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81)
- 2023(5681)
- 2022(4699)
- 2021(4187)
- 2020(3435)
- 2019(7482)
- 2018(7125)
- 2017(12896)
- 2016(7366)
- 2015(7691)
- 2014(7219)
- 2013(6970)
- 2012(6373)
- 2011(5736)
- 2010(5402)
- 2009(4932)
- 2008(4749)
- 2007(3929)
- 2006(3354)
- 2005(2716)
- 学科
- 济(24697)
- 经济(24667)
- 业(18932)
- 管理(18519)
- 企(13826)
- 企业(13826)
- 方法(11978)
- 数学(10863)
- 数学方法(10806)
- 学(9674)
- 农(8567)
- 财(6690)
- 贸(6526)
- 贸易(6526)
- 易(6378)
- 农业(6136)
- 中国(6007)
- 业经(5799)
- 环境(5203)
- 技术(4645)
- 土地(4501)
- 务(4204)
- 财务(4203)
- 财务管理(4199)
- 企业财务(3997)
- 制(3969)
- 壤(3959)
- 土壤(3945)
- 地方(3887)
- 产业(3804)
- 机构
- 学院(104478)
- 大学(104406)
- 研究(39543)
- 济(38331)
- 经济(37738)
- 管理(37119)
- 农(35251)
- 理学(33525)
- 理学院(33033)
- 管理学(32330)
- 管理学院(32188)
- 科学(30996)
- 农业(28731)
- 中国(27338)
- 业大(27061)
- 所(22609)
- 研究所(21601)
- 京(21589)
- 农业大学(19695)
- 中心(16958)
- 室(15370)
- 财(14886)
- 实验(14852)
- 业(14779)
- 省(14609)
- 江(14414)
- 科学院(14266)
- 实验室(14247)
- 院(14149)
- 重点(13493)
- 基金
- 项目(83812)
- 科学(64047)
- 基金(62075)
- 家(59982)
- 国家(59532)
- 科学基金(48628)
- 研究(48530)
- 自然(36048)
- 自然科(35206)
- 自然科学(35181)
- 自然科学基金(34592)
- 基金项目(34099)
- 省(33004)
- 社会(31321)
- 社会科(29725)
- 社会科学(29717)
- 划(29063)
- 资助(24028)
- 教育(21068)
- 计划(20376)
- 重点(19736)
- 科技(19187)
- 创(17891)
- 发(17802)
- 科研(17366)
- 部(17186)
- 业(16971)
- 创新(16904)
- 农(16729)
- 编号(16268)
共检索到1344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江康威 张青青 王亚菲 李宏 杨永强 吐尔逊娜依·热依木
为了解不同放牧强度下天山北坡中段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本研究通过植物群落调查和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轻度放牧(LG)和重度放牧(HG)处理下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探讨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来看,HG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的Chao1和ACE物种丰富度指数(P 0.05)。2)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来看,LG显著提高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的相对丰度,HG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P <0.05)。3)在HG和LG水平下土壤理化性质并未出现显著变化;4)从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冗余分析发现,土壤全氮是导致土壤细菌群落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该结果揭示了放牧条件下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同时为荒漠草地土壤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之间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的利用、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郎鹏 王勇辉 徐海量 赵万羽 刘星宏 金额斯别克·木哈德勒 哈勒哈什·唆坦哈机 库丽沙依拉·吾那提汗
为明确温性荒漠草地群落对围栏封育及土壤环境的响应,采取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禁牧年限(未禁牧、禁牧5年和禁牧9年)对春秋牧场草地群落特征及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为合理利用与管理春秋牧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禁牧年限的增加,草地群落的平均高度、平均盖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未禁牧草地群落(P<0.05);未禁牧的草地群落平均密度显著高于禁牧5年和9年的草地群落(P禁牧5年>未禁牧,但禁牧5年草地群落空间分布较为均匀,而禁牧9年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较高。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影响不同禁牧年限草地植被生长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含水量(39.7%),其次为土壤pH (9.6%)。围栏禁牧可以显著提高草地生产力,并且对物种多样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应对退化温性草地群落恢复的有效措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娜 白可喻 杨云卉 张睿洋 韩国栋
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一个生长季内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养分变化状况。试验设置禁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4个放牧梯度。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减少,且生长旺季(8月),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比禁牧分别降低了7.47%、41.96%和51.75%;草地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变化不显著(P>0.05);植被物种丰富度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下降;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无显著影响;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与表层土壤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董月唯 王博 蔺雄奎 李志刚
本研究在宁夏荒漠草地设计了3种补播处理,即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补播、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补播和蒙古冰草+牛枝子混合补播,以不补播放牧草地为对照,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放牧草地相比,3种补播处理对原核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有明显影响,可以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的优势细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 <0.05)。与放牧草地相比,3种补播模式对真菌群落物种组成无明显影响,但牛枝子补播的土壤优势群落真菌子囊菌门相对丰度在0-20 cm土层显著低于蒙古冰草+牛枝子混合补播处理,在20-40 cm土层,显著低于蒙古冰草补播和蒙古冰草+牛枝子混播处理(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所有补播处理中变形菌门和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与放牧地相比,牛枝子补播处理下土壤原核微生物和真菌α多样性总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且土壤原核微生物α多样性与土壤全氮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真菌α多样性与土壤碳组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β多样性分析表明,蒙古冰草补播和蒙古冰草+牛枝子混合补播均显著改变了0-20 cm土层的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P <0.05),牛枝子补播显著改变了20-40 cm土层的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P <0.05),和放牧草地相比,3种补播处理均显著改变了0-40 cm土层真菌的群落结构(P <0.05)。RDA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是影响原核微生物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可见,补播乡土牧草可能会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来影响退化荒漠草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如碳氮的循环),这在未来的草地恢复和管理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博 蔺雄奎 冯占荣 闫聚辉 李志刚
