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50)
2023(3846)
2022(3112)
2021(2751)
2020(2171)
2019(4657)
2018(4384)
2017(7375)
2016(4233)
2015(4694)
2014(4904)
2013(4940)
2012(4759)
2011(4513)
2010(4547)
2009(4371)
2008(4354)
2007(4131)
2006(3664)
2005(3471)
作者
(13421)
(11226)
(11215)
(10558)
(7337)
(5507)
(5090)
(4366)
(4156)
(4068)
(4042)
(3957)
(3815)
(3673)
(3669)
(3428)
(3400)
(3187)
(3166)
(3097)
(2953)
(2751)
(2676)
(2627)
(2555)
(2518)
(2470)
(2345)
(2272)
(2210)
学科
(21287)
经济(21263)
(9817)
(9732)
管理(9165)
业经(8294)
(8230)
企业(8230)
地方(7173)
农业(7139)
中国(6864)
方法(5865)
(5499)
理论(5006)
(4907)
教育(4826)
农业经济(4559)
(4456)
发展(3921)
(3898)
(3822)
文化(3775)
(3678)
产业(3445)
数学(3416)
数学方法(3334)
(3317)
金融(3315)
建设(3268)
(3217)
机构
大学(69976)
学院(69023)
研究(25998)
(24437)
经济(23767)
管理(20680)
中国(18137)
理学(16853)
理学院(16483)
科学(16151)
管理学(16103)
管理学院(15940)
(15055)
(13632)
(13595)
师范(13564)
(12670)
研究所(12185)
(12168)
(11431)
师范大学(10924)
中心(10774)
(9932)
财经(9467)
北京(9406)
(8935)
农业(8519)
业大(8469)
(8446)
(8422)
基金
项目(40656)
研究(32191)
科学(31317)
基金(27829)
(24037)
国家(23730)
社会(20751)
社会科(19458)
社会科学(19451)
科学基金(19264)
(16273)
教育(14618)
基金项目(14162)
(13813)
编号(13486)
成果(12790)
资助(10389)
课题(10366)
自然(10354)
自然科(10104)
自然科学(10101)
自然科学基金(9912)
(9674)
重点(9611)
(8813)
(8664)
(8376)
国家社会(8266)
(8162)
规划(8048)
期刊
(36350)
经济(36350)
研究(24732)
中国(16554)
(13711)
学报(13611)
教育(12865)
科学(11518)
(10552)
大学(10545)
学学(9667)
农业(9296)
管理(8510)
业经(6325)
财经(6132)
(5848)
金融(5848)
图书(5483)
(5441)
(5272)
技术(5089)
问题(4963)
书馆(4639)
图书馆(4639)
经济研究(4598)
(4429)
(4302)
论坛(4302)
社会(4289)
(3819)
共检索到116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朱文斌  
"放逐"、"乡愁"与"寻根"是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三大文化母题。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同构关系,放逐意味着漂泊,漂泊带来无限乡愁,乡愁寄托于寻根,拓展和丰富了东南亚华文诗歌的表现内涵。东南亚华文诗歌在中国性与本土性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将"放逐"、"乡愁"与"寻根"这三大文化母题的历史性与复杂性呈现出来,彰显了其自身的特质和独立自主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唐燕儿  
本文对东南亚几个国家(印尼、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柬埔寨、越南)华文教育兴衰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背景条件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第二,所在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态度;第三,华侨、华人的呼吁和积极投入。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唐翀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国与东盟全方位合作的发展 ,华文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价值进一步突出 ,当地政府与人民也更加重视华文的作用 ,华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吴建华  
<正>~~
关键词: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杨光海  
