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57)
- 2023(15961)
- 2022(13370)
- 2021(12262)
- 2020(9782)
- 2019(22195)
- 2018(21529)
- 2017(40667)
- 2016(22118)
- 2015(24416)
- 2014(24434)
- 2013(24215)
- 2012(22853)
- 2011(20740)
- 2010(20927)
- 2009(19643)
- 2008(19196)
- 2007(17575)
- 2006(15985)
- 2005(14686)
- 学科
- 济(96352)
- 经济(96227)
- 管理(63301)
- 业(62561)
- 企(45689)
- 企业(45689)
- 农(38217)
- 中国(31190)
- 地方(30181)
- 方法(29562)
- 业经(26106)
- 农业(25640)
- 财(25363)
- 数学(25084)
- 数学方法(24848)
- 制(24384)
- 融(17955)
- 金融(17950)
- 银(17823)
- 银行(17807)
- 行(17276)
- 学(16392)
- 体(16115)
- 发(16005)
- 贸(15950)
- 贸易(15927)
- 环境(15525)
- 易(15309)
- 地方经济(15287)
- 技术(14980)
- 机构
- 学院(311228)
- 大学(307403)
- 济(131909)
- 经济(128933)
- 管理(115948)
- 研究(111853)
- 理学(97351)
- 理学院(96229)
- 管理学(94896)
- 管理学院(94276)
- 中国(87707)
- 京(66256)
- 财(65684)
- 科学(63275)
- 所(55477)
- 农(53211)
- 中心(51777)
- 江(51595)
- 财经(49141)
- 研究所(49015)
- 经(44209)
- 范(43188)
- 师范(42854)
- 业大(42636)
- 州(42172)
- 北京(42168)
- 院(40874)
- 经济学(40411)
- 农业(39858)
- 省(37700)
- 基金
- 项目(199817)
- 科学(158161)
- 研究(154272)
- 基金(142459)
- 家(121877)
- 国家(120754)
- 科学基金(103828)
- 社会(99709)
- 社会科(94365)
- 社会科学(94345)
- 省(80654)
- 基金项目(75000)
- 教育(69602)
- 划(66030)
- 编号(63782)
- 自然(62104)
- 自然科(60574)
- 自然科学(60563)
- 自然科学基金(59453)
- 资助(56082)
- 成果(52973)
- 发(49046)
- 课题(45942)
- 重点(45228)
- 部(44023)
- 制(42694)
- 创(42243)
- 国家社会(41041)
- 发展(40260)
- 展(39579)
- 期刊
- 济(166426)
- 经济(166426)
- 研究(102229)
- 中国(77755)
- 农(54633)
- 财(51623)
- 管理(45182)
- 学报(42843)
- 科学(42643)
- 教育(38863)
- 融(37944)
- 金融(37944)
- 农业(36029)
- 大学(34082)
- 学学(31806)
- 业经(30053)
- 技术(27681)
- 财经(24962)
- 经济研究(24734)
- 问题(22012)
- 经(21644)
- 业(17726)
- 贸(15893)
- 版(14973)
- 世界(14902)
- 现代(14715)
- 技术经济(14647)
- 经济问题(14281)
- 科技(14270)
- 商业(14129)
共检索到5089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史敦友 韩立达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振兴过程中,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同时存在且相互交织,宜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协同效应。在理论分析与四川三州实践基础上,为推动四川三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创新提出:一是统一县域市场,实现与县域农村生产要素的进入与退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联动发展,并充分发挥县域完整且最低层级的政府部门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作用;二是构建有效市场,对内以县域特色优势资源为本底和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构建具有绿色生态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外以特色优势资源为纽带和以飞地园区为载体全面推进跨区域合作,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三是打造有为政府,建立供给端、需求端和市场端协同应对市场风险以及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运营风险的动态监控破解机制,完善“人”“地”“钱”要素保障体系,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方 李裕瑞
西部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性决定其乡村减贫的艰巨性以及转型振兴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从西部地区脱贫县科学识别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给予针对性支持,可为构建先后有序、精准高效的乡村振兴帮扶格局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基于2019年西部12省区的830个县域样本数据,从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结构等五个维度构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难度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测算方法与筛选流程,建立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识别方法体系,开展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难度评价及重点帮扶县识别研究。经测算,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难度指数Ⅰ级、Ⅱ级、Ⅲ级与Ⅳ级的县域数量分别为137、195、459和39个;乡村振兴难度格局总体与我国地势阶梯类型分布较为吻合,自然环境差异导致要素空间分布与配置不均衡是乡村振兴难度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进一步,从西部脱贫县中识别出17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些县域普遍存在着生态环境恶劣、区位偏远与民族地区问题复杂、经济基础薄弱、交通设施配套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社会结构相对失调等问题。为系统谋划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区域战略转型,提出了分级分类施策、补齐短板弱项、建立要素保障机制、创新重点生态功能区振兴模式等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浩 万艾琳
[目的]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将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命题。[方法]以四川省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样本,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各重点县农业“资源-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序演进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借助空间杜宾模型验证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017-2021年,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业“资源-经济”耦合协调水平整体稳步提升,由“轻度失调-失调衰退型”调整为“濒临失调-过渡发展型”;研究期内大部分重点县的耦合协调水平有所提高但幅度并不明显,各县提升速度存在差异,地区间呈现出“良好、稳定、较弱”的梯次分布格局且地区内部极化现象初显;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基础对当地农业“资源-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暂未观测到空间溢出效应,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整体作用效果更为明显。[结论]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资源水平较高,但农业经济发展并不理想,“资源-经济”不协调问题突出,建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确保农业资源科学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传波 高辉 王芳 王寯穆
基于四川藏区222份调研问卷,运用双重差分法(DID)系统评估了科技人才帮扶、科技项目帮扶、科技项目基础设施投入等主要科技帮扶措施对地区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科技帮扶能显著促进四川涉藏地区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且科技人才帮扶强化了科技项目帮扶对农牧民家庭收入的正向效应;科技人才帮扶、科技项目帮扶对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正向效应更强,对技能水平较高的农牧民家庭以科技项目帮扶、科技项目基础设施投入帮扶的正向效应更强。最后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重视完善科技人才帮扶措施,加大科技人才帮扶力度。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云南省永胜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02年财政部定点帮扶永胜县,19年来永胜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如期完成,同步小康发展目标全面实现。财政部云南监管局积极践行部党组"靠前帮扶"的要求,发挥驻地就近优势,连续数年通过以查帮扶等方式助力永胜县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1年年初,在永胜县正处于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财政部云南监管局联合云南省财政厅、财政部派驻云南永胜县定点帮扶工作队,组成以局长秦斌为组长的联合调研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郑峰
