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44)
2023(15930)
2022(13703)
2021(12696)
2020(10543)
2019(23933)
2018(23594)
2017(45952)
2016(24637)
2015(27291)
2014(26791)
2013(26333)
2012(23854)
2011(21307)
2010(21091)
2009(19992)
2008(19656)
2007(17101)
2006(15000)
2005(13156)
作者
(68953)
(57068)
(56939)
(53941)
(36557)
(27353)
(25803)
(22278)
(21671)
(20356)
(19612)
(19126)
(18001)
(17864)
(17458)
(17400)
(16943)
(16937)
(16395)
(16213)
(14047)
(13812)
(13752)
(12963)
(12682)
(12680)
(12668)
(12552)
(11360)
(11123)
学科
(102605)
经济(102470)
(91781)
管理(89252)
(88798)
企业(88798)
方法(50676)
数学(40491)
数学方法(40104)
(33519)
业经(29613)
(24936)
财务(24871)
财务管理(24839)
企业财务(23647)
中国(23530)
(23386)
理论(20830)
(19881)
(19422)
技术(19364)
(18727)
(18646)
环境(18426)
(18244)
贸易(18236)
(17695)
地方(17224)
农业(15807)
(15310)
机构
学院(352386)
大学(351000)
管理(146153)
(141837)
经济(138940)
理学(127138)
理学院(125883)
管理学(124020)
管理学院(123381)
研究(106664)
中国(80682)
(72792)
(67877)
科学(64499)
财经(55279)
(51342)
(50392)
(50201)
业大(48656)
中心(48540)
(47350)
研究所(46624)
北京(45325)
(43956)
师范(43592)
经济学(43419)
财经大学(41214)
(40986)
商学(40345)
商学院(39945)
基金
项目(239881)
科学(190815)
研究(178118)
基金(176298)
(151384)
国家(150056)
科学基金(131700)
社会(114385)
社会科(108420)
社会科学(108394)
基金项目(93450)
(93262)
自然(85086)
自然科(83115)
自然科学(83097)
教育(81823)
自然科学基金(81652)
(77662)
编号(72718)
资助(72334)
成果(57713)
(53133)
重点(52742)
(51237)
(49841)
课题(48588)
创新(47557)
国家社会(47011)
教育部(46613)
人文(46285)
期刊
(153921)
经济(153921)
研究(100478)
中国(58366)
管理(56757)
(55286)
学报(50499)
科学(47684)
(41246)
大学(38923)
学学(36818)
教育(36258)
技术(30808)
农业(28605)
财经(27786)
(27529)
金融(27529)
业经(26064)
经济研究(24505)
(23767)
问题(19480)
技术经济(18399)
理论(16771)
财会(16762)
商业(16642)
现代(16629)
图书(16384)
科技(16018)
(15918)
实践(15095)
共检索到499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龙硕  胡军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政企合谋的视角,根据企业的逐利性以及地方政府官员对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双重考量,构建了动态博弈模型来刻画导致地方环境污染的内在机制:即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企业具有向地方政府行贿以寻求环境规制的放松,从而扩大生产的动机;而地方政府则出于政治和经济两种利益的考虑,均有放松环境规制以帮助企业扩大生产的动机,由此形成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政企合谋,加剧环境污染。进一步地,文章运用中国28个省份1991-201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普通面板和空间面板模型加以验证,结果均证实了文章的核心结论:政企合谋将加剧地区环境污染。因此...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斌  张晓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垃圾围城"现象日益突出。近年来,虽然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垃圾产量,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仍有待提高。部分地方政府为解决自身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选择与垃圾处理企业合谋,引发大量"垃圾跨省倾倒"案件,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基于此,本文以动态博弈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政企合谋影响污染转移的内在机制,并选取2003—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政企合谋加剧了地区污染转移,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政企合谋对污染转移的影响逐渐增强;中央监管强度和社会监督强度的提高都能显著降低污染转移量,但中央监管对污染转移的影响大于社会监督。本文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张彦博  寇坡  张丹宁  于清雅  
考虑到污染物动态变化的影响,本文构建连续时间内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之间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对企业污染减排过程中的政企合谋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的合谋程度与地方政府的GDP偏好成正相关,与环境绩效的考核比重成负相关;不同的环境负责制对政企合谋的影响方向相反:任期负责制增强了地方政府的合谋动机,而终身负责制可有效地抑制地方政府的合谋动机;中央政府提高监督力度和惩罚成本系数增加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谋成本,是抑制政企合谋的外在约束。为抑制政企合谋,应转变以GDP为核心的单维扭曲机制,推进建立生态环境终身负责制;积极引导社会第三方的环境参与,弥补中央政府环境监管的不足;多元化惩罚手段,将经济惩罚和政治惩罚相结合,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谋成本。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子豪  
基于1995-2013年中国29个省区和2003-2013年215个地市数据,利用门槛面板的估计方法,本文实证考察了收入差距对环境污染的收入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对中国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收入门槛效应: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时,收入差距扩大可能有利于污染的治理;而在人均收入较高时,收入差距扩大则显著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且,收入差距对环境污染的门槛效应主要通过城乡、农村收入差距产生。因此,加大力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有利于社会矛盾缓和、经济稳定增长,也是中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子豪  
基于1995-2013年中国29个省区和2003-2013年215个地市数据,利用门槛面板的估计方法,本文实证考察了收入差距对环境污染的收入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对中国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收入门槛效应: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时,收入差距扩大可能有利于污染的治理;而在人均收入较高时,收入差距扩大则显著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且,收入差距对环境污染的门槛效应主要通过城乡、农村收入差距产生。因此,加大力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有利于社会矛盾缓和、经济稳定增长,也是中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金朝辉  朱孟楠  
本文首先建立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污染排放的理论影响;然后构建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省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化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并进行详细的稳健性检验、内生性处理、影响渠道和作用机制分析。研究发现:(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加剧了各省污染排放,这一影响是通过中间品进口成本渠道与中间品进口竞争渠道实现的;(2)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研发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均能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产生调节作用,弱化人民币汇率升值增加污染排放的不利影响;(3)基于汇率指标替换、工具变量回归、系统GMM回归的结果均表明实证结果稳健有效。本文揭示了人民币汇率对污染排放的影响,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提供了新的事实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永泰  黄菲  陈媛  