为了探讨乡土牧草补播对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作用,在宁夏盐池县设置了以放牧地(FM)为对照,以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单播(M)、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单播(N)、蒙古冰草+牛枝子混播(MN)、蒙古冰草+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混播(MS)和蒙古冰草+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混播(MX)为补播模式,研究不同补播措施对荒漠草地土壤持水性及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间土壤持水性的综合排序为M> MS> MN> MX> N> FM。2)所有补播处理的地下生物量均高于放牧草地,且单播牧草的地下生物量M高于N;而处理间地上生物量表现为MS> MX、M、MN> N> FM的趋势。3)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植被地下、地上生物量和表征土壤持水性的指标间显著相关(P <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蒙古冰草由于具有较高的地下生物量,单播或与豆科混播均可以显著改善土壤持水性,进而利于植被的恢复,故而在未来草地补播中应因地制宜采用根系生物量大的牧草进行单播或与其他牧草混播。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吴彤 段媛媛 李捷 李婕娜 王小正 郭正刚
光伏电站建设时受损植物和土壤性质恢复是光伏电站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陕西省靖边县建成的“伊当湾100 MW光伏电站”为试验区,分析了光伏建设及其不同光伏阵列类型对植物群落和土壤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植物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板间和未干扰区(CK)没有显著差异,但植物群落的盖度、地上生物量和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板下显著低于未干扰区(P<0.05);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在板下显著提高(P<0.05),板间土壤有机碳和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P<0.05)。盖度、地上生物量、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表现为平单轴跟踪光伏阵列板下显著高于固定可调光伏阵列(P<0.05),而两类光伏阵列的板间表现无显著差异。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平单轴跟踪光伏阵列板下显著高于固定可调跟踪光伏阵列板下(P<0.05),但两类阵列在板间的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植物群落恢复状况和土壤质量恢复综合评价均表现为板间高于板下。综上,光伏阵列的板下和板间应该依照恢复程度的不同分类施策,平单轴跟踪光伏阵列更有利于荒漠草地的生态恢复。本研究为荒漠草地光伏电站建设中光伏阵列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康宝天 侯扶江 Saman BOWATTE
祁连山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区,分布有大量草地,探明祁连山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子,对该地区深入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维持草地健康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OTU分析法比较了位于祁连山东缘青海省刚察县高寒草甸和河西走廊临泽县平山湖荒漠草原0–10 cm土层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探讨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和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的β多样性和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在门水平上,两种草地类型土壤细菌均以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主要类群,相对丰度分别占总数的84%和89%;放线菌门为两地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分别为57%和29%。在门水平上,两种草地类型主要细菌类群相对丰度有差异,其中高寒草甸土壤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荒漠草原(P 0.05)。主要类群与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及PCA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与土壤养分(全氮、全碳、有机碳、含水量和碳氮比)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土壤全碳、全氮、pH、有机碳、含水量、容重和碳氮比是影响两种草地类型土壤细菌菌群分布的重要原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苏比努尔·吾麦尔江 史学书 牙森·沙力 于昭文 刘桂松 赛达尔·帕尔哈提 吐尔逊娜依·热依木
放牧强度的调整是草原保护利用相互协调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变化对草地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方面有着重要的驱动作用。昆虫是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草地作为研究区域,设置禁牧(CK)、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3个放牧强度,分别以捕虫网扫网和马氏网采集法对昆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调查,探讨山地草甸草地昆虫群落多样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共采集到18 146只昆虫,隶属8目45科,其中优势科为秆蝇科、寄蝇科和蝇科,分别占总个体数的18.77%、12.20%和16.37%。从山地草甸草地昆虫群落功能团科级水平来看,科级数量顺序依次为植食性昆虫(44.93%)、捕食性昆虫(28.66%)、寄生性昆虫(15.85%)、杂食性昆虫(7.26%)和腐生性昆虫(3.29%)。与CK相比,轻度放牧条件下的昆虫总数量增加同时植食性昆虫和捕食性昆虫数量均显著增加(P 0.05)。随放牧强度增加,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和杂食性昆虫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先增加后下降,而在重度放牧条件下腐蚀性昆虫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植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Simpson指数在3种放牧条件下均先增加后下降,且轻度放牧条件下最高。植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和杂食性昆虫不同放牧条件下Peilou指数均无显著差异,腐生性昆虫的Peilou指数呈先下降后增加趋势,表现为CK> HG> LG。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昆虫群落多样性与植物密度、植物Margalef、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显著相关。综上,在禁牧和放牧条件下,昆虫群落结构群落数量和多样性下降趋势,轻度放牧促进昆虫群落及其功能群多样性的提高。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石宇堃 孙宗玖