长江流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产业链高质量整合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是长江流域城乡经济发展取得质效跃迁进步的关键。为此,本文通过对产业链整合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梳理,发现了产业链整合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相同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导向,这为它们的协同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再以长江流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和未来产业链整合的发展趋向为基础,尝试性从协同动力、协同引擎、协同主体、协同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长江流域产业链高质量整合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入选理由《实施方案》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精神,加强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培育,助力乡村振兴。主要内容《实施方案》重点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方案》提出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倪莹莹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和先导作用,乡村振兴也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文章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关系入手,通过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进行分析,提出改革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契合;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内培外引优秀人才,与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等建议,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朱荃 吴圣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基层党建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本文在详细分析福田区精准扶贫河源市和平县的显著成效基础上,系统梳理总结福田区在和平县各贫困村嫁接推广深圳社区党建标准化概念,以党建引领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深圳模式",为十四五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
党建引领 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朱荃
22年来,福田、和平两地干部携手并进、砥砺奋斗,创造了区域结对帮扶发展新局面,特别是“双精准”扶贫以来,两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构建了党建引领、规划引导、创新驱动、长效稳定、协调联动“五位一体”全链条帮扶工作新机制,推动了区域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的有效衔接,取得了重大决定性成就。面向“十四五”,全面总结福田区对口帮扶和平县的成效与经验,对未来的乡村振兴工作有以下四点启示:一是把加强党对“三农”的领导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巩固拓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果;二是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巩固完善区域对口帮扶和党政机关定点帮扶的工作机制;三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以政策的精准和工作的精准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工作实效;四是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最基础最长久的作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
关键词:
对口帮扶 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宁光杰 宫杰婧
虽然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居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但农村低收入困难家庭的营养均衡问题仍未被引起足够重视。文章认为,基于消费者选择理论,提高居民营养均衡需要放宽食物预算约束、改变食物消费偏好。但是目前我国转移支付政策的收入提高效应还不具备改善营养均衡的作用,家庭将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弥补居住方面的不足。通过信息获取改变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偏好、建立营养均衡消费理念,可以提高转移支付政策的营养效果。文章建议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政策、加强营养教育和营养知识的科普宣传、完善营养均衡的配套措施、发展营养型产业,以改善低收入困难家庭营养均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庞春阳
驻村第一书记在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密切乡村党群干群关系、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机制还存在着角色定位不清、职权责不匹配、资源统筹和内外联动不协调以及考核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困境,推动驻村第一书记赋能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机制需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设计、调适驻村第一书记权责清单、构建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同频共振、完善驻村第一书记考核和保障体系,有利于协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钟韶彬
金融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关键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更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金融帮扶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金融帮扶模式的调研,文章总结了广东金融帮扶的实践,分析了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了金融帮扶参与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工作机理,并就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提升金融支撑能力以构建更加系统、更具活力、更为持久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提出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夯实数据基础,创新融资方式;注重正向激励,增强市场活力;健全基层体系,织密建强网络;借助资本市场,扩展融资空间。
关键词:
金融帮扶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广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氢 王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为更好地服务农村,实现常态化帮扶,职业教育急需把握形势、认清问题、重塑路径。文章基于两大战略衔接之际农村地区的发展变化,重新分析了职业教育在持续服务乡村振兴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常态化帮扶视域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即针对不同对象特点重构培养机制、优势互补协同多主体共创、因地制宜构建产业新生态、挖掘文化价值引领乡村新风尚。
关键词:
常态化帮扶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洪惠坤 蔡智聪 廖和平 王刚 刘亭
乡村“居住—就业”协同是推进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论文以重庆市2007、2014和2020年3期分县截面数据,基于共轭发展视角,从乡村“居住—就业”协同的量和质2个方面,构建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测算综合居业协同度,从而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而划分居业协同类型,并提出差异化的振兴路径。研究发现:(1)重庆市乡村居业协同度时空差异显著,总体呈“量”“质”齐升的良性发展趋势及“中高周低”的空间格局特征;乡村居业平衡指数总体呈平衡趋势发展及“局部突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乡村居业效率指数呈平稳上升趋势及空间分布格局呈“团块状”向“西高东低”转变的特征。(2)县域乡村居业协同类型可划分为高协同型、中协同型、平衡中等型、平衡中低效型、强就业中低效型、强居住中低效型6种类型,协同型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核心区域,乡村居业中轻度失衡类型主要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外围区和渝东北区,乡村居业重度失衡类型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县。(3)县域经济水平更为发达的主城都市区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高,更能吸引本县乡村人口在县域内居住就业;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渝东北渝东南经济水平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乡村居业协同增长趋势明显快于主城都市区,乡村人口回流效应初显。最后,基于乡村居业协同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协调人地关系、激活农村内生动力、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宜居宜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示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