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06)
2023(13213)
2022(10867)
2021(10188)
2020(8240)
2019(18219)
2018(17706)
2017(34911)
2016(18033)
2015(20005)
2014(19312)
2013(18835)
2012(17040)
2011(15213)
2010(15553)
2009(15403)
2008(14308)
2007(13010)
2006(11718)
2005(10534)
作者
(47918)
(39497)
(39217)
(37373)
(24891)
(18664)
(17884)
(15136)
(14931)
(14022)
(13163)
(13106)
(12276)
(12206)
(12116)
(11993)
(11585)
(11533)
(11378)
(11282)
(9709)
(9544)
(9234)
(9098)
(8957)
(8759)
(8697)
(8644)
(7800)
(7606)
学科
(71793)
经济(71717)
管理(59114)
(56860)
(48154)
企业(48154)
方法(29448)
中国(29053)
(28361)
金融(28359)
(27039)
银行(27025)
(26219)
数学(25594)
数学方法(25407)
(23513)
(20769)
(20376)
业经(18044)
技术(15923)
(15847)
贸易(15830)
(15429)
地方(14909)
(13882)
财务(13854)
财务管理(13823)
农业(13332)
企业财务(13219)
(12803)
机构
学院(252931)
大学(250211)
(111986)
经济(109774)
管理(99116)
理学(84642)
理学院(83869)
管理学(82801)
管理学院(82319)
研究(79941)
中国(70397)
(58437)
(50407)
财经(45677)
(41432)
科学(41426)
中心(38953)
(37794)
(36827)
经济学(36009)
财经大学(34147)
研究所(33238)
经济学院(32684)
北京(32063)
(31202)
(30767)
(30363)
师范(30138)
业大(29337)
(28911)
基金
项目(158530)
科学(127259)
研究(124043)
基金(116159)
(97912)
国家(97048)
科学基金(84890)
社会(82237)
社会科(78187)
社会科学(78168)
(61553)
基金项目(60422)
教育(56775)
编号(50938)
(50842)
自然(50205)
自然科(49097)
自然科学(49085)
自然科学基金(48245)
资助(46392)
成果(42111)
(36616)
(36022)
重点(35239)
(35067)
课题(34964)
国家社会(34256)
创新(34186)
(33067)
(32763)
期刊
(125776)
经济(125776)
研究(81966)
中国(49132)
(45139)
(43379)
金融(43379)
管理(39088)
科学(29707)
(29240)
学报(29166)
教育(26171)
大学(23788)
财经(23615)
学学(22472)
业经(21877)
经济研究(21620)
技术(20602)
(20311)
农业(18643)
问题(16545)
(15258)
理论(14146)
商业(13752)
国际(13246)
技术经济(12569)
实践(12561)
(12561)
现代(12035)
科技(10767)
共检索到3900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明  龙小燕  
随着数字技术逐步渗透至经济社会各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日益凸显。加快"新基建"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政府与市场关系为视角,分析了"新基建"投融资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定位,从机制、政府、金融、企业、平台等层面深度发掘了当前"新基建"投融资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从完善投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要素供给、完善金融支持体系、积极利用专项债券、规范"新基建"领域PPP模式,稳步推进REITs试点等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新基建"投融资的路径选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平  
武汉政府投融资平台从发展伊始,就与财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从起步至今,都没有真正理顺二者的关系。尽管财政一直对其存在着管理之实,却又一直没有清晰其管理角色。随着近几年武汉政府投融资平台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吴田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能否突破融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走市场化道路是平台摆脱困局,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关键和唯一可行方案。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要努力将管控、投资、融资三者结合起来,深入贯彻市场化,加强创新,最终推动平台科学、健康的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东红  刘金林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依然面临着较大的资金需求。在我国财政分权体制及地方政府发债融资、项目融资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融资依旧是地方政府投融资的重要机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一定时期内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东红  刘金林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依然面临着较大的资金需求。在我国财政分权体制及地方政府发债融资、项目融资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融资依旧是地方政府投融资的重要机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一定时期内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武彦民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发展筹集资金发挥了枳极作用。然而在其髙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平台债务规模增长过快、运作不规范、债务风险激增等问题。2011年,国家收紧银行贷款监管,实行"名单制"管理。然而2012年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券融资和信托融资规模继续扩大,导致债务风险显著增加。2014年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叶维武  