"政企合谋"行为增加了环境治理的成本,抑制了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加剧了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路径依赖"并形成了无效率的"锁定效应",最终降低了全社会福利并延缓了"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两层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地方政府与企业环境污染规制中企业隐藏自身污染信息的逆向选择以及与地方政府合谋的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并研究遏制这种不良后果的实现机制。通过对惩罚、补贴、考核、巡查以及第四方公众的监督等规制工具的综合分析表明,首先,中央政府的惩罚能够有效实现政企合谋的防范,从理论上解释了新环保法中中央政府加大对企业和地方政府惩罚的法律规范条文,并对现实中环保部约谈地方政府行政首脑的行为给予理论支持;其次,对污染治理成本较高行业的企业或者产污量较高的企业需要增大治污补贴,减少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经济建设的权重比例,加强第四方媒体公众的监督效率以及加强中央政府主动获取信息渠道的建设等,均可防范合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永泰  黄菲  陈媛  
政企合谋行为增加了环境治理的成本,抑制了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加剧了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路径依赖"并形成了无效率的"锁定效应",最终降低了全社会福利并延缓了"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两层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地方政府与企业环境污染规制中企业隐藏自身污染信息的逆向选择以及与地方政府合谋的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并研究遏制这种不良后果的实现机制。通过对惩罚、补贴、考核、巡查以及第四方公众的监督等规制工具的综合分析表明,首先,中央政府的惩罚能够有效实现政企合谋的防范,从理论上解释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莉  高元骅  徐现祥  
市县政府官员是中国国有土地的法定批租人,地方官员的个人特征是否会影响土地出让?本文采用2003~2008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发现,平均而言,本地晋升的市长多出让约10%的土地。这一现象不能为地方官员的土地财政、土地引资动机以及地方官员的本地知识和天然的感情联系等因素所解释。本文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本地晋升的官员具有更大的合谋可能性,初步的直接证据是,本地晋升的市长通过挂牌多出让土地、土地的单位收益不受影响。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娟  王伟域  
本文从环境联邦主义的角度,利用1999-2014年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税收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发现,税收规模与人均环境污染排放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税收规模的提高不利于人均环境污染排放量的减少,这说明税收竞争会导致地方政府放松对环境污染管制的努力。税收种类与环境污染的动态面板回归结果显示,除了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及企业所得税所占税收比重的提高会增加人均环境污染排放量。税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不同地理区位的重点城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中部,东部地区重点城市的税收规模的增加对人均环境污染排放量的不利影响显著大些,但西部与中部的差异却不明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新华  李斌  李玉双  
本文考虑了环境管制因素下FDI、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问题,并运用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中国1996—2008年期间三者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自的主要影响因素。方程估计结果显示:(1)人均GDP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目前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作用存在差异化,具体表现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将对环境污染起到抑制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则加剧环境污染。(2)FDI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的促进作用,FDI与环境之间表现为FDI加剧环境污染。环境管制抑制了FDI和污染排放量的增长,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高帆  
基于1992—2012年中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变参数反应模型和滚动回归模型研究了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结果显示:考察期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超敏感系数分别为0.6510和0.6659,利用LC/PIH分析框架不能精确阐释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城镇的利率跨期弹性很不显著,而农村的利率跨期弹性利率显著为负;城乡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分别为11.890和10.025,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先降后升,而农村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先升后降,这导源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环境出现了趋势性转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华军  刘传明  杨骞  
本文将SO2作为环境污染的代理指标,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对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关系进行识别,并采用QAP方法从环境规制的地区差异和地理近邻效应两个维度实证考察了环境污染空间溢出的来源。研究发现:(1)我国环境污染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已经突破了地理上的近邻效应,呈现多线程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2)环境规制的地区差异和地理近邻效应对环境污染空间溢出均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从地理距离上看,地理距离在0—750千米范围内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而超过这一范围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便不再显著。(3)环境规制地区差异、地理近邻效应可以解释环境污染空间溢出的18.1%,而不同的环境规制代理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万刚  
城市规模对于环境污染具有深刻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城市规模扩张作用于环境污染的内在机制可以归结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基于2007—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城市规模的扩大可以显著改善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且对于不同类型环境污染均具有抑制效应。城市规模扩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其中多中心和低密度城市规模扩张的环境污染治理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城市规模扩张对省会城市和东部城市环境污染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机制分析则表明,城市规模能够通过规模效应加剧环境污染,同时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起到抑制环境污染的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万刚  
城市规模对于环境污染具有深刻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城市规模扩张作用于环境污染的内在机制可以归结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基于2007—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城市规模的扩大可以显著改善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且对于不同类型环境污染均具有抑制效应。城市规模扩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其中多中心和低密度城市规模扩张的环境污染治理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城市规模扩张对省会城市和东部城市环境污染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机制分析则表明,城市规模能够通过规模效应加剧环境污染,同时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起到抑制环境污染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