军事外交作为一种以和平与合作的方式运用军事资源、开展对外交往的外交形式,在我国的东南亚战略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考虑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具体情况,我国对东南亚的军事外交应该以适宜的原则作为指导,并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针对薄弱领域重点加强,以使其更有效地为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东南亚战略服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吴端阳1996年3月1日-5日中国国立华侨大学与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泉州市人民政府在华侨大学共同举办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和周边国家韩国、新西兰等国及中国大陆、台湾...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宪昭  
建构中国神话母题编码体例是中国神话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可以作为这项工作的积极尝试。该编目应用母题学、资料学、类型学等研究方法,以公开出版的中国各民族1万余篇神话为母题析出对象,对中国神话母题编码的方法、结构、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以适用于当今中国神话研究,并为中国神话宏观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平乔  
将"反崇高"认定为第三代诗歌的主要特征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在第三代诗人以冷抒情的笔调对世俗生活的描写和他们极具个性化的生命意识里,同样包含有他们对历史、现实、人性深刻的思考,仍然洋溢着忧患意识与拯救意识相交织的崇高。这种崇高包孕在壮美图景的描绘、"凡俗"生活的展示、神性写作的坚守中,体现在对刚毅人格的阐扬、对不幸生命的悲悯、对永恒精神的仰望。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于湘苏  
于鹄诗歌虽不见经传,但是细细品读其存诗,多了份清雅自然,多了些纵横清逸,与其他隐士相比确有其独特的价值。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清逸雅正,平淡自然;精于刻画,形神具备;体裁多样,诸体皆工。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焦健  
王维在诗歌的起结上颇有造诣。其诗歌开头有着包容、平雅的特点,其诗结尾则有着蕴藉、消纳的特点。在王维的诗歌中,这些特点有时交替出现,有时同时出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平  
海子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独特的生命意象序列。透过多种奇幻诡谲的表现形态,生命意象呈现出三层含义:一是个体生命的真实跃动,二是生命群体的共振共在,三是对本真存在状态的追求。通过对生命意象序列进行深入解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诗人海子开阔宏大的生命境界和悲壮惨烈的人生情怀。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铁生  姜爱喜  
在盛唐诗坛向中唐诗坛过渡中,顾况的意义一直被忽略。他本人身历这两个时期,其诗歌主要是歌行创作遗有盛唐风骨,成为后世诗人取法盛唐的"活化石"。顾况存世51首歌行题材丰富,其中题画诗和音乐诗成就颇为突出,其题画诗打破了杜甫确立的范式,扩展了题画诗的表现领域,并开创了题画诗的幽默风格;音乐诗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写,并对稍后白居易等人的音乐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顾况的歌行语言特色上兼具"俗"与"奇"的特点,俗的一面影响到了稍后重写实、尚通俗的元白诗派,奇的一面则被尚奇的韩孟诗派所继承。可以说,在大历诗坛这样一个过渡时期,顾况肩负起了重任,并且成为了元和诗人直接效法的楷模。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于小植  
周作人曾翻译介绍过许多日本诗歌,他调动了现代口语丰富的表现功能,有力地传达出了日本小诗的神韵。周作人翻译日本诗歌的用意是希望中国的诗歌能借鉴日本诗歌的精华,希望中国的新诗坛能够摆脱创作的困境。遗憾的是,这种含蓄而意境悠远的诗歌却始终没能在中国诗坛上出现。日本诗歌给予中国诗坛的影响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借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沈子渝  顾梅珑  
姚风的诗歌有着清晰可感的重量。从其已经出版的《绝句》《枯枝上的敌人》《大海上的柠檬》等诗集中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转折的结构,传递出巨大的张力;其语言简明和准确的特征凸显文明、人类、世界等材料之"重",显示了举重若轻的创作能力。他的诗歌因深重的爱与责任意识,在当代诗歌作品中表现出重要的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沈玲  
通过对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新生代华裔的调查发现,这些国家在政府多年来有关政策的影响下,新生代华裔的国家认同已基本明确,总体倾向于居住国,他们的族群融合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居住国的社会融合程度日益提高。通过国别比较发现,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新生代华裔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各有特点,他们对祖籍国有一定的亲近之情,但其中华文化认同总体呈代际减弱趋势,这使得其中华文化的代际传承与传播面临危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