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43)
2023(14051)
2022(11496)
2021(10346)
2020(8448)
2019(18553)
2018(18121)
2017(34486)
2016(18257)
2015(20176)
2014(19768)
2013(19373)
2012(17731)
2011(15797)
2010(16291)
2009(15201)
2008(14952)
2007(13485)
2006(12103)
2005(11273)
作者
(51387)
(42967)
(42586)
(40113)
(27393)
(20359)
(19241)
(16530)
(16068)
(15387)
(14613)
(14212)
(13763)
(13616)
(13244)
(13001)
(12784)
(12562)
(12455)
(12164)
(10683)
(10583)
(10363)
(9910)
(9770)
(9602)
(9515)
(9399)
(8523)
(8491)
学科
(85068)
(84957)
经济(84865)
(77942)
企业(77942)
管理(69939)
业经(31366)
方法(29003)
(27780)
(26097)
中国(24144)
技术(22090)
地方(20648)
数学(20374)
农业(20316)
数学方法(20234)
(19982)
财务(19945)
财务管理(19925)
企业财务(18873)
(17099)
(15633)
理论(15455)
(15437)
(15087)
贸易(15074)
(14769)
(14592)
(13239)
(13212)
机构
学院(264071)
大学(253016)
(112670)
经济(110546)
管理(105122)
理学(88997)
理学院(88120)
管理学(87050)
管理学院(86536)
研究(85751)
中国(68264)
(53322)
(52661)
科学(49099)
(42604)
(42497)
(42440)
财经(40878)
中心(39546)
研究所(37797)
(36977)
业大(35384)
(33958)
北京(33538)
经济学(33194)
农业(32952)
(32636)
师范(32337)
(30963)
商学(30048)
基金
项目(166605)
科学(133651)
研究(128460)
基金(119550)
(102038)
国家(100996)
科学基金(88922)
社会(83487)
社会科(79269)
社会科学(79252)
(68617)
基金项目(62700)
教育(57950)
(55050)
自然(54402)
自然科(53197)
自然科学(53187)
编号(52905)
自然科学基金(52290)
资助(46994)
(41759)
成果(41466)
(39191)
(38097)
重点(37297)
课题(36679)
(35958)
创新(35692)
发展(34378)
国家社会(34361)
期刊
(138803)
经济(138803)
研究(79655)
中国(56987)
管理(46366)
(44334)
(41800)
科学(34101)
学报(32523)
教育(29744)
农业(29045)
技术(28276)
(26950)
金融(26950)
业经(26710)
大学(25779)
学学(24461)
经济研究(21480)
财经(20491)
(17899)
(17439)
问题(17317)
技术经济(16561)
现代(14209)
商业(14067)
(13979)
世界(13395)
财会(13172)
科技(13137)
国际(12361)
共检索到413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朱浩  李林  何建洪  
本文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技术追赶历史和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从一个更广的视角提出技术追赶路径选择框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政企共演模型,分析政府与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及频繁互动的内在机理,指出在追赶起步、追赶提升和后追赶三个阶段中,政府技术战略"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升级—创新驱动"演化与后发企业"技术模仿和二次创新—技术集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演进同步发生,共同推动了社会环境的改变,并反作用于自身战略选择的变迁。在这一进程中,基于政府意志或行为而形成的政府干预、制度型市场和产权差异等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有着持续性的影响。本文认为要推动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赶超并形成持续性的技术引领,还需要在企业、产业、政策层面持续性地完善制度供给。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江诗松  龚丽敏  魏江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正在挑战传统智慧。作为后发企业,中国企业在短短30年里即实现了技术和市场能力的有效追赶。然而,中国企业是在一个极其复杂且相互冲突的制度环境下取得如此追赶成就的。那么,中国后发企业是如何在如此复杂而冲突的制度环境下实现能力追赶的?本文采用共演模型,通过一家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吉利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展现了转型经济制度环境和后发企业能力追赶的共演过程。该共演框架一方面解释了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各种方式管理复杂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揭示了后发企业如何实现技术和市场能力的追赶。更重要的是,共演框架将这两方面联系起来,从而对制度理论、资源和动态能力观以及后发企业追赶文献具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唐春晖  