为探讨水热交互作用对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通过模拟温度(对照,增温2、4、6℃,依次用T_0、T_2、T_4、T_6表示)、模拟增水(对照,增水5%、10%、15%、20%,依次用W_0、W_5、W_(10)、W_(15)、W_(20)表示)研究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草地0-10 cm土层中的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植物种类、数量及其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伊犁绢蒿荒漠草地0-10 cm土层可萌发土壤种子库的种子萌发密度和植物多样性随降水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增加而先增后降,但温度和降水的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P> 0.05)。T_2W_(20)处理下萌发密度最大,为350.3粒·m~(-2),较T0W0增加了119%;T6W0最小,为95.5粒·m~(-2),较T0W0下降40%。T2W20处理下可萌发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密度和其中双子叶植物的萌发密度均达到最高,0-5 cm土层依次为350.3和318.5粒·m~(-2),而5-10 cm土层依次为222.9和159.2粒·m~(-2)。随温度和降水增加,土壤可萌发种子库种子萌发时间和枯黄期提前。总之,试验设计范围内,降水增加促进了蒿类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种子的萌发,而温度升高则抑制了种子萌发;适度增温增水(T≤T4, W≤W20)对土壤种子萌发影响不显著,而过度增温不增水(T=T6, W=W0)则不利于土壤种子库种子的萌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崎 吴鹏飞 王群 文勇立 高艳美 张荣芝 龙伟
【目的】明确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不同类群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2014年9月在川西北红原县的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内选取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15 sheep/hm~2)、中度放牧(medium grazing,mg,22 sheep/hm~2)、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36 sheep/hm~2)及无放牧(对照)(no grazing,ng,0 sheep/hm~2)4个样地。使用vortis便携式吸虫器采集地表小型节肢动物;用环刀采集0—5、5—10和10—15 cm层土样,每层采2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贾美清 黄静 孟元 韩国栋 金宝花 张国刚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荒漠草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进而更有效地管理草原,在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进行远红外线辐射器模拟增温和人工施肥模拟增氮试验。经过6年的连续模拟试验后,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结合18SrRNA分子鉴定技术,对试验地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中共分离获得17个属的可培养真菌;2)模拟增氮不增温、增温增氮处理均使可培养真菌的菌落数显著增加(P0.05);3)增氮不增温、增温增氮处理的群落组成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峰 钱育蓉 李建龙 杨齐 杨智明
以天山北坡典型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点—线—面"的方法,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以人类活动频繁的城市和农业为主要研究点,设置横竖样带分析典型荒漠草地19 a间的动态变化,进而从自然社会因子角度探讨荒漠草地退化成因。结果表明:1990—2008年间,研究区域荒漠草地面积急剧下降,而农业及其它用地面积增加。同时,荒漠草地覆盖度也明显下降,特别是中覆盖度和高覆盖度草地植被变化较大。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角度分析草地退化原因,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类的活动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导致草地面积减少、覆盖度降低。因此,通过对天山北坡草地退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的研究,以期为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天然草地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荒漠草地 景观生态 新疆草地 遥感监测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吴芳 李玉珠 师尚礼 张贞明 高永勇
覆膜种植是一种增温保墒、增加速效养分的栽培措施,被人们广泛应用在作物栽培上,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研究以不覆盖地膜为对照(CK),研究覆膜(FM)处理对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第2年、第3年和第4年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FM显著降低了第2年和第4年0-20cm土层的年平均pH(P<0.05),分别较CK降低了2.7%和2.6%。FM的水溶性盐含量年均值、Na+含量年均值在不同采样年份,不同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均是先升高后下降,且FM均小于CK,FM显著降低了第2年5月的0-2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朋涛 杨婷婷 姚国征 李鹏 吴昊 贺晶
【目的】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植被地上部、根系碳密度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旨在揭示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被、土壤碳截存的影响。【方法】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设置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放牧和围栏封育(对照区,CK)5个处理,于2012-05-09测定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植被地上部碳密度、根系碳密度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在5-9月,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荒漠草原植被地上部、0~30cm土层根系碳密度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除轻度放牧区外,其他强度放牧区地上部碳密度与对照区均有明显差异。在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地上部碳密度5-9月的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均呈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丁娓 孙霞 贾宏涛 秦鹏 贾阳阳 金俊香
以新疆天山北坡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少,各处理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轻牧>不放牧>中牧>重牧。各放牧强度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0~20与20~30 cm土层。空间分布上,土壤有机碳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的放牧强度只对草地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有影响,而对深层次土壤影响不大。各处理碳氮比变化不大,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20 cm以下土壤碳氮比明显下降;有机碳密度大小表现为不放牧>中牧>轻牧>重牧。0~20 cm土层碳密度占总碳密度的38.07%~40.64%。
关键词:
放牧强度 天山北坡 草原 土壤有机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