财政分权化改革是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制度性根源。随着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不断膨胀,债务风险与日俱增,潜在利益的改变催生了国家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态度与倾向的变化,进而推动了原有制度安排的变迁。从《预算法》到《预算法修正案》再到“89号文”,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已由以融资平台为主的间接融资转向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存的局面,未来更将走向由地方政府债券占据主导地位的直接融资趋势。在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路径选择上,关键因素在于摩擦成本,最优策略在于增量改革,成功标志在于存量改革。为更好地适应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需要,以便充分实现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制度变迁既定目标,需从加强法制建设、明确功能定位、构建制衡机制、强化市场约束和风险控制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叶维武  
财政分权化改革是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制度性根源。随着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不断膨胀,债务风险与日俱增,潜在利益的改变催生了国家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态度与倾向的变化,进而推动了原有制度安排的变迁。从《预算法》到《预算法修正案》再到"89号文",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已由以融资平台为主的间接融资转向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存的局面,未来更将走向由地方政府债券占据主导地位的直接融资趋势。在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改革路径选择上,关键因素在于摩擦成本,最优策略在于增量改革,成功标志在于存量改革。为更好地适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舒春燕  冷知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既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中部地区Y市推进辖内投融资企业"1+5+N"改革探索的实例,分析了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面临的障碍和困境,提出了平台转型应加快资源整合、完善治理结构、提升融资能力、防范投融资风险等政策建议,对各级政府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完善投融资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安国俊  
从长期来看,借鉴国际经验,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更容易监管、更为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券,将隐性债务显性化,是化解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崔健  刘东  林超英  
通过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受困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寻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政府融资平台的视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进行探讨,提出盘活存量基础设施和直接融资为主相结合的融资模式,以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赵琦  
随着新《预算法》实施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的出台,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剥离政府融资职能,我国地方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政府性债务制度不断收紧,地方投融资平台失去了生存空间和原有功能。那么,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是否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亦或以变革倒逼转型,作出不同路径选择,值得研究。本文以地市级投融资平台公司为例证,提出对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基本认识,及其面临的困境,并就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后的转型路径进行了探索。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汪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但由于未进行有效的投融资规范化操作,使得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源浪费、增长迅速、空间恶劣等发展趋势。因此构建和谐的绿色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政府投融资模式的主体选择。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析社会经济的投融资环境,并探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时红秀   王薇  
地方政府专项债、城投债以及隐性债都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工具。当前,中国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地方债务引发的资源配置扭曲、金融风险积累等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一揽子化债”之后,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即着眼长远的体制机制改革。沿着“即期紧急救助—中期优化监管—长期制度建设”的脉络,近期中央采取的措施极大缓解了地方债务困局。下一步需要及时推进改革,从微观机制入手解决根本问题。针对地方政府专项债管理和其他举债融资机制进行改革,核心在于坚守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促使“用钱者”对“出钱者”负责。
[期刊] 改革  [作者] 温锋华  姜玲  
城市发展需要创新城市融资模式。城市融资路径需围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提高城市金融创新和服务意识,按照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依托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科学测算城市开发建设资金需求、供给及供求缺口,以市场化、多元化和金融创新为基本模式和路径,协同整合政府财政资金、开发性金融资金和商业金融资金,使用创新渠道和创新工具弥补资金缺口,挖掘融资主体潜力,完善融资主体,建立功能齐全、分工明确、运营规范的融资支撑体系,为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融资供给和金融创新服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