本文从资源基础观的演化视角对后进企业的技术追赶进行分析,认为后进企业技术追赶及技术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是内生的演化过程。后进企业的技术追赶战略是通过建立联系、资源杠杆化利用和技术学习来进行的,其最初获取的资源具有不太稀缺、可以模仿和可以转移的特点,后进企业通过战略性地进入一个资源可以获得并且可以模仿与转移的行业,并且通过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杠杆性地利用,来实现技术追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武光  欧阳桃花  王钧  
新技术带来了新机遇,在位企业能否成功把握成为生存关键。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软件企业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索在位企业如何通过商业运营实现新技术市场开拓。研究发现:(1)商业模式与组织身份共演过程中,涌现了惯性思路-身份转移、整合思路-身份延伸、修补思路-身份增补3种演化形式;(2)战略导向变化是商业模式与组织身份演化的动因,出现了由内向外、混合导向和由外向内3种变化;(3)演化中组织身份匹配于商业模式,表现为嫁接匹配、重塑匹配和扩充匹配3种机制。扩展了在位企业应对技术变化的研究视角,丰富了组织身份的动态变化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臧树伟  潘璇  孙倩敏  
商业模式创新一直被视为企业后发追赶的重要手段,本文借助典型案例,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对动态环境下的后发企业追赶问题进行相关讨论。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和新市场机会的出现,后发企业需要对已有商业模式进行持续不断的调整和修正,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的商业环境。此外,市场时机选择、企业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协同等因素在后发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彭新敏  刘电光  徐泽琨  陈士慧  
后发企业最终实现技术追赶得益于能力重构。然而,在技术追赶动态过程中,后发企业如何进行能力重构演化机制尚不明确。通过对圣龙的案例分析,本研究发现:市场动态性从外部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机会窗口,主导逻辑则从内部为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认知引导。具体而言,初始追赶阶段的市场动态性低,后发企业通过定位逻辑实现能力演化;超越追赶阶段的市场动态性中,后发企业通过杠杆逻辑实现能力转换;行业前沿阶段的市场动态性高,后发企业通过机会逻辑实现能力替代。本研究强调了不同程度市场动态性的重要性,引入了主导逻辑视角,揭示了能力重构演化机制的内在规律。本研究既丰富了技术追赶理论,又为后发企业追赶实践提供了管理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彭新敏  郑素丽  吴晓波  吴东  
中国企业正在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甚至走到创新前沿,面临从"追赶者"到"领导者"转型的挑战。双元性学习组合了探索与利用两种不同学习的优势,因而成为后发企业突破超越追赶困境的关键机制。本文通过海天集团19942015年技术追赶过程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后发企业由追赶到超越追赶再到创新前沿转型的过程中,双元性学习由"分隔型双元"向"过渡型双元"再向"自洽型双元"演化,同时技术体制多样性提供的技术方向、市场空间多层次性提供的需求支撑,以及企业能力累积性提供的平台基础共同驱动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结论深化了对后发企业从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彭新敏  郑素丽  吴晓波  吴东  
中国企业正在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甚至走到创新前沿,面临从"追赶者"到"领导者"转型的挑战。双元性学习组合了探索与利用两种不同学习的优势,因而成为后发企业突破超越追赶困境的关键机制。本文通过海天集团1994~2015年技术追赶过程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后发企业由追赶到超越追赶再到创新前沿转型的过程中,双元性学习由"分隔型双元"向"过渡型双元"再向"自洽型双元"演化,同时技术体制多样性提供的技术方向、市场空间多层次性提供的需求支撑,以及企业能力累积性提供的平台基础共同驱动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结论深化了对后发企业从追赶到创新前沿转型机制的理解,也从双元性学习视角为后发企业追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机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力田  
转型经济背景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涉及跨层次、非线性、多重因果性,现有研究基于观点众多,且彼此缺乏联结,整体框架略显混乱。为了均衡"选择-适应"和"柔性-效率"这两对二元关系,本文基于共演和协同视角,系统梳理了近20年来SSCI检索的相关文献,理清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的研究脉络,并采取"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逻辑,深入评述了技术创新能力演化领域的前因结果变量及过程机制。最后,指出共演和协同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领域存在的三个研究缺口,从而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切入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洋  魏江  江诗松  
现阶段,经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中国后发企业面临全球化背景下领先企业全方位的激烈竞争。在更加开放和动态的产业中,资源兼具分散和快速变化的特点,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须的创新战略。那么,中国后发企业如何构建研发网络以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追赶?本文通过对浙江省4个制造企业的多案例分析,探索并提出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基于地理边界、组织边界、知识边界的研发网络构建,实现创新追赶的过程与机制。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张志菲  罗瑾琏  李树文  钟竞  
