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69)
- 2023(9551)
- 2022(8046)
- 2021(7481)
- 2020(6127)
- 2019(13534)
- 2018(12968)
- 2017(24289)
- 2016(12778)
- 2015(14109)
- 2014(13495)
- 2013(12894)
- 2012(12022)
- 2011(10894)
- 2010(10969)
- 2009(10325)
- 2008(10432)
- 2007(9860)
- 2006(8687)
- 2005(7855)
- 学科
- 济(56328)
- 经济(56283)
- 管理(44636)
- 业(41055)
- 企(35783)
- 企业(35783)
- 方法(21864)
- 数学(18722)
- 数学方法(18459)
- 技术(17876)
- 中国(16344)
- 地方(15053)
- 财(14329)
- 农(13515)
- 业经(12789)
- 技术管理(12465)
- 制(11363)
- 融(10294)
- 金融(10293)
- 学(10024)
- 银(9973)
- 银行(9957)
- 行(9603)
- 理论(9125)
- 农业(9026)
- 地方经济(8831)
- 划(8477)
- 贸(8221)
- 贸易(8208)
- 环境(8172)
- 机构
- 大学(182251)
- 学院(182062)
- 济(76733)
- 经济(75124)
- 管理(72756)
- 理学(62234)
- 研究(61930)
- 理学院(61563)
- 管理学(60568)
- 管理学院(60203)
- 中国(49116)
- 京(38431)
- 财(37067)
- 科学(36697)
- 所(30421)
- 中心(29102)
- 财经(28598)
- 江(28326)
- 研究所(27100)
- 经(25977)
- 农(25925)
- 北京(24224)
- 业大(23728)
- 经济学(23496)
- 范(23322)
- 师范(23097)
- 州(22836)
- 院(22698)
- 财经大学(21217)
- 经济学院(20949)
- 基金
- 项目(120818)
- 科学(97767)
- 研究(90227)
- 基金(88199)
- 家(76482)
- 国家(75879)
- 科学基金(66489)
- 社会(59183)
- 社会科(56281)
- 社会科学(56263)
- 省(48696)
- 基金项目(46550)
- 自然(41496)
- 教育(40732)
- 自然科(40671)
- 自然科学(40660)
- 划(40333)
- 自然科学基金(39971)
- 编号(34909)
- 资助(34577)
- 创(31365)
- 创新(28333)
- 成果(28224)
- 重点(27376)
- 发(26983)
- 部(26271)
- 国家社会(24985)
- 课题(24941)
- 制(23284)
- 教育部(22771)
共检索到284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田红宇 祝志勇
基于政府与市场耦合视角,考察政府主导型经济、市场化进程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采用DEA-Tobit两步法并基于1997~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政府主导型经济不利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且其抑制效应呈"U"型非线性特征变动;市场化进程未起到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预期作用,但其抑制效应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有不断削弱的趋势;政府和市场协同能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且呈不断强化特征;这些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期和空间差异。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翟华云 胡娟 张献武
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协同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本文通过对区域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构建了二者之间耦合协同度模型,并利用2013年30个省市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效率数据,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协同度进行了测量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耦合协同度较低,而且呈现出科技创新滞后于节能减排发展的状况,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耦合协同度呈现由西到东逐渐递增的趋势,地区差距明显。因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效率的提高,各地区指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才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耦合协同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科技创新 节能减排效率 耦合协同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赖一飞 叶丽婷 谢潘佳 马昕睿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引入耦合理论,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中,R&D活动和数字产业化程度对两者影响显著;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从低耦合阶段逐步进入磨合阶段或者高耦合阶段,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东南地区优于西北地区。针对耦合现状,提出当前仍需不断优化要素配置、调整政策侧重点、加强区域协作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数字经济 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杨 王海芸
分析了政府科技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耦合协调机理。利用2005—2014年北京的统计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分别测度了北京的政府科技投入综合水平和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并利用构建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并评价了两者的协调状况。结果显示:2005—2014年期间北京的政府科技投入综合水平呈逐年提高趋势,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呈"N"型发展趋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2009年出现波谷,从2013年开始达到高度协调状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海燕 苏博谦
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选取200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TOPSIS方法测算高校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并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的时序演变、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高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趋势,但整体处于较低水平。(2)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异质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地区间及地区内部间耦合协调水平仍有较大差距。(3)全国耦合协调度的泰尔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并具有较强稳定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竣 张煜
