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3)
- 2023(11046)
- 2022(9349)
- 2021(8980)
- 2020(7821)
- 2019(18066)
- 2018(17912)
- 2017(34231)
- 2016(18395)
- 2015(20701)
- 2014(20538)
- 2013(19688)
- 2012(18103)
- 2011(15793)
- 2010(15719)
- 2009(14528)
- 2008(14274)
- 2007(12085)
- 2006(10340)
- 2005(8981)
- 学科
- 济(80506)
- 经济(80418)
- 管理(53658)
- 业(50338)
- 企(44486)
- 企业(44486)
- 方法(42405)
- 数学(38544)
- 数学方法(38041)
- 财(21667)
- 中国(19037)
- 农(18117)
- 业经(16907)
- 制(16417)
- 学(14486)
- 务(13410)
- 财务(13366)
- 财务管理(13326)
- 地方(13158)
- 贸(12759)
- 企业财务(12755)
- 贸易(12753)
- 易(12366)
- 体(12091)
- 农业(11952)
- 融(11928)
- 金融(11927)
- 银(11795)
- 银行(11780)
- 理论(11668)
- 机构
- 大学(254850)
- 学院(251244)
- 济(106623)
- 经济(104718)
- 管理(100358)
- 理学(87685)
- 理学院(86789)
- 管理学(85072)
- 管理学院(84600)
- 研究(80867)
- 中国(62522)
- 京(52082)
- 财(51250)
- 科学(47740)
- 财经(40857)
- 中心(38825)
- 所(38487)
- 经(37485)
- 农(37358)
- 江(36517)
- 业大(35789)
- 研究所(34911)
- 经济学(34137)
- 范(32948)
- 师范(32593)
- 北京(32177)
- 经济学院(30940)
- 财经大学(30850)
- 院(29715)
- 农业(29180)
- 基金
- 项目(174534)
- 科学(140063)
- 基金(131141)
- 研究(125624)
- 家(113843)
- 国家(112948)
- 科学基金(99140)
- 社会(82776)
- 社会科(78640)
- 社会科学(78620)
- 基金项目(69056)
- 省(66023)
- 自然(64948)
- 自然科(63556)
- 自然科学(63541)
- 自然科学基金(62422)
- 教育(60050)
- 划(56208)
- 资助(54498)
- 编号(48907)
- 部(40202)
- 重点(39257)
- 成果(39104)
- 创(36119)
- 发(35678)
- 教育部(35461)
- 国家社会(35339)
- 科研(34175)
- 大学(34010)
- 人文(34009)
共检索到365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雪娟 余向华
中国改革进程中,国有部门与我国体制的先天亲和性,使得其与非国有部门间的工资差异备受关注。以这种差异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为研究对象,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及反事实分位数分解,实证分析了我国不同改革阶段部门工资差异的异质性分布和来源问题。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部门的平均工资水平经历了从折价到溢价的演变,工资分布经历了从集中到分散的演变,改革早期国有部门工资过分集中的结构问题逐渐消解,各分位点上普遍存在的溢价在2009年后开始缓解并回落。分位分解发现,国有部门通过门槛提升形成的劳动者特征差异,在早期不是主要差异来源,但后期则逐渐占据了主导,表明国有部门通过进入壁垒,部分维持了工资差异。部门工资差异的变化带有很强的改革阶段性和政策相关性,研究为认识和化解部门工资差异问题提供了结构性的详细数据支持和相关启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周兴 王芳
本文基于CHNS历次调查的数据资料,运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和分解方法对1989-2009年间我国国有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距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分解。实证结果表明:在1989-2009年的三个时期内,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再扩大的V型趋势,人力资本禀赋、就业和职业等影响因素在国有与非国有部门的工资方程中所起的作用有较大的差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有与非国有部门间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国有部门的工资溢价造成;然而新世纪以来,虽然国有部门的工资溢价仍然存在,但已不是造成当前部门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非条件分位数回归 国有部门 工资差距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震
本文使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方法研究了农民工的性别工资差异。结果发现,农民工的性别工资差异表现为"天花板效应";但在工资分布的最高端,性别工资差异又开始缩小。对此,本文给出了基于统计歧视和社会保护政策的解释。而城镇职工的性别工资差异则表现为"粘地板效应"。在农民工工资分布的高端,性别差异表现出与城镇职工工资分布低端相似的趋势。这一点表明在工资分布高端的女性农民工已经开始突破二元分割体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保护。
关键词:
分位数回归分解 农民工 性别工资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宇 赵菲菲
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以及因素分解法,结合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数据考察了我国女性流动人口在不同户籍上的收入差异,得出以下结论:在个人因素方面,高学历有利于获得高薪,而且城镇女性流动人口学历对于收入提高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在流动因素方面,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女性对于收入增长的期望值略低,省内流动的女性对于收入增长期望也相对不占优势;在就业因素方面,不同分位点上,该因素对同样职业类型的两个女性群体的收入影响大小不同,并且就业合同的类型也能体现出两类群体收入不平等现象。最后,从反事实因素分解结果中能够看出,伴随着分位数提升,两个群体间的"户籍歧视"也不断地显现出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下海 余玲铮
本文利用2009年CHNS数据对我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分位数回归与分解的结果表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教育回报率的差异,随工资分布由低端到高端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经验—工资线在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明显不同,前者为单调递增的线性关系,后者为倒"U"形曲线关系;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主要是由中低端的工资差异引起的;在工资分布中低端和歧视等非市场因素是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在工资分布高端,工资差异主要来自于教育和经验等个人禀赋差异。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何翠香 方峥
本文运用CHIP2007微观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解决部门选择内生性问题来研究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工资差异,发现公共部门存在显著的工资溢价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发现高等教育、性别以及工作经验等是影响对数工资的显著因素。进一步对这两部门工资差异进行无条件分位数分解显示部门间的工资差异在10.08%-35.0%之间,低工资收入群体中的部门工资差异最大,随着分位数的逐步上升,两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呈缩小趋势。
关键词:
公共部门 内生性 倾向得分匹配 工资差异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学军