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数字化工具,而数字企业作为实现数字化工具生产与服务提供商,其技术追赶对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对后发数字企业技术追赶的深入探讨。本文选择容智公司这一实现追赶的后发数字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技术范式转变历程的基础上,提出数字能力建构推动技术追赶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1)后发数字企业在追赶过程中,面对客户需求表现出被动或主动响应,触发其技术范式经历由模拟化、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转变,该转变分别通过非认知的自适应行动与认知参与的解构行动实现;(2)技术范式转变为企业数字能力建构提供条件,推动后发数字企业建构数字即兴能力和数字协同能力,并呈现出由一元到二元能力叠加效应;(3)数字能力的建构推动后发数字企业向技术业界领先与前沿迈进,实现从起跑到跟跑到换道超车。本文解构了后发数字企业技术追赶的过程机制,拓展与延伸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研究和数字能力研究边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爱芳  杨艺璇  王正龙  伍蓓  
以系统观、知识观和能力观为基础,构建触发因素→技术搜寻→自主创新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量化触发因素、技术搜寻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和仿真模拟发现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共演机制,在环境动荡性与创新意愿两大动因作用下,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共演过程有交互式和非线性特征;伴随自主创新能力从基础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超前技术搜寻、新兴科学技术搜寻和新兴经验技术搜寻的作用逐渐增大,而成熟技术搜寻作用不断降低;环境动荡性对自主创新能力有负向调节作用,企业创新意愿对自主创新能力有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爱芳  杨艺璇  王正龙  伍蓓  
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搜寻行为进行细分,有助于企业寻求适配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阶段的技术搜寻策略。以系统观、知识观和能力观为基础构建"触发因素→技术搜寻→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Vensim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发现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共演机制:(1)在环境动荡性与创新意愿两大动因作用下,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共演过程具有交互式和非线性特征;(2)伴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基础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超前技术搜寻、新兴科学技术搜寻和新兴经验技术搜寻的作用逐渐增大,而成熟技术搜寻作用不断降低;(3)环境动荡性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企业创新意愿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在实践中企业需要根据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阶段匹配相应技术搜寻策略,在技术搜寻过程中加强知识积累,注意自身内部调整与外部环境平衡,以及制定实施积极的创新意愿引导策略等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江鸿  吕铁  
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追赶难度远高于大规模制成品,其成功与系统集成能力的发展和政府主体的影响紧密相关。高速列车是中国技术追赶最为成功的复杂产品系统产业之一。本文采用演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制度安排—企业能力"分析范式,将政府与企业视为两类能力主体,通过对该产业技术追赶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政企能力表现出鲜明的共演化特征,且这种共演化是产业技术追赶的基础机制。具体而言,政府能力塑造了企业能力的变异方向、选择标准与复制概率,企业能力又影响了政府能力的选择标准和复制难度。政企能力经历了替代、互补、分化的共演化过程,在产业层次上相互迭加,形成了完备、先进的系统集成能力结构,进而实现了技术追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鹏  张卫萍  
市场环境的复杂引致产品竞争转变为产品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后发企业的追赶能力依赖于产品价值网络的竞争力。本文基于博弈理论构建了包含后发企业新产品价值网络和在位企业旧产品价值网络的防降价均衡模型。通过数理推导产品价值网络各主体在降价博弈中的行为选择,进而分析后发企业为引导其他主体协同跟进、成功构建和运营新产品价值网络的策略安排。研究表明后发企业应该:(1)提高与模块供应商、互补品提供商的兼容度;(2)提高新旧产品的兼容度;(3)根据市场份额调整产品价格;(4)根据用户规模把控补贴额度和时间节点。研究结论为后发企业通过产品价值网络竞争实现追赶提供了重要见解。最后,结合华为鸿蒙系统案例分析了后发企业追赶策略的实际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