采用2009—2018年海南省数据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评测海南省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测算二者的宏观耦合关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考察经济系统各指标对创新环境的影响,借以揭示指标层面的微观耦合机制。研究发现:海南省整体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水平均在不断提升,两系统经历了由劣质高耦合、中等高耦合到优质高耦合三阶段,从极度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经济因素中,地区生产总值等一般经济环境因素对创新环境影响最强,高技术产业对创新环境的影响最弱。提出海南省值得引起海内外创新人才的关注,要进一步提升创新环境水平,应首先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给高技术产业以更多支持、促使其发挥更大的创新影响,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等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华坚 胡金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内地30个省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已初步实现良好协调发展,但与优质协调发展仍有差距。同时,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且中西部省市差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剖析良好发展实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贯彻全面发展理念,是当前促进科技创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 耦合协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仁祥,张晗,杨曼
从理论上论述了政府干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必要性、途径及作用机制。基于以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为表征的实体子系统脆弱性和以公共创新环境、耦合系统综合效益为测评工具的虚像子系统脆弱性3个维度构建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分别采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及动态面板两阶段系统GMM回归,实证检验了我国政府干预对耦合系统脆弱性的实质影响。研究表明:在各类干预举措中,政府采购政策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效应明显,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效应潜力巨大;财政政策领域明显存在过度干预现象,其它政策效应或不显著或有违初衷,亟待调整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兴琦 周邦栋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兴琦 周邦栋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佟金萍 陈国栋 曹倩
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十二五"中期(2013年)我国30个省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较差;地区间耦合协调发展差距较大;三者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科技金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另外两者。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科技金融 科技贸易 耦合协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森宇 曲波
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测算了我国30个省级区域(港澳台、西藏地区除外)的耦合协调度,并利用两阶段GMM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且各区域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时根据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区域创新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对于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关系,且随着区域创新与经济系统的不断发展,对于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愈加显著。最后,针对我国各区域提出了完善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以及提升生态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经济系统 耦合协调度 生态效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莹 王成新 张北迪 苗毅 袁玉珂
文章以我国30个省区为例,构建城市化效率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其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不同城市化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化影响,揭示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时序演变上来看,中国城市化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大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变异系数可知,各省区城市化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空间格局上看,城市化效率整体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递进的演变特征,区域空间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呈现差异化的区域集聚现象。区域创新能力在研究时段内表现出由空间分布均衡到区域集聚的演变特征,东西差异显著,最终表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延伸的"T"字形格局;从空间耦合上看,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正相关,根据具体的空间关联模式,进一步将研究区域主要划分为高创新-高效率区、低创新-低效率区、低创新-高效率区三种类型。该研究从空间效应角度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城市化效率 创新能力 空间耦合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莹 王成新 张北迪 苗毅 袁玉珂
文章以我国30个省区为例,构建城市化效率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其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不同城市化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化影响,揭示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时序演变上来看,中国城市化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大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变异系数可知,各省区城市化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空间格局上看,城市化效率整体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递进的演变特征,区域空间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呈现差异化的区域集聚现象。
关键词:
城市化效率 创新能力 空间耦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肖田野 罗广宁 陈丹华
利用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广东各经济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的两子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呈现较为一致的增长态势,且呈现较高的正相关,科技创新系统综合序参量值比经济发展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增长得更快;各区域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两子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耦合度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且近年均达到高度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阶段,说明广东各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交互作用较强。基于此提出建议:广东各经济区域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产业为载体促进科
关键词:
广东区域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