基于CHNS历次调查的数据资料,利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方法,实证研究1989—2011年三个时期中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问题。研究表明:(1)两个就业群体间的工资差距在不断扩大,正规就业的个体禀赋优势在工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距存在不对称性现象,且在工资分布的末端表现明显,符合"黏地板效应",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就业歧视;(3)由个体禀赋所解释的特征差异呈现上升趋势,而由非市场因素解释的参数差异则在不断下降,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学军
基于CHNS历次调查的数据资料,利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方法,实证研究1989—2011年三个时期中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问题。研究表明:(1)两个就业群体间的工资差距在不断扩大,正规就业的个体禀赋优势在工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距存在不对称性现象,且在工资分布的末端表现明显,符合"黏地板效应",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就业歧视;(3)由个体禀赋所解释的特征差异呈现上升趋势,而由非市场因素解释的参数差异则在不断下降,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整体上趋于公平和完善,工资的决定机制更加以市场为导向。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学军
基于CHNS历次调查的数据资料,利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方法,实证研究1989—2011年三个时期中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问题。研究表明:(1)两个就业群体间的工资差距在不断扩大,正规就业的个体禀赋优势在工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距存在不对称性现象,且在工资分布的末端表现明显,符合“黏地板效应”,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就业歧视;(3)由个体禀赋所解释的特征差异呈现上升趋势,而由非市场因素解释的参数差异则在不断下降,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整体上趋于公平和完善,工资的决定机制更加以市场为导向。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丁述磊
基于CGSS数据,本文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中国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进行估计并对工资差异分解分析,发现正规就业工资水平显著高于非正规就业,在三个代表性分位数上正规就业的教育收益率均高于非正规就业,同时两种就业方式的教育收益率随工资分位数水平由低到高而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相比于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的性别歧视更为严重并随着工资分位数水平由低到高而愈强。工资差异分解表明市场歧视造成的差异占总差异的比例显著高于特征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黎波 杨金海 黄铄婷
长期以来,消费不振是困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系统考察了我国社会保障提升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影响是不同的,与医疗保险相比,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支出增加起到了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提升对不同消费层次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中低消费层次居民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社会保障仅仅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收入弹性差异有显著影响;社会保障对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弹性影响度要大于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弹性影响度。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提升是解决居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黎波 杨金海 黄铄婷
长期以来,消费不振是困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系统考察了我国社会保障提升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影响是不同的,与医疗保险相比,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支出增加起到了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提升对不同消费层次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中低消费层次居民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社会保障仅仅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收入弹性差异有显著影响;社会保障对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弹性影响度要大于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弹性影响度。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提升是解决居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黎波 杨金海 黄铄婷
长期以来,消费不振是困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系统考察了我国社会保障提升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影响是不同的,与医疗保险相比,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支出增加起到了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提升对不同消费层次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中低消费层次居民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社会保障仅仅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收入弹性差异有显著影响;社会保障对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弹性影响度要大于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消费弹性影响度。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提升是解决居民消费支出的瓶颈因素,社会保障已经成为解决体制问题(城乡差别、行业差别、地区差别)的重要手段。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姜励卿 钱文荣
本文基于浙江省城镇就业人员的微观调查数据,在考虑了部门选择的内生性后,利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了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间的工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未考虑部门选择的内生性会低估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间的工资差异。同时,我们还发现公共部门的工资显著高于非公共部门,在各个分位数上,超出的比例大致分布在30.1%至10.7%之间。但随着分位数的提高,两部门间的工资差距呈现递减的趋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铄 杜浩然
本文利用2011年CHNS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家庭人均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分位数分解和反事实分析深入探讨影响区域收入差异的"回报影响"和"变量影响",发现"回报影响"对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家庭人均收入差异有抑制作用,而"变量影响"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进而,本文尝试给出了减小区域间收入差异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