共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红霞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从生存型社会步入发展型社会,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但社会发展失衡程度也在扩大,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存在着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的突出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中国民生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缺位,因此弥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就成为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民生需求的满足程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晨  韩庆潇  冯振  
基于"中国式分权"的制度背景,剖析政府内、外部竞争对土地财政地方公共服务结构扭曲效应的影响。使用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土地财政通过诱发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金钱激励、政治激励,造成公共服务的结构性失衡。分权背景下政府内、外部的竞争行为不仅催生了土地财政现象,并贯穿这一模式始终,是土地财政引发公共服务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在考虑了政府竞争行为后,土地财政的扭曲效应有所减弱。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晨  韩庆潇  冯振  
基于"中国式分权"的制度背景,剖析政府内、外部竞争对土地财政地方公共服务结构扭曲效应的影响。使用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土地财政通过诱发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金钱激励、政治激励,造成公共服务的结构性失衡。分权背景下政府内、外部的竞争行为不仅催生了土地财政现象,并贯穿这一模式始终,是土地财政引发公共服务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在考虑了政府竞争行为后,土地财政的扭曲效应有所减弱。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辛方坤  
本文结合中国分税制改革变迁的实践,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公共服务产出模型,在控制相关内生变量的基础上,采用LSDV分析方法研究了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影响,进而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异化的GDP激励下,东部地区财政配置能力扭曲,更偏向于经济性产出,恶化了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境况,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西部地区较低的财政均衡水平弱化了财政汲取能力,进而导致了公共服务呈现供给不足的状态。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安秀梅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不仅要求政府公开政务,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而且要求政府必须对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依法向社会公众承担明确的、可衡量的公共受托责任。而如何通过政府治理结构的变革以及公共财政预算制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海利  
文章从财政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职能出发,对公共财政视角下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责任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现状,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投入责任、监管责任、扶弱责任,以确保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竞争的公平性和均衡发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涛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治理追求的目标,而基本公共教育是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发展教育是政府的责任,促进教育公平是政府最应担负的责任和再分配责任的逻辑起点。本文探讨了政府责任、公共财政与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之间的理论关系,丰富了公共财政理论体系,并根据调查数据得知目前中国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人均教育财政经费水平低、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区域结构不均衡、教育财政投入的社会效益低等教育不均等化问题,最后结合理论探讨通过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解决公共教育不均等这一迫切的现实问题。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岳军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的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形成的原因和改善的途径,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财政体制和政府间财政关系上。很多文献据此提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1)完善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彦林  李齐云  
按照财政分权理论,公共文化服务由地方政府供给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基于1999年~2013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财政分权度量指标对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不同,且对于不同区域财政分权作用的影响力也不相同。以财政支出衡量的财政分权和以财政收入衡量的财政分权对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有正向影响,其中东部地区影响较大;以财政自主度衡量的财政分权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反向影响,其中中部地区影响最大;三种分权方法中财政支出分权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程度最高。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谢芬  肖育才  
以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为研究出发点的财政分权理论兴起的同时,世界各国也纷纷实行分权改革,但是各国分权改革实践的绩效却存在较大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首先对财政分权理论的演进与公共产品供给的联系进行了理论回顾和分析,然后结合中国的实践,对中国式分权下地方政府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并对中国财政分权下转移支付,地方政府行为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互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能为中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赋予财政的任务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本文将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内涵与政府职能调整、公共服务的理念、财力保障及其提供方式等问题作一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