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33)
- 2023(5392)
- 2022(4475)
- 2021(4023)
- 2020(3279)
- 2019(7138)
- 2018(6748)
- 2017(12390)
- 2016(7058)
- 2015(7394)
- 2014(6868)
- 2013(6728)
- 2012(6039)
- 2011(5411)
- 2010(5175)
- 2009(4699)
- 2008(4477)
- 2007(3799)
- 2006(3154)
- 2005(2599)
- 学科
- 济(24281)
- 经济(24247)
- 业(19217)
- 管理(19141)
- 企(14703)
- 企业(14703)
- 方法(12506)
- 数学(11500)
- 数学方法(11414)
- 农(7622)
- 学(7338)
- 财(7096)
- 贸(6548)
- 贸易(6548)
- 易(6407)
- 中国(5896)
- 业经(5622)
- 农业(5364)
- 技术(4682)
- 环境(4589)
- 务(4553)
- 财务(4551)
- 财务管理(4547)
- 企业财务(4347)
- 制(4196)
- 产业(3814)
- 银(3775)
- 划(3756)
- 银行(3730)
- 地方(3545)
- 机构
- 大学(100052)
- 学院(99406)
- 济(38022)
- 经济(37449)
- 研究(36193)
- 管理(36049)
- 理学(32781)
- 理学院(32336)
- 管理学(31630)
- 管理学院(31489)
- 农(30902)
- 科学(27503)
- 农业(25120)
- 中国(24989)
- 业大(24253)
- 所(20216)
- 京(20056)
- 研究所(19264)
- 农业大学(17221)
- 中心(15868)
- 财(15234)
- 江(13784)
- 室(13626)
- 省(13162)
- 院(13153)
- 财经(13100)
- 实验(13070)
- 业(13053)
- 实验室(12527)
- 经(12132)
- 基金
- 项目(78705)
- 科学(60122)
- 基金(58197)
- 家(55657)
- 国家(55211)
- 研究(46208)
- 科学基金(45372)
- 自然(33010)
- 自然科(32292)
- 自然科学(32271)
- 自然科学基金(31737)
- 基金项目(31718)
- 省(31454)
- 社会(30423)
- 社会科(28926)
- 社会科学(28916)
- 划(27242)
- 资助(22890)
- 教育(20480)
- 计划(18804)
- 重点(18233)
- 科技(17462)
- 创(16932)
- 科研(16489)
- 发(16398)
- 业(16260)
- 部(16201)
- 创新(15946)
- 编号(15420)
- 农(14915)
共检索到128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段佳丽 舒志明 孙群 魏良柱 傅亮亮 薛泉宏 于妍华
【目的】探讨施用生防放线菌剂对丹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移栽处理为对照,采用小区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用放线菌剂蘸根处理后,放线菌剂对丹参生长、产量、品质及抗根结线虫侵染的影响。【结果】①放线菌剂对丹参生长及产量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小区试验中,与对照相比,放线菌剂稀释10倍、100倍处理丹参茎叶鲜质量分别增加了29.7%,35.5%,丹参根鲜质量分别增加了44.0%,39.6%,根干质量分别增加了26.3%,33.3%。在大田试验中,与对照相比,放线菌剂蘸根处理丹参单株根鲜质量、干质量分别提高了10.1%,8.2%,丹参产量提高了7.2%,增产2 022.0kg/hm2。②...
关键词:
放线菌剂 丹参 中药材栽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杭亮 王俊儒 杨东风 舒志明 梁宗锁
【目的】探讨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NaNO2-AlCl3-NaOH法和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的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丹参酮ⅡA、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根和叶中均较高,而在茎中较低。其中紫花丹参叶部总丹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5倍、3.8倍和3.5倍。白花丹参叶部这3类成分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4倍、1.8倍和1.9倍。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地上...
关键词:
紫花丹参 白花丹参 不同部位 有效成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海燕 林江辉 李辉信 刘德辉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含量菲处理对丹参根生物量、脂溶性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的影响及菲在丹参根内的累积。结果表明:丹参收获后,土壤中的菲残留量为0.09~0.26mg·kg-1,丹参根内菲含量为0.45~0.57mg·kg-1;添加菲处理的丹参根生物量比对照略有增加,其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的含量高于对照,但未达显著水平,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3种丹参酮含量随土壤菲初始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菲含量在31.1和234.8mg·kg-1时,对丹参根的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了丹参酮在丹参根内的累积。
关键词:
菲 丹参 根生物量 丹参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海燕 刘德辉 林江辉 代静玉 李辉信
采用盆栽试验,利用猪粪、菜籽饼和无机肥的不同配施,研究了施肥对丹参的生长及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含量的影响。试验设2个营养水平:Ⅰ.每盆含N 1.25 g、P 0.99 g、K 1.46 g,Ⅱ.每盆含N 2.50 g、P 1.98 g、K2.92 g。结果表明:施用1/2猪粪Ⅰ+1/2无机肥Ⅰ混合肥料(每盆含N 1.25 g、P 0.99 g、K 1.46 g)的丹参,其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含量最高;施用1/2菜籽饼Ⅰ+1/2无机肥Ⅰ混合肥料(每盆含N 1.25 g、P 0.99 g、K 1.46 g)的丹参,其根干质量最大,单株丹参素和原儿茶醛总量最高。表明,N、P、K用量分别为每盆1.2...
关键词:
施肥 丹参 丹参素 原儿茶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玉 卞中华 胡晓辉 邹志荣 薛泉宏
【目的】研究番茄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在增施放线菌剂后,对苗期植株生长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为探索放线菌剂在改良土壤连作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金鹏一号"番茄为试材,棚外未种植过番茄的土壤和棚内连作4、8年番茄的土壤为介质,分别设施放线菌剂和不施放线菌剂处理(浇灌放线菌剂和清水,灌根量均为0.8g/株),槽式栽培,测定番茄植株生长指标、光合性能、PPO活性及PPO与光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施菌处理均可促进番茄苗期叶长、叶宽、茎粗和株高的生长,且对连作4年土壤的促生作用最为明显;番茄叶片和根系的PPO活性随连作年限延长逐渐升高;在连作4年土壤中施用放线菌剂后,番茄苗期叶片叶绿素含...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双 张顺仓 杨东风 梁宗锁
【目的】研究6,7-V和MS培养基中不同营养元素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及丹参酮类成分积累的影响,探求更有效提高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含量的方法。【方法】以6,7-V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分别将MS培养基的大量、微量和有机元素替换6,7-V培养基的相应成分,取培养21 d的毛状根测定其鲜质量,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培养基和毛状根中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以6,7-V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以其大量元素为基础,分别用MS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KNO3、NH4NO3、MgSO4.7H2O、K2HPO4替换6,7-V培养基的相应大量元素组分,取培养21 d的毛状根测定其鲜质量,利用HPLC法测...
关键词:
丹参 毛状根 丹参酮 大量元素 有机元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翟彩霞 温春秀 王凯辉 张彦才 王丽英 李巧云 陈丽莉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钾肥对丹参根系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能够促进丹参根系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其含量,并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在N,P2O5,K2O的施用量分别为225,180,225 kg/hm2时,根的氮、磷、钾含量达到最高值;当施入N,P2O5和K2O分别为225,120,150 kg/hm2时,丹参根干质量、根长及根条数达到最高值,根的直径最适宜,此后随着磷钾肥施入量增加,根干质量及根长、根条数反而下降,根直径增加。所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能够提高丹参根的养分含量、根干质量、根长、根数及根直径。
关键词:
丹参 氮、磷、钾肥 根系生长 养分含量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邓恒为 郭伟良 孙晓飞 谢珍玉 王世锋 胡文婷 周永灿
在单因素提取工艺优化的基础上,选取液料比、浸润时间、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进一步优化丹参中抗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SA)活性成分提取工艺。优化所得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7.8:1.0(ml:g)、浸润时间104 min、提取温度86.7℃、提取时间182 min。响应面模型预测在该提取工艺下抗SA活性成分提取得率极值为25.95%,经4次平行验证实验的实际提取得率为(25.87±0.03)%,为优化前的2.59倍,表明优化方法高效可靠。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丹参 提取工艺 响应面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秦 薛泉宏 申光辉 段春梅 赵娟 王玲娜 薛磊 毛宁
【目的】研究2种放线菌制剂对供试番茄生物量、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探索生防菌剂的防病促生机理。【方法】以Act1(加州链霉菌Streptomyces californicus)、Act2(假刺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pseudovenezuelae)、Act11(肉质链霉菌Streptomyces carnosus)、Act12(密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及Act8(1株未定种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5种放线菌为材料,制成菌剂BCA1(由放线菌Act1、Act11和Act12按1∶1∶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和菌剂BCA2(由Act1、Act2和A...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辰露 梁宗锁 高峰 刘峰华 魏良柱 赵宏光
【目的】探讨在陕西省不同生态区中,温湿度、降雨、日照时数等主要气候因子对丹参主要药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并对丹参2类主要药效成分积累水平与生境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科学拓展丹参适宜种植区和中药材"成分定向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将相同种源的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种苗于同时期按照统一的人工管理要求,栽植于陕西省3种典型气候区和1个过渡气候带的22个试验区中,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平台和陕西省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获取各试验区的主要气候因子信息,各试验点选取直径0.3~0.6cm的干燥丹参根条,采用rP-hPlc指纹图谱技术检测丹参主要药效成分,研究不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欢 韩帅 范中菡 陈庆华 胡容平 李洪浩
【目的】明确危害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生长的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丹参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对引起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将分离纯化得到的叶斑病病原菌采用损伤接种菌饼的方法接种到丹参健康叶片上,测定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并观察形态特征;利用真菌rDNA-ITS序列通用引物ITS1/ITS4,以及ACT(肌动蛋白)、GAPDH(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对叶斑病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常用杀菌剂对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结果】结合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250g/L嘧菌酯悬浮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等5种药剂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80%乙蒜素乳油EC_(50)值相对最低,为19.18μg/mL,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结论】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80%乙蒜素乳油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控。本研究为丹参叶斑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珅 林爱真 杨媛 沈亚芳 饶盈 羊健 刘云辉 王洋 周伟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中草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显著。由于丹参药用原材料需求量大,其品质越来越受到重视。丹参酮为丹参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如何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创新以提高丹参药材的品质是当下研究的热点。论文围绕丹参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和转录调控因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诱导子促进丹参酮代谢合成的分子机制等方面最新研究展开综述;同时总结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研究对研究前景进行分析后指出: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全面阐明丹参酮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后续研究应首先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燕 王继永 刘勇 王文全
20 0 2年作者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氮素营养对1、2年生乌拉尔甘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素梯度试验中,当施氮量到达0 15g L之前,氮的增施对甘草主要生长、生理、产量和药效等指标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以0 10~0 15g L为最佳,而超过0 15g L时,甘草开始受到抑制,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甘草净光合速率与生物量、产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提高施氮水平对甘草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章 王强锋 陈强 刘轶豪 张凌子
【目的】为了揭示中江县丹参连作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方法】在中江丹参GMP基地采取患病丹参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正常生长丹参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采用可培养和免培养技术细菌研究供试土壤的细菌类群变化。【结果】应用稀释分离法,从供试土壤中获得46株可培养细菌,16S rDNA-RFLP分析表明,在79%相似水平分为7个遗传群,对代表菌株16S rDNA进行序列分析,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拜叶林克氏菌属(Beijerinck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结论】PCR-DGGE图谱聚类分析表明,丹参连作显著影响了土壤细菌类群,供试土壤细菌类群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多样性;条带克隆测序表明绝大多数菌株属于未培养细菌。
关键词:
丹参 连作 微生物类群 PCR-